旗亭画壁:大唐文青的诗和远方(原创)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冬。三个落魄文青在大唐的首都长安聚首了——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个人当时都...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冬。三个落魄文青在大唐的首都长安聚首了——王之涣、王昌龄、高适。

三个人当时都处在人生低谷,穷困潦倒。但作为高级文艺青年,生活岂能只有眼前的苟且。虽然寒酸,三个人还是决定一起去看看远方的田野。


某日,雪花飞舞,颇具诗情画意,三人正走在一处旗亭——大型酒楼。

王之涣提议:"何不围炉煮酒,暂避风雪。"王昌龄、高适二人点头称许。三人进得大厅,只见酒楼档次颇高,但无奈手头拮据,只得各自抱着个小火炉找了个角落,自斟自饮。

突然,传来一阵鼓乐声,走进来十多名歌舞演员,原来是给宾客们表演助兴的。等到一段开场歌舞演完,又进来四名穿着奢华、浓妆艳抹的歌女,看来表演的高潮即将到来。

王昌龄捅了一下王之涣和高适,"咱哥儿仨平日里也都自称诗人,但一直分不出个高下。今天是个好机会啊,咱们听这几位一会儿唱的歌词,看唱咱们谁的诗多,谁今后就是老大。"王之涣、高适一竖大拇指,就这么办!

正说话间,第一位歌女已经开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满脸堆笑,"不好意思啊,我的《芙蓉楼送辛渐》。"说着在墙上划了一道。

第二位歌女登上台来,但听得情真意切、悲从中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面露得意之色,"呵呵,我的《哭单父梁九少府》。"边说边在墙上也划了一道。

第三位歌女出场,三人都竖起了耳朵。"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已经忍不住笑出声了,"二位,又是我的,《长信怨》。"说着,在墙上又划了一道。

高适瞅着王之涣,"老王,你成名比我们早啊,今日这是?"王之涣一咬牙、一跺脚,"我看前面这三位姑娘,气质平平,也就只能唱点乡巴佬的俗调。这最后一位嘛,我看才是阳春白雪。这样,咱们打个赌,如果最后这位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都不和你们争了,认赌服输。但如果最后这位唱的是我的诗呢?嘿嘿,对不起,你们二位拜我为师如何?"

没等王昌龄、高适回话,最后压轴的歌女已然登场,果然是雍容华贵、气度非凡,透着女神范儿。"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

王之涣长出一口气,哈哈大笑,王昌龄、高适二人也相顾大笑,笑声竟响彻酒楼大堂。几位歌女忙围拢过来,"几位客官,我们唱错了吗?""不不不,呵呵,我们刚才有点情绪亢奋,因为几位演唱的碰巧是我们的诗。""啊!原来是三位大神,恕小女子有眼不识泰山,快请雅间用餐。"于是,三位穷酸诗人在一群美女的簇拥下在酒楼中喝了个通宵。

下面该说说这三位文艺青年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了。

三人中晚景最为辉煌的是高适,辉煌到高适自己都想不到。穷困潦倒了半辈子的高适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爆发出惊人的政治和军事才华,两为节度使,平定李璘之乱,为残破不堪的大唐王朝独当一面。在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一个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战斗过的,也是唯一一个被封侯的,以致被后世公认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王之涣后来一直当着基层小官,最后病死在家乡。但匪夷所思的是,当年作品广为传唱的王之涣流传至今的诗仅有六首,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有一个大胆的猜测:王之涣为了自己身后的美名,在去世前从自己的诗歌中挑出六首,将其余诗稿付之一炬……

王昌龄则是三人中最倒霉的,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最后竟在回老家的途中被稀里糊涂地杀死了。

不知道在他们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是否还会忆起开元盛世里的这个冬日,三个文艺青年的风花雪月,不也正是诗歌的盛唐荣光吗?

文 / 魏宁




    关注 高一新起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