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反思性区域主义

 

李晓东完成建筑设计背后的故事是独特而不寻常的。...



文:陶德祺 (Stefano Tronci)



李晓东完成建筑设计背后的故事是独特而不寻常的。

在建筑实践中,往往是委托人给设计师设定一个地点、一种功能和一张时间安排表,设计讨论就从这里开始。

而李晓东却决定对建筑坐落的地点和它的功能加以改变。作为清华大学专职教授、建筑作家及讲师,他并不把自己的实际设计工作当成赚钱和商业运作的方式,而是看作为了创建更美好的健全社会而做出的贡献和公益活动。

资金来自于有着共同目标的捐赠者和持有开放态度的投资者,而地点的选择和设计方向则是研究和调查之后的自然结果。可以由设计师自己去定义构建每个项目的所有变量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但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责任——最终设计出的当代建筑除了需要非凡出色之外,还要满足生动、切题的要求,并需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广泛讨论。

李晓东的准备工作总是全心全意的,他研究当地的物质资源,分析传统和历史,了解场地过去是什么情况,现在是什么状况,将来又会成为什么样子。所有这些元素定义了他要走的设计征程,从建筑式样和社会性上指导他所做出的设计选择。



李晓东在荷兰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三年,成为当地活跃的建筑师,之后在新加坡做了七年教授。2002年,他怀揣着利用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在祖国加以实践的梦想回到了中国。

他把自己的理论定义为反思的地域主义(Reflective Regionalism),并将自己放在了旨在创造简单纯粹形象、创造自身确定风格的品牌和个人风格的对立面上。

他对于场地的研究,旨在对文化、自然和传统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与场地和当地民众积极沟通的过程,使得场地的实际特点——优点和缺点都包括在内——切实地展示在了他的面前。

于是,设计元素和功能就必须达到一个更加适合的环境水平。一旦地点和功能被确定下来,设计过程便在单一、独特、不言而喻的社会建筑体中发展开来。

位于丽江和福建的项目是李晓东对于自己这种设计理念的一次宣言。他在2003年准备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于是开始寻找合适的“地点”——在传统和自然层面上都非常重要的地方、有着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地方。

他在丽江发现了理想的场地——雪山的脚下,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旁,散布着无数的传统四合院民居,周围似乎还有古代生活的声响在耳边回荡。李晓东在这里研究了中国的空间概念、传统住宅,并以现代元素将它们诠释成为全新的东西。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关于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当代社会,并找出新建筑如何能够实现的过程”。他为建筑选择的功能是供在这里居住的纳西族人使用的学校和社区中心。



设计是建立在传统背景上的现代概念。当地材料、技术和建筑形式被重新诠释、加以合成,以一种现代语言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乡土建筑为现代性下了定义。大自然像芭蕾舞的女主角般,在材料和内部庭院空间中加以集中,在泳池的碧水中反射出来,缓缓从室内的木隔板下流过,令人惊叹。

丽江的玉湖小学(Yuhu Elementary School)激起了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并赢得了2005年建筑评论杂志(Architectural Review)新兴建筑二等奖(Emerging Architecture Award)。

2008年,他的另一个项目夺走了一等奖,获得了大量的国际赞誉。这是在福建的一个小村庄开发的项目,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和形态。这片地区的传统特色是古老的土楼房屋——建在夯土上的住宅建筑。

曾几何时,几户人家共同居住在这里,分享着建筑中心区域的庭院,把它们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今天,村民们已经不再使用这样的建筑了,而是生活在被整齐分割的现代公寓大楼中。

以前那种共享公共空间的概念在现代的社区中已经不复存在。公共空间的缺失使李晓东想要创建一个可以在时间与概念、传统与现代之间跳跃飞行的桥梁。这座桥梁能够为人们提供供社区人群共享、以不同方式使用的多功能空间。

白天,这里是一所小学校,村民们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读,还能从这里去往更新后恢复活力的土楼房屋——将来这些房屋是要建成对于社区具有积极作用的背包者旅馆、住宅建筑等等的。



桥梁有着独特的形态,是使用当地材料和资源建造而成的。它创造了现代城市住区和公共空间之间、一块场地和它那被遗忘的过去之间的物理联系。由此产生的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完美融合,被李晓东定义为针灸疗法(Acupuncture Approach):单个的项目、精心的选择,旨在创造对于社会责任和认知感的积极反应,从一开始就从社会本身的内部解决社会问题。

和早期建在丽江的学校相比,福建的学校使用的是不同的建筑语言。体积和空间来自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是仔细分析场地和由相同策略产生的不同应用而导致的未来潜在改良可能性的结果。每个地方,每个社区,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没有可比性的可变因素。因此所产生的问题就需要不同的答案来回应。

这在李晓东对于城市等级规模的最新尝试中更为明显:这是位于四川地震地区一座小镇的城市规划设计。在开始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什么样的元素?

在可能失去资源和能源供应的未来十年中,我们如何为中国期待城市化的3亿人民提供一个适宜社会活动的环境?答案再次回到:我们必须对于场地的历史和传统、土地的原始功能,以及从场地起源的文化特征有深入的了解。

李晓东的分析始于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普遍认知。古代卷轴和绘画描绘了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场景,环境通常由自然元素比对而来,人工建筑最小化到几个小亭台楼阁,寺庙对于壮丽秀美的大自然来说也变得十分渺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没有城市,只有村庄,大自然是最重要的主导元素。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大自然被缩减到只能在钢筋混凝土的海洋中才能寻找得到的小小岛屿,河流被蜿蜒的高速公路取代,树木则变成了路边的灯柱,人类被称为“行人”,而这个环境中唯一主角就是车辆。



新的城市需要重新以大自然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呼吁减少汽车的使用,为未来创造依赖自由资源和可持续能源的生态足迹。于是这个社区的设计概念完全回到了田园风光,乡村中独特的自然风光包围着整个城市。肥沃的土壤将会是人们使用的主要资源,住宅和社区与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他们生活的生态系统中重新发现人类进步真正的涵义。

第二个元素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将社区和功能以边界加以包围的偏好,自我局限的空间集中在较大的容器之中。此外还有就是这些古老街区典型的人类尺度,它们被赞誉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低层、聚集在一起的小型社区、自然环境、公共活动中心——所有这些元素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空间的可居住性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李晓东把这种联系带到了最终由小型结点连接的封闭社区社会概念之中,所有的元素都在步行距离之内,完全不需要使用车辆。最后一个元素是人类对于定制无论体量多大的物品的偏爱,还有对于个性化生活空间的需求。这就是住宅和建筑在建筑师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入个性化特点和一些独特的东西后,如何有可能成为客户的意志和精神上的作品。

李晓东在四川选定的地点,位于地震受灾地区范围之内。他设计的新居住场所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参照物,是一次宜居、可持续发展、开放建筑的设计宣言。这里的农业在本土曾有长足的发展;于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它的强大力量,将那些不稳定的状态变为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田园风光曾经、也将会是这个地方的主要特征。

新城市将会在符合这一特征的基础上发展和成长。来源于上述研究的项目,是当自然和人类之间达到完美平衡后,人类生存的社会中理想的景象。项目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积极反馈,因此有可能最终实现,成为一个真实的范例,一种规划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实际的、不同的、可持续的方式。



李晓东追求的并不是一种风格或是一种品牌定义。他关注的是建筑背后真正的意义、最终的责任,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要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从对于过去和历史的认识开始,以基于未来可能变成的样子设计出来的理念去定义未来,以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影响我们的社区,完全理解、轻轻接触这些改变,进而创造改革浪潮中的粼粼波光。

这便是针灸疗法——小的投入,从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可持续。(完)


    关注 area域中文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