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我们在看些什么?

 

电影百年,你能看懂些什么?...



初一初二看电影,于我而言,成了一种“习俗”,就像大年三十夜看春晚一样。

当然,春晚已经扑街了。

其实,历年春节档电影都没什么好的作品,都属于胡闹瞎扯,合家欢类型。

初一,去看的《乘风破浪》。韩寒第二部电影。之前因为主题曲的缘故,还引发了“直男癌”和“女权” 的论争。

这些年,“女权”的声音越来越大,有些过火了。在国外,我不知道,在中国,女人和男人相比,没有“权利”?我们开玩笑说,之前的女人是“半边天”,现在都“多半边天”了。



说回电影本身。

在大年初一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我感到很欣慰。

这是一部不错的国产片,尤其是对于韩寒而言,由一个作家、一个赛车手进行转型,称得上成功。

《后会无期》作为处女作,在很多地方不够成熟,剧情、结构太松散,就像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懵懵懂懂、莽莽撞撞,但充满活力,给人激情、锐气;而《乘风破浪》,像是中年人,在社会闯荡,已经熟知了规矩,变得谨慎。你可以说是成熟,但没锐气了。

《乘风破浪》少了韩寒还是作家时的嬉笑怒骂,多了一份温情与和解。

电影的主题,表面上是父子间的和解,实际上是一个少年和世界的和解,也可以说是妥协。

什么是妥协?

你改变不了世界,却慢慢被世界改变。你想抗争,却无力回天,只能认输。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主题的陈旧,没能有新的立意挖掘。



初二看的《西游伏妖》。

周星驰和徐克的结合。

这部电影,之前看了豆瓣的评论,骂声很多。

总体而言,谈不上失望。

电影有不少笑料,有些地方会给人惊喜,“哦,原来还能这样。”

这些惊喜,是不经意间的,是充满细节性的。

但是,周星驰的表达和徐克的特效间产生了“分歧”。



前半部分,周星驰营造了“暗黑”的氛围,徒弟想法设法想要“弑师”。

这部分内容很精彩,那种冲突和矛盾,是我想要看到的关于“西游”新的诠释。

然而从比丘国开始,电影的走向就偏了。过于注重特效,而故事显得薄弱,和幼稚。

《大话西游》为什么是经典?

首先是结构上,有许多后现代的元素,也就是说在时空线上玩了花样。

再就是情感,真挚而动人。

《西游伏妖》后半部分唯一的亮点是延续了第一部,唐僧和段小姐之间的情感线。

不过林允儿的表现力不够,和舒淇一比,完全弱了下来。



这两天,我还看了《海边的曼切斯特》,今年奥斯卡“三驾马车”之一,已经提前预定了最佳男主角。

这部电影讲的是叔侄间的关系。男主的哥哥去世,男主需要去照顾侄子。然而,生活方式不同,年龄差带来的“鸿沟”,使得两个人之间充满了矛盾。

这和《乘风破浪》很像。

但是《海边的曼切斯特》没有“妥协”,它讲的不是“和解”,而是陈述“现实”。但最后,侄子也无法说服叔叔留下来,叔叔也没能带走侄子,独自一人离开。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

造梦只是基本,重要的是让观众认清现实。

一个人看不清自己,是最大的悲哀。

生活有无数种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坚定完成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最终与世界“和解”。

“和解”,不是成熟,是伪装成熟,是无奈的妥协。

有时候,我会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一定要成熟?有冲动,有激情,甚至莽撞,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行事?

我可能一事无成,但我活得是自己。


    关注 文艺聚散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