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我要做啥,多问别人要啥——对话左志坚、吴蔚

 

新媒体的时代,活下来容易,活得好不容易。要想从这场媒体变动中脱颖而出,就要有自己的方法。本期内容给大家分享左志坚和吴蔚对新媒体的探索,看看这两位在新时代活下来且活得好的传媒人有怎样的见解和思想。...

对话别说我要做啥,多问别人要啥
本文系新华社《中国传媒科技》杂志授权刊发
主持人

范卫锋:2010年起任证券时报新媒体事业部主任,目前任证券时报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投资总监。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特邀观察员。财经广播节目《新财富时间》的负责人。
其专栏为”范言直谏“,微信公众号为fanyanzhijian,专注于财经新媒体、互联网金融领域。
嘉宾
左志坚:前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版块新闻总监,10年记者编辑经历,有丰富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经验,密切关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2012年 末,创办“拇指阅读”社交软件,次年获经纬创投天使投资。
吴蔚:吴蔚,江湖人称“风端”。1998年大学毕业进入IBM当系统工程师。2000年进入《南方周末》,负责新媒体业务,领衔推出南方周末APP。2014年,从南方周末离职,拿到了真格基金和IDG的投资,做了“美丽阅读”项目,第一个产品叫“给孩子的诗”,看似“冷门”的产品居然小范围内迅速走红。
1/10 范言直谏:在你眼里,新媒体时代的最本质特点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时代下来、活得好?

左志坚:

本质的特点是,自由传播。这种自由有两层含义:

  • 第一,摆脱了物理媒介的束缚,资讯不需要寄生在报纸和电视台这样的物理媒介中,而是如空气一般在互联网上自由流通,你想报纸的传递多麻烦;
  • 第二,没有购买这个环节,购买意味着资讯被“付费墙”围在了一个信息孤岛当中,只有打破这堵墙,才有进入信息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抵达需要他的用户手中。
所以,活下来,首先就必须免费。这在现在,应该是一个常识了。只有免费,才有信息的自由流通,才能有影响力。至于活得好,要看你的内容品质,传播资源,变现能力(商业模式)。对于媒体人来说,其中机会要远远大于挑战。

吴蔚:

我觉得一个明确的、静态的「新媒体时代」根本就不存在。电视时代相对于电台时代就是当时的「新媒体时代」。但我们也就把这个说法习惯性地用了下来。

我理解的「新媒体时代」实际上是「数字媒体时代」,最本质特征就是「数字化」,这是那本17年前的神书《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主要观点——我们的世界正在从原子向比特转变。

《数字化生存》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圣经(典型案例是向作者尼葛洛庞帝套了一笔天使投资回国创业的狐狸公司CEO),但放到今天仍然毫不过时,我们就知道这有多本质了。

17年来的进步包括,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时髦说法是「用户」)和「连接」两项本质的特征。

把这三个概念连在一起就是:把「人」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连接」起来。

做到这点的,有没活下来或者活得不好的吗?

2/10 范言直谏:你(或者你投资的项目)出品过的最让你满意的、最接近于“极品”的新媒体产品是什么?它的玩法有何独特的高明之处?

左志坚:

我的一个新产品,叫“大眼”,是文章阅读类的产品。在内容和传播上是奔着极品去的。

首先说内容,现在大众获取信息的两个主渠道都有一些问题。微博的问题在于,信息过于碎片化,而且有效信息越来越少;微信的问题在于,它本质乃是沟通工具,媒体功能只是附属的,而且内容原创能力已经到了瓶颈期,没有多少人在生产原创了。

我们的新产品,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传播上,能为用户提供最完整而不可或缺的价值。

吴蔚:

在数字媒体时代,敢于声称「极品」会死得很难看,变成真正的极品。

你或许能做出在一个很短时间内排行No.1的产品,假设付出的努力是100%,但要让这种领先优势持续下去,得需要1000%的努力。

2009年,我主持推出了智能手机上最早的中文新闻App,覆盖IOS、Android和Symbian(还有人记得这名字吗?)当时三大主流平台。

今 天 看 起 来 , 那 时 的 产 品太young、太simple,简直就是naive,但在那个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段里就是神器一枚:iPhone版排名总榜第三、iPad版排名总榜第一、Android版排名Google市场资讯类第一将近一年。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领先别人大约半年想到要做,并且做了出来。

3/10 范言直谏:放眼国内整个行业,由别人出品的、你最欣赏的、最接近于“极品”的新媒体产品是什么?你觉得它有何独特的高明之处?

左志坚:

我个人说两个。

内容生产角度来说,是“一条视频”,他的内容品质、传播力度,都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16天100万粉丝,在微信这个以抄袭为主的内容生态圈中,重新证明了内容能力的价值。
/ 一条视频 /

城中潮客 | 统觉瞬间:且将心思浅藏/一条视频
高明之处在于两点:

  • 坚守内容生产本身,当你的内容超越同行之后,价值就来了,在生活短视频领域,他做到了;
  • 另一点是,果断付费推广,不是买假粉,而是买广点通,敢下本钱,对内容有信心,一下子就成了超级账号。成就现象级产品,有三个要素:
  • 1、未被满足的强需求;
  • 2、高出同侪的内容品质;
  • 3、勇于下注的重金推广。一条是典范。
内容分发渠道角度来说,最欣赏的是“今日头条”。虽然在版权上有瑕疵,但他真正的价值没有被认真讨论。
高明的两点:

  • 第一,智能化,智能不一定那么准确,但好处是用户上手直接可以用,不需要做任何设置,也不需要点任何频道,这对越来越懒惰的用户来说,是一个趋势,可以理解为新闻机器人,虽然在早期,但代表了。
  • 第二,选择了高频短文阅读,这符合用户在移动端的使用场景,决定了其不菲的商业价值。
吴蔚:

当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可归于「媒体」这一类别的产品中,我认为最接近「极品」的是BiliBili,也就是传说中的「B站」。
以我的高龄,开着两台电脑,一台负责Google答案,一台负责答题,去完成它那个令人发指的注册测验,然后强迫自己不鄙视那些看上去很「粗糙」的细节,硬生生使用了半年多,最后变得非常尊敬这件产品。

它最高明之处在于: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它用很自然的方式实现很夸张的表达,并且成功凝聚了数量巨大的、代表着未来的、被「主流」所忽视的人群。

4/10 范言直谏:能否用3句话,说说如何做好新媒体产品?(或者说:你给新媒体产品经理的3条忠告?)

左志坚:

  • 第一,多研究需求,是不是高频刚需;
  • 第二,用最小成本摸索需求,比如微信微博,验证这个需求是否存在,一个人兼职都可以完成;
  • 第三,还是找用户需求,找到需求,用户、钱、人都会有,找不准需求,钱越多越受其累。
吴蔚:

产品不是艺术品,少说「我想做□□」,多说「人们需要□□」。

一见钟情是王道,再怎么强调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只 有 长 跑 才 是 爱 情 ( 我 会向产品经理推荐文艺到死的电影《Before Midnight》,看漫长、琐碎和狗血是怎样折磨浪漫与激情的,产品通此理)。

5/10 范言直谏:对于传统行业(实业、金融业)的人,他们在新媒体时代受到很大挑战,你有何建议?

左志坚:

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需要职业培训;传统行业进入互联网行业,需要类似的培训。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再进入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很明确的趋势,种田好手要开火车头,总归需要系统的学习的。这是一个新行业,而且没有人能真正教你,付学费是必须的。

吴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10 范言直谏:虽然很多指标、KPI已经淘汰,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出两三个衡量新媒体产品的、可量化的指标,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此题不能回答“用户体验”等非量化答案)

左志坚:

日活用户。以及阅读数和粉丝数。

吴蔚:

用户数 日活率 使用时长。

7/10 范言直谏:万事开头难。新媒体产品如何找到它的前1000个用户?

左志坚:

朋友、老粉丝、行业意见领袖。

吴蔚:

如果找不到前1000个用户,咱们就别做新媒体产品了好吗?

8/10 范言直谏:关于新媒体产品的推广,你认为最有效的(或者性价比最高的)推广手段是什么?(这一题不能回答:好产品会说话)

左志坚:

细分领域的意见领袖,他们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小米要强调自己是发烧友手机。



吴蔚:

社交分享。

9/10 范言直谏:很多新媒体产品仍然未能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假设们已经有了一些用户、运营了较长时间,你对他们解决商业模式问题,有何建议?(这一题不能回答:有了用户商业模式自然会出现)

左志坚:

一种是用户海量,那就是广告本身可以创造极高价值。

一种是垂直精英,用户量没那么大,但用户质量很高,那就切入附加值较高,毛利惊人的服务领域,比如高毛利电商(奢侈品、理财),比如酒店、出境游。

吴蔚:

提问者说:这一题不能回答「有了用户商业模式自然会出现」。

这还让人怎么答嘛?

商业模式不是拍脑袋规划出来,而是逼出来的。

在生存压力足够大的前提下,真正满足了人们某方面需求的好产品,肯定能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

如果还没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原因大概是:生存压力还不够大、并没有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产品不够好。

10/10 范言直谏:回顾往事,你本人在新媒体产品的创建、运营、投资的历史上,印象最深刻的失误(或者说遗憾)是什么?

左志坚:

最深刻的失误,就是没有把用户的基本需求摸清,就投入了大量人力开发复杂的产品。这是传统行业精英最易犯的毛病,容易想当然,把以往的成功经验武断的复制过来。这条经验或曰教训,价值100-1000万元人民币。

吴蔚:

我们的产品领跑新闻资讯App这个垂直领域的时候,未能成功增大投入,以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扩大领先优势。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上一题提到的原因——生存压力还不够大。■

传媒大街 ID:chuanmeidajie
为传媒学子在传媒领域中解惑、探索、投石问路的公众平台
微信订阅号:chuanmeidajie
微博:@传媒大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文章推送


    关注 传媒大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