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猫腻多,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

 

我只告诉你幼小衔接适不适合孩子,和学区、学费、学校选拔机制无关。...



提到“幼小衔接”,你想到的也许就是学拼音、算数学,以期在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或是进入被许诺的重点小学。实际上,真正的“幼小衔接”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适应孩子,大家并不知道。全国,都在明令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学校,都在三令五申提前给孩子做准备的重要性;那么幼小衔接,我们要不要做,怎么做呢?

想给孩子快乐童年的我们又陷入了纠结
大跃进式的幼小衔接
知识预备大干快上?那是揠苗助长!

说真的,现在很多专家都会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家长:小学就是玩真的,一定要为孩子把各种能力准备起来,孩子一下跟不上,就是一辈子。幼小衔接势在必行。

他们说的没错,站在学校的立场,孩子越快适应,对学校的负担越轻,进度越快,孩子的状态越好。

可是,站回到孩子的立场呢?幼小衔接就不是上幼儿园了,有作业,要考核,孩子就提前进入了小学状态。孩子的童年需要玩耍,为什么还没到小学,就要提前让他们放弃自己本该有的玩乐呢?让他们放弃这些玩乐是不是值得,有没有一定的必要呢?



1、能力并不一定要在课堂培养。上图是很多幼小衔接的课堂提出的将为孩子培养的能力,让孩子可以更好地适应即将要参与的小学生活。可是除了数学、拼音这样的知识,其他能力难道不是在小区的滑滑梯和草丛里一样可以培养?而且极有可能培养的能力更好。

另一方面,如果过早的让孩子长时间待在课堂里,接受考核,本该用于发展感知、运动、情绪等能力的时间被挤占,错过关键期后很可能影响其成人后的生活、学习,一样得不偿失。

2、数学、拼音孩子跟不上,真的是孩子的问题?这一点,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有话说。大部分情况,孩子只要智力正常,学习跟不上,基本就不是他的错,而只是他的发育还没有成熟。

理论上,儿童心理发展有几个特征:

  1. 顺序性。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遵循“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交往、抽象思维”这样的大致顺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实质的过程,不同孩子的发展可能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或程序不能改变。
  2. 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但各阶段又保持连续性,前一阶段会出现后一阶段的萌芽,后一阶段会保留前一阶段的痕迹。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仍会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3. 不均衡性。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在关键期掌握某项能力相对容易,提前或错过后再想掌握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2-3岁是口头语言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关键期。另一方面男孩和女孩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如女孩10岁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才进入青春期。
  4. 稳定性与可变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一夜长大。教育影响施加到孩子身上,可能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效果。
  5. 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儿童发展虽然整体上有规律可循,但具体到每个孩子,仍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判断。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实验的对象是一对双生子,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才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进行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结果发现两周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成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心理主要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自然成熟理论),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教育不能改变发展的主要时间进程,只有在儿童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发展有所加快。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可能会在一定时间里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并非自然形成,不一定能长时期地保持下去,并且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从这个实验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在我们的现实中,很多学校急于求成,一年级的课堂进度就压得很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与课业安排是否相符,片面追求高、难、快。本来每学期的学习大纲都不是随意定的,是全世界和国内大量教育专家进行大量研究才确定的,保证可以给大多数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内容,但是学校为了追求高分,采取高强度的机械性、模仿性、跟随性的训练,来促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知识。

更麻烦的是孩子的同学都在上幼小衔接,知识被提前植入,而老师在课堂上被误导,为了适应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没上幼小衔接的,或是发育偏慢的孩子就成了名义上的后进生。

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等到孩子在身心都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为其选择合适的训练才能快速地促进孩子的发展。父母们,你们要知道,孩子也许现在跟不上,但未来是可以毫不费力超过去的。
3、孩子的个体差异,你尊重过吗?

每个孩子发展的快慢不一,学会走路、说话,掌握交流能力等的时间有早有晚,这是正常的。有研究表明,不论各项能力发展的早晚,儿童在6岁时生活能力会基本达到接近的水平,不同儿童间的差异会变得很小。家长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或欢喜,或忧心,其实大可不必。天才很稀少,有缺陷的也不多,绝大多数孩子是正常水平,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也都会在不同年龄阶段达到高峰,然后衰减。

总之,教育,就是静待花开。除非你对孩子的幼小衔接并没有实质上的要求,否则所有试图拔苗助长的办法都是没有效果的。
面对现状,要不要上幼小衔接?
大环境是一道紧箍咒/

你说的都对,我可以让孩子随便上上,对他没有要求。可是别的孩子都上,学校名次成绩一排,老师电话一来,我们孩子跟不上就会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啊,孰轻孰重,我们的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心理老师给即将幼小衔接的家庭的建议:

1、如果孩子非常不守规矩,那提前用学校规范约束一下习惯,有必要;

2、如果孩子或者家长的心理耐挫能力不强,无法承受比别人差的压力,那还是上一下;

3、如果找到好的幼小衔接,不要求孩子的作业和考核,可以让孩子快乐地过,也可以上。



无论大环境如何,父母们你们可一定要摆正心态,让孩子爱上学校,而不是讨厌学校?
结论/

幼小衔接的迷思,并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唯一,以后还会有小升初、升高中、读大学,进入工作,结婚、生娃。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是很大的挑战,而每一次都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去战胜。

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可以依靠自己的成熟而弯道超车,不需要我们父母无比的纠结。在家中尝试着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关注 绘分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