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毛蜡烛》获好评如潮

 

春节期的大年初二,翰声文化总监曹卫平回到他故乡天子村,有感而抒随笔挥就的《家乡的毛蜡烛》一文,第二天刊在...



春节期的大年初二,翰声文化总监曹卫平回到他故乡天子村,有感而抒随笔挥就的《家乡的毛蜡烛》一文,第二天刊在了三江码头网站上,获得好评如潮,纷留芳言相评相赠,使得曹总监感概万千。

家乡的毛蜡烛

记得小的时候,割猪草劈柴火或编竹器,经常遭受伤肤之痛。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受伤后常常会引起伤口发炎,很久都不能痊愈。大人(父母)们总是会珍藏些这种毛蜡烛,为我们敷上两天以此愈合伤口。当时,一斤猪肉卖几角钱,而一支毛蜡烛的价与此同等,可见那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其毛蜡烛的价值多高。

毛蜡烛,也叫浦草、香棒,有的地方也叫水蜡烛、东方香蒲。属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野生。它是一种生长在沼泽地或池塘边的水生植物,茎秆直立丛生,叶狭长,叶片扁平,株高可一至两米,穗状花序紧密呈柱状,形似蜡烛。结在杆顶处的状似蜡烛的东西,是由很多小绒毛粘在一起长成的。等它长到拇指粗时,成熟后变黄、红、褐等色样。这时,人们便把它釆摘下来晒(凉)干。资料显示,毛蜡烛有在中国部份区域、台湾及日本和俄罗斯随季节性生长。
毛蜡烛其实是宝贵的中药材,特别对身体被划伤后有非常好的止血,化淤等功效。其次它点燃后会散发特殊气味,有很好的驱蚊作用。
春节的大年初二里,在和煦阳光映照下,我又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故间乡里天子村。但见田野里那成片的毛蜡烛花与叶连着茎秆还是依然在。这正月酒香时日里,寒风中,她还安然舒展着腰身含笑相迎着由此地故人变成此地已是远方客人的我。
久违了,毛蜡烛,你依然在,还是向以往一样的姿态,一样的神情。可我已不是原来的相貌了,历经风霜已变样。你也被寒风吹松,随风飘散。相视间,似乎都明白,惆怅着大自然的无情。
傍晚时分,我在村口问一位耄耋老人“为什么没人管它,不把它当药用了”。他说,如今都不用毛蜡烛做伤口药了,都用Bandi,我好一阵没明白过来,最后终于懂了。他说现在老家的人们割伤治疗都是用的一种什么创可贴之类的了。
秋去冬来,花穗成熟,绿叶干枯。顶端长出红的、黄的、褐色不一各异的蜡烛,在阳光照射下,甚是好看,成就照像器里精美,丰富了图片库里的内容。但那花穗本是天然的止血止痛药,可惜如今被替代,仅仅的成了一种景物。感叹,这世间也太无常,也太多变。有了新的,难道不可以眷顾已是的吗?
朦胧夜色中,还看到有依稀拍摄的远方故乡者,那些说不清与我一样到底该是主人还是客人的人对景物依恋的不舍。再看到被工业化、城镇化吞噬正逐渐消失的许多古老村落,再想起旁人常言起的“钱多,官大”价值观,再默念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再忆起印度国父甘地“有故乡的人寻找故乡,没故乡的人寻找天堂”。
笔者思索着,可能正在被消失功能功效的和被现代人们遗忘的不仅仅是在寒风中依就迎接我的毛蜡烛。
(曹卫平/摄  翰声文化秘书处供稿)

该文发表后,读后感言及评述有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和海外台湾、加拿大的,现摘录部份在此共分享:

佳作美文出朴实。

图文并茂,感触颇深,把曾是故人的远方客人带回了故乡那深深的思念!好文好文,百读不厌!

淳朴自然,深情款款。流动着乡情,飘溢着与自然对话的禅意。

说什么好呢!时过境迁,岁月无情!时代改变了我们,也在改变故乡的容貌……改变不了的除了内心深处那一抹乡情以外,更多的还是农转城给太多人留下何去何从的无奈吧!

曹卫平对故乡的情真意切尽在此文里,也在他生命里!

在三江码头网站上读到《家乡的毛蜡烛》一文是1月30日。那天,恰逢印度国父甘地六十九周年忌日。在此再能如此贴切重温到他感动过我、牵引过我、昭示过我的那句“有故乡的人寻找故乡,没故乡的人寻找天堂。”特别特别的特别,谢谢作者曹卫平先生,再次拉动我的离愁,走回老家,到了故乡!

散文《家乡的毛蜡烛》写法新颖。时而叙事,时而论事,时而诗意,时而时义。文章流畅,结构别致。里面蕴含的关于情感情绪思考、关于社会问题的注视体现了作者作为记者出身的敏锐和独到功力构成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为好友曹卫平喝彩!

好多年没读到如此美文了,作者感情丰富,文笔朴实,这些都尽体现在作者对自己家乡天子村深深的眷恋中,十分宝贵难得。如果回到故乡的人,都能有如此雅思,如此情怀,汇集起来的一定是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时代强音。本人强烈推茬《家乡的毛蜡烛》一文上编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里。

春节佳期,城市里浮躁生活所推动的快节奏让每个人的时间都被看似繁忙,看似紧凑,看似充实所占据包裹。因此也很少有人再有机会静静地坐下来提笔写一篇感触什么的,酒香的浓烈和好吃的饭菜接踵而至相拥使得尽情挥洒豪聚还不够。而这篇足以触动人心的佳作《家乡的毛蜡烛》,使我们凭添快意,舒展了2017春节的完美。感谢作者为三江码头的码友们带来这篇美文,带给我们思考。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我们不能做到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去做到不被世界改变。作为三江码头网站员工,感谢曹卫平先生随笔的精妙扯动不少“码友”眼,节间慰藉不少“码友”及本人心。


    关注 翰声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