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 艺术与眼泪

 

艺术是否要寻求观者的感动?...

编前言
伟大的艺术让人感动,甚至热泪盈眶。但是,随着人类感情的复杂和艺术实践的丰富,眼泪终究从艺术中解放出来,回到眼眶里去。好的艺术并不只在乎观者感动与否。




概念艺术家FabianBürgy的装置作品

艺术与眼泪
文 | 杨小彦
 


一般而言,艺术是指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情感表达。所以,看到伟大的艺术,人们就要、或者应该要热泪盈眶。

但是,今天这样的情形似乎少了,人们所看到的艺术,很难会有感动。为什么?

大概人们的情感复杂了吧。比如,人们不仅欣赏俊男美女,年轻一代还会欣赏,几年前是“耽美”,一种出现在卡通里的男同性恋形象;现在,更年轻一代说,“耽美”过时了,流行的是“伪娘”,一种与同性恋无关的男性女性化的优美形象。还有,今天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了,早就不是过去那样,就几种经典类型,不是绘画就是雕塑,不是小说就是诗歌,不是戏剧就是电影。光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就带来了全新的方式。结果,奇异的想象力应运而生。

VR运用于艺术
这几天看到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群展,形式多样,表达各异,很有意思,就是缺少感动。有一位女艺术家想知道,通过智能搜索图形,自己的样子在网上能找到多少相似者?于是,她把自己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输入,一搜,结果出来一大堆完全不相干的人,从著名明星到无名靓女,表情不可思议。还有一位年轻艺术家,觉得网络翻译软件有某种意义,于是把《资本论》中文版输入,自动变成机器英文,再把机器英文输入,变成机器法文,再把机器法文输入,变成机器日文,再把机器日文输入,变成机器泰文。最后,经过多种机器语言的翻译之后,重新变成中文。这时的中文,已经不忍卒读,基本上是胡言乱语,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和原来的中文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作品的意义可以作多种解读,明白就明白了,不明白也无妨,反正好玩。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作品让人感动,让人流眼泪,的确不可能。问题是,现在的环境,为什么一定要让人感动,才是好的艺术?甚至,现在的环境,全球化了,一副文青模样,大流少年维特式的眼泪,岂不让人笑话?

世界变了,艺术也跟着变。所以,眼泪终于从艺术中解放出来,回到眼眶里去。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艺术理论家,撰写有上百万字的专业评论,涉及绘画与摄影等领域;著有《艺术史的意义》、《尚扬评传》、《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等;同时进行油画、水墨等作品创作,其作品富有东方意绪。

往期精彩:

后台回复“杨小彦”,还有更多艺术辣评!

杨小彦 | 何谓漆事,何谓漆艺杨小彦 | 艾眼、张眼与解眼杨小彦 | 屠呦呦与个人价值杨小彦 | 现代化的大体量杨小彦 | 像与不像,是一个问题杨小彦 | 顽固的舌头,更顽固的是耳朵

杨小彦:趣味?还是不讨论为好

杨小彦:美是一种偏见,不要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整理 / 成娣
- END -

粤生活 | 粤艺术
了解艺术资讯 关注大粤艺术
享有更多福利


    关注 大粤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