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记忆】六图水和永宁墟

 

在鹤山沙坪河的水系中,有一条支流,旧称六图水。它发源于粉洞村境内,出福迳后沿着茶山南侧东流,经中七、下六,在...



在鹤山沙坪河的水系中,有一条支流,旧称六图水。它发源于粉洞村境内,出福迳后沿着茶山南侧东流,经中七、下六,在黄沙滩会合了白水坑水,再经升平墟侧流到三夹。现在这条河没有正式的名称,地图上都没有标注;沿河乡民分段称它为朱六合水、中七河、下六河,升平河,但是在道光版的《鹤山县志》地图中,标明是六图水。六图水的名称起码在鹤山建县以前就已经使用,而现在却弃用了。

六图水流到三夹以后,与昆仑水会合,正式称为沙坪河,流经大基头时又与古蚕河会合,然后浩浩荡荡地流入西江。这昆仑水也是弃用了的名称,它指的是发源于昆仑山下,流经金岗、龙口、玉桥的沙坪河干流。

六图水两岸有许多村庄和居民,以李姓、任姓、冯姓为主。民国十九年设置惠福乡来管治这块土地。当年全鹤山县调整行政区域,分为八个自治区,下辖各大乡。惠福乡是一个大乡,乡约(乡公所)设在六图水中段的永宁墟。永

宁墟曾是惠福乡的行政与商贸中心。在20世纪30—40年代,永宁墟有三间酒米铺,两间杂货店,一间牛栏(买卖牛只和宰牛卖肉),一间药材铺,一间中医诊所,一间神馆(喃呒佬做法事的场馆)。乡中的善长仁翁捐建善堂一间,作为公共场所。以上设施现在都已废弃,唯一保留完好的是跨河而建的永宁桥。它长约40余米,宽为三板石,约1米,两旁粗铁管护栏,四墩三孔,贯通南北。其时,永宁墟销售的日杂百货多数由沙坪船运溯流而上,经过桥下到达码头。每逢墟日,四乡农民肩挑红菸或茶青等农作物,从桥上走过,到墟上摆卖,市场一片熙熙攘攘。到20世纪30年代,永宁墟迎来它的兴旺时期,那时全县掀起办学热潮,除各自然村办起初小外,永宁墟的善堂办起了永宁高小,招收本乡五、六年级学生就读,墟上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和清脆的钟声。抗日战争爆发,小学停办,善堂进驻了一个中队的国军,约一年多时间,天天操练,引来趁墟乡民驻足围观。这支国军与入境骚扰的日军打过一仗,把鬼子赶走了,令乡民大为振奋。后来,中队撤到肇庆驻防,老百姓还时时怀念和谈论他们。

惠福乡辖福迳、粉洞、上三、中七、下六等20多条自然村。1949年鹤山人民政府建政时,从惠福乡划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叫十五乡,属鹤山第四区管理(当年鹤山分四个区),乡公所设在大塘村。十五乡包括六图水两岸的上三(沙洞、白云、南塘三个自然村)、中七(大塘、大朗、江咀、石路、乌石岗、马岗、龙田七个自然村)、下六(禾堂、湾屋、曜明、旺宅、上旺村、下旺村六个自然村)。十五乡的范围比惠福乡略小,但大部分村名是重合的。至1954年,鹤山县调整行政区,将全县划分为七个区,中七划归第四区,下六划归第三区,原来同属一乡的中七、下六分属两个区,1958年后分属龙口公社和古劳公社。它们各自向所属的区(公社)中心靠拢,而在永宁墟的乡政府宣告撤销。从此,永宁墟门前冷落车马稀,不久商户迁走,房屋弃置、倒塌,最后只剩下一片断垣颓壁淹没在乱草丛中!

从繁盛到消逝,也不过二三十年时间。只有石桥卧波,依然坚固,见证着昔日的繁荣。


    关注 岁月留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