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宝峰山记

 

支持原创

欢迎投稿!!!邮箱:3346432717@qq.com宝峰山记文/彭妙艳唐人刘禹锡写过山有仙则...





支持原创   欢迎投稿!!!

邮箱:3346432717@qq.com

宝峰山记
文/彭妙艳


唐人刘禹锡写过山有仙则名的话,因为反映了客观实际而成经典。在偌大的潮汕地区,产仙的山只有一座——即宝峰,所以,宝峰很有名。
这山在揭阳潮汕机场候机大楼对面,只隔着一条公路,面积不过三两平方公里,主峰也仅一二十层楼那么高,以宏观的角度加以审视,固然是弹丸之地而已。假如把它放到一座大山里去,充其量只是一条山岭,根本找不出出名的契机,但是因了独立平畴之中,而且靠近人间烟火,却也就有了摆脱沉默和平凡的机会。

与神不同,几乎所有的仙,都是依托山体然后羽化成道的人,宝峰山的这一位也不例外。从小失去父母的他没有进过学堂,一直都在山下放牛。不知这山蕴藏着什么灵妙,日积月累,居然就把他锻造成超凡的异类。他用手划一个圈,牛就老老实实呆在圈内,于是他放心找伙伴玩耍去;连续阴雨,家里缺了柴草,他把脚伸进灶门,于是燃起熊熊烈火;忽然又遭大旱,土地龟裂,眼看田园就要失收,他只轻松地把竹笠向着天边挥了一挥,乌云飘了过来,大雨倾盆而倒。
终于他必须走了,上天颁下了征召的文书。他奔走在即将羽化地点的山路上,兄嫂悲伤地在后面追赶着,他们的距离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永远的分别,在山路转弯处,少年的他凄然回头,深情地久望家乡。趁着这个停顿,兄嫂追了上来,凄惨地喊着他的名字,但天条难犯,他腾身飘起,可怜的兄嫂伸手去挽,却只抓到一节手指。山上现有的仙脚石、望乡台、升仙处和牛屎塔,都是重要的遗存,比之湄洲岛妈祖的成仙行迹,还要丰富很多。

这少年就是后来被封为“风雨圣者”、“雨仙”的孙道。在其成仁之后,不但他的故乡建了雨仙庙,整个潮汕乃至广州、杭州及东南亚,也都建了大量纪念他、奉祀他的庙宇,有的地方叫它为“仙爷宫”。仙爷文化成为潮汕文化的一道风景线。而作为发祥地,宝峰山有了文化的能源。
神仙当然都是人造的,而人的封神、造仙,大凡借助了自然的山水形胜,由其形而造其神。造的过程受限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由人的生存、发展欲望的支配,表达了他们的生活诉求。当然,里面也包含着区域性时代性的思维方式与智慧水平。从石头上的仿似足印的凹迹,以及不同位置的石头布局与形状,却就可以虚构、塑造、丰满出有关风雨圣者的由人到仙的系列背景、行状与神功,可见宝峰山下南宋以来的民众,在感受自然、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上的智慧、毅力与信心,比之某些遭遇自然灾害或者人祸而只能呼天抢地、乞求天的怜悯,要聪明得多,自信得多。里面洋漾着开物成务、自信有为的潮汕文化精神。于是宝峰因为有了这仙、这有关仙的故事,其实无异于铸入了区域的奋斗历史,张扬了达变精神。这就让它非止有名,而且包孕着实,因之具有钟灵敏秀的神功。
能够善于发掘,善于开发,宝峰是取之不竭的藏宝之峰。古人已经为我们做了暗示,写下伏笔,就看今之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它不应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揭阳读书人




    关注 揭阳读书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