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初先生

 

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



图 | 小岛光径
树|真

董桥在这篇《南山雨》里,回忆了教自己翻译的申石初先生。

石初先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身上兼具英国老派绅士的风度和中国旧时隐者的性情。加上董桥文字温雅清淡,整篇文章读来就像山溪潺潺流过心间,又清又润。一个人细细读完,心会慢慢沉寂下来。

还要再说一说石初先生这个人。他继承的是一小部分人的情操,“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这种孤芳自赏的生活态度,与偏向“实用主义”的儒家入世思想和商业化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背道而驰。在中国,人们对这一类人有固有的印象,不论好坏。

所以你大概要先抛下各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诚心诚意读下去才会懂石初先生,你也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

石初先生对于生命其实通透,他有一句让我十分惊艳的话:“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要专注于生命本身,不要急着去标榜什么,生命没有结局,不需要你给它下定义。

当然,也不需要每一个人都去赞同他,生命应该有多样的选择和方向。

^^

南山雨

董桥

美国当代桂冠诗人Billy Collins说,写诗的人不必觉得诗人必须沉吟哀悼纽约世贸大厦的灾难:诗歌的精神从来就跟邪恶对立;一首写蘑菇的诗、写遛狗的诗,也许反而可以贴切回应“九一一”带来的惨云愁雾。话虽这么说,《美国今日报》邀请诗人选一首旧作抚慰国殇的时候,他还是选了The Dead

那首诗写逝者在天堂上乘坐一叶玻璃扁舟划向永恒,远远俯视人间的动静:看着我们在穿鞋子、做三明治;看见我们躺在草地上、躺在卧榻上沉沉陶醉在炎午的万籁之中,还以为我们是在回望他们。他们于是搁桨停划,悄悄等待,像爹娘似的等着我们闭上眼睛。

诗的情调祥和体贴,轻轻载着伤感渡进一片宁静而深远的太虚幻境,从而给生死下了一个圆浑的诠释。可是,萦回在我心中的其实是诗人没选没写的蘑菇和遛狗的诗。他的理解应该是对的。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眼下是儿女的哭声和笑语,前路是通俗文艺作品夜雨屋漏的灰蒙景象,我第一次深深痛恨英文里twilight那个欺人的字:分明是曙光,瞬间竟说是暮色了。

那期间,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是农历腊月,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来舒服。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不是说饱学之士一定要成名;我是说我这大半辈子读了不少印刷品,申石初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法文和拉丁文我不敢胡乱赞美,申先生有一天在书斋里跟我谈巴尔扎克的宗教观,转身翻出三大纸盒的信件找引证。他说,五十年代末叶,他跟法国、英国学界中人交换过心得,来鸿去雁讨论了一两年。我看到那些泛黄的信笺上都是打字和手写的法文和英文,还有十来封信引用一大堆拉丁经文,处处是红笔眉批和铅笔脚注。我不便细读那些私人信函,暗暗惊叹的是申先生细腻的学问和含蓄的功力。

依稀记得他是上海圣约翰毕业,战后在牛津游学两年,转去巴黎深造,住了一年多,丁父忧赶回上海奔丧。石初先生侍母至孝,大陆易帜前夕,先让申太太带着儿子和老太太来香港避乱,他自己留在上海眼看父亲的贸易行散了才匆匆南来:“幸好家父早走了一步。”他说。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申先生先是教我中文造句的窍门,说白话文要写出文言的凝练,文言文要透露白话的真切。“胡适之的文言文写得其实比白话文要好,原因在此。”他说,“胡先生学问深厚而才情单薄!”这淡淡的半堂课,我受用到老。他起初常常说我的翻译七百字里起码有十个地方是笨译,脱裤子放屁的句子太多了:“做人不可取巧,翻译必须学巧!”申先生每给我改一篇译文,总是叮咛我回家好好逐句捉摸。这样改了八九篇,回头重看自己的旧译,我才脸红了。

那时候,我一度给一家外资银行编写一本薄薄的英汉对照双月刊,遇到难题总是找申先生解救。他笑我的英文苦学过度,精血两亏,要我多读小说少看议论文,要看就先看罗素:“今后切记多用句号,少用逗号,从头学写浅白的短句,集句成文,淤血就都稀释畅通了!”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像英国人那样故意不存幻想,不抱希望;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不但浮想翩跹,而且机关算尽,暗地里高兴撒豆子终于成兵,却又抱定主意不求闻达。听他谈巴尔扎克的宗教观那天,我回家做了几则笔记,记了一些杂想。西方人原来靠的是星期天教堂里的牧师布道满足求智求仁的心愿,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文明睡眼惺忪之际敲响晨钟,传统价值应声龟裂,因果报应验出新义,宗教的威严和智慧大受质疑,迷途的信众于是都在期待摩西再一次带领他们回到迦南。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歔欷,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他常说。

一九九〇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濛,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似 兰 斯 馨  如 松 之 盛
川 流 不 息  渊 澄 取 映
·

·

·
| 见 | 鹿 |
欢迎来到树真的小小桃源


    关注 见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