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评 最好的告别,最好的礼物

 

我愿能再见你x0a我知我再见不到你x0a但你的引力仍在...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

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

我愿能再见你

我知我再见不到你

但你的引力仍在

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

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

纵使再不能相见

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 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
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美]阿图•葛文德/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仙林自然科学室R48/3-3〕
1
生命的摆渡


沈兰燕 | 文
也许书中威尔逊母亲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老人的愿望:她想要的是一所小小的房子,有一个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里面有她喜欢的东西,包括她的猫、她尚未完成的项目、她的维克斯达姆膏、一个咖啡壶和香烟。要有人帮她做她无法做的事情。在她幻想中的地方,她可以锁上房门,控制温度,拥有自己的家具。没人要她起床,没人关掉她最喜欢看的肥皂剧或者弄坏她的衣服,也没有人可以因为过期刊物和杂物构成安全威胁而扔掉她的“藏品”。任何时候她都可以如愿拥有隐私,没有人可以让她穿衣服、吃药,或者让她参加她不喜欢的活动。她会做回杰茜,而不是一个睡在病床上的病人。

对于无法挽救的病人,也许姑息疗法才是真正能帮助他们的方法。帮助人们好好的活到终了,这是善终服务的本意所在。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致命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好好地活到生命的终了,不仅仅对将走之人重要,对于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

我们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无论什么时候身患重病或者受伤,身体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这是本书最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考虑的。

(本文为2016年全国“馆员书评”获奖作品,作者系苏州独墅湖图书馆馆员)
2
与衰老和死亡言归于好


吴小娟 | 文
在葛文德本人身上,也发生了让他不得不继续深入思考的事情。葛文德的父亲被诊断出癌症后,家人也开始纠结是否要立即准备手术等问题,原因是他的父亲并不想因为手术而搁置自己丰富的人生计划。

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父亲住院了,“但是他还是想回家。”这个时候,葛文德作为儿子,又充分利用自己所接受的现代医学和老年病学理念,把父亲带回了家。最后,葛文德父亲在生命最后几天清醒期间,见孙子孙女的照片,“笑得很开心”,直到“呼吸声再未响起”。

葛文德的父亲之所以能够这样安详离世,与葛文德前期对他进行的“艰难的谈话”密不可分。葛文德认为,通过与病人的谈话,了解他们到底选择“是将就现有的一切尽量把生活过到最好,还是为了一个前景渺茫的机会牺牲现有的生活”。

反过来想想,我们有多少人会和临终的亲人进行“艰难的谈话”呢?如果身处绝境的是我们自身,我们是不是也希望能够有人聆听内心的声音,从而不再对衰老和死亡产生恐惧呢?

读完这本书,如果你是医务工作者或者临终“当事人”的亲人,那么,你可以学着做一个更稳妥的“摆渡人”,知道如何帮他们“渡过此劫”,这“劫”其实也可能只是一个心理的“结”。但是我们都将成为那个“当事人”,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学着做一个自由的“舵手”,选择我们最舒适的姿态,迎着命运的风浪前行,与衰老和死亡握手言和,顺利完成这一世灿烂的行走。

感谢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里给了大众一盏明灯:“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经历了一场场别人的生命凋零之旅,忽而泪眼婆娑,忽而倍感安慰——原来,“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活着的人,还有机会与生命好好谈判,还来得及与亲爱的人说一场暖心的别离。

(本文为2016年全国“馆员书评”获奖作品,作者系湖州市图书馆馆员)
以上刊载于《书林驿》2017年第1期,以上仅节选部分内容

《书林驿》精彩内容

三人评 | 匠人两个字是黑的,字的背后是明亮的
三人评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故乡
《书林驿》取阅点
《书林驿》征稿小启
图书馆借阅规则知多少
嗨,大家好,我是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密集书库使用指南
图书馆借阅规则
如何找到所需图书
微信如何在线查询、续借


    关注 南邮书林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