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包容我所有的不成熟

 

在北京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约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



在北京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约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且存在年级越低、花费时间越多的现象。看微博、刷朋友圈,床上“刷屏”占据了人们生活中零碎化的时间。

自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社交网络发展得满天飞。的确,我们能从此得到最新最快的热资讯。但是每天看一篇方法论类文章就能完全理解消化、付诸实践吗?多看几篇披着“深度好文”外衣的议论就能理解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的精髓吗?事实上,碎片化的阅读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大量的碎片信息很快就会被抛之脑后。看起来很好的运用了闲暇时间,实际上却更添浮躁,让人难以沉心静心。

相对而言,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更深刻的接触到一个领域的本质,它需要静下心来,花更多的时间作沉浸式阅读。而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纸质书本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与移动终端娱乐狂欢的隔离,让我们安静的坐下来看完一本书。

胡适先生曾说,“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经历独一无二的冒险情节,而书本中智者、长者的人生感悟,多样的生活叙述,都能给我们提供思想资料的来源,让我们用独特的眼光、自信的应对环境、化解困难险阻。

止庵对于为什么读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回顾平生,读书未必使我高尚,但至少使我不堕落;未必使我广博,至少使我不狭窄;未必使我更有力量,但至少使我不随波逐流。我们爷爷辈的人由于时代原因读的书不多,但这也病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位知世故、明事理的人。如今一众打着“文艺青年”旗号的人每每到图书馆总会先拍张照发给朋友圈,书本成了满足虚荣心的工具。但真的坐下来捧着一本书时几分钟就开始打瞌睡。这些年,读书成为了有思想、有品位的象征,读书被推上了神台,成为比电影、音乐等等崇高得多的成功必备良品。我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为证明读书有益就把其他贬为一文不值地步的和官场必备手册无异,根本上都是找成功捷径的功利心作祟。在我看来,读书它很普通,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读书它又不普通,只有真的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才会真的体会到它的魅力。

我总喜欢去图书馆,它是最能包容我不成熟的地方。在这里有书友为伴,我们的沉迷就像给整个图书馆盖上了一层遮罩,把外面的浮躁喧嚣都拦截。在图书馆,我好像可以战胜时间,去贪婪的和有趣的人在书中对话,找到我所困惑的问题所在。我不刻意祈求读书给我带来多少功效意义,只是在图书馆这个气味相投的空间里,我会慢慢的把读书内化为我的生活习惯,于是我再面对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情时,我能变得更加从容。

(作者单位:文法学院新闻1404班)


    关注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