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丨吸烟成瘾和学习成绩到底有没有关系?

 

一个人吸烟,究竟是因为遗传还是被人带坏了?x0a少女心满满的小强学长出品~...

南哪儿社团活动预告

社小联整合出品
每周日
 社联集中发布下一周各校级社团的具体活动
欢迎大家来到南大丰富多彩的社团世界~
欢迎大家托朋带友一起去玩~

若想找到各大社团,
欢迎加南大社团推介群579084567找人
想看文听歌的话,放在最后了
大型活动
每周活动
长期活动
南京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信息管理系统

已经启动,网上审批稳步进行

社团请登陆 http:// 219.219.114.147

游客请登陆 http:// 219.219.114.147/sauguest

下周

活动预告将全面展开
南京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2017年02月26日
真正的知识应挖得越深越有味道

2017年02月26日 天气晴

思考了一天

文:少女心满满的小强学长

16篇 离毕业剩18周
写在前面


少女心满满的小强学长只是一个在南大呆了许久的老人,他创立这个栏目是想给大家知道南大社团活动是多么丰富,方便大家去参加度过自己闲暇时光。然而,时光飞逝,他很快就要毕业,某天他突发奇想,要不不要脸地在这儿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和小感悟,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用处。在南大多年成长的他,希望能够做点事回报南大。希望我能把小故事讲得好玩,讲得有趣,讲得有意思。

今天我打算写一些有深度的东西。

一来是因为我看了一本叫《引爆点》的书,这本书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明许多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提炼概括其核心要素,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令我受益良多。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二来是因为我看到我南大大大学姐校友Juan在知乎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里面的回答。我截取部分直接引用:“有很多[知识]的本质是长着严肃脸的[娱乐],[什么都知道]的含义很可能就成了[什么娱乐八卦都知道],那么自然一事无成了。在现实里,这是最需要当心的一种知识陷阱。它们消耗了你大量的时间精力,让你产生一种渊博学问的感觉,但只不过满足了你怡情娱乐的心理需要。”
所以什么是知识
于是我这个人又在无聊地回想起以前的一些故事,我记得当年大一时大物老师说,我们课程考评有一个任务是写一篇课程论文,什么都可以。那时候我啥都不懂,写论文是什么鬼啊,于是在食堂跟室友吃饭聊起这个事。

这个时候,对面的一个不认识的学长听到了我们的疑惑,跟我们说,这研究论文一般是分几个部分。首先是引言,就是Introduction,是让你写出来告诉其他阅读者你这个课题的基本背景是什么,大家了解后再引出你自己对目前课题的观点。

然后是支撑你观点的论据,要阐明你的数据来源Data以及研究方法Method,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Result。然后需要对你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Discussion,既可纵向跟历史文献做对比讨论,也可横向跟当前其他研究人员类似工作进行比较。如果是新的东西,还能提出自身课题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因为现在论文太多了,所以摘要Abstract和结论Conclusion也很重要,有经验的人一扫就大概知道你的观点是什么,感兴趣就会细读。最后的最后,要有一个参考文献Reference,因为你为支持你的论点提供的部分论据有可能是借用别人文献中研究出来的结论,拿了人家的东西,不写来源怎么可以咧!
当然啦,那时的学长并没有说这么多,但跟我说了论文应该有的几大块。记忆模糊,我就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再完善了一下。讲这个也是因为在我去年的时候,有个文科学妹跟我说,上的课老是布置论文啊。不懂写啊,总是看了别人的然后拼拼凑凑交上去。那时候我跟她笑着说,那是因为你读的文章少啊,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可能写出自己的见解呢?

Juan学姐说,衡量一个[知识]是[真知识]还是[包装成知识的娱乐],有两个标准:“第一,它能否能指导你遇到的具体问题(包括思维方式的开拓);第二,它是否能列在一个体系里,而非单独出现。”

以前刚开始做科研,其实我很疑惑的,我说我没啥想法怎么做科研?这个时候,我的辅导员老说,多读文章就会有想法啊,但也没说啥。虽然我部分赞成这个观点,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我们对科学研究似乎总是充满恐惧,或许很大原因并不一定是我们做不好科研,而是我们教育体系里缺失了“循序渐进、简单到复杂的方法论”教育,从而让我们畏惧而不前。

所以,今天,我想“倚老卖老”,谈谈我是怎么看待一些话题,以及是如何一步步往深层去理解。鄙人不才,希望谈的是“知识”而不是“娱乐”,也希望借此机会抛砖引玉,让更多人更具可操作性的知识、经验能散播开去,让学弟学妹的路走得更顺心、更自信一点。
吸烟成瘾问题
我谈吸烟是因为《引爆点》对“吸烟”这个社会现象有着比较深入的探讨。此外,我也希望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方法论融入进去。

如果老师突然间跟我说:“你写一篇论文,与吸烟这件事相关即可。”我理应一脸懵懂,不由摸着自己良心问:“写吸烟!写什么啊?!”这个时候我返璞归真,想到以前高考的时候老师说过:“话题作文,题目不可太大,否则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我第一步,应该把“写吸烟”变成“写吸烟的具体什么”。于是我就从自我认知和百度开始探寻吸烟跟啥有过关系:爸爸告诉过我“吸烟有害健康,小孩子不要去尝试”;政府部门推行了“禁烟条例”,以及要求所有烟盒都需要在明显位置列出“吸烟有害健康”字样;在“高铁”上吸烟会使得动车故障,有人被罚钱;多年前跟课程小伙伴出去吃饭,“一个女生说我不喜欢吸烟的男生,但另一个男生说吸烟难道不是很帅气吗?”。

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表示:2015年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7.7%(3.16亿)。男女吸烟率分别为52.1%,2.7%,与2010年基本持平;而2010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表示:2010年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28.1%(3.01亿)。男女吸烟率分别为52.9%,2.4%,跟2002年行为危险因素调查的结果相比,吸烟率基本没有下降。
第二步,我好好静下心来思考我写下来的每个点子,看看有没有有意思的东西。首先,高铁不可吸烟也很直接,高速运行不可触发火警,这就没啥好写的。“吸烟有害健康”和“禁烟条例”都是针对健康,因为吸烟容易导致肺癌以及二手烟更容易导致疾病,这应该是医学研究结果,也没啥好写的样子。

最后一个就有点意思了,2015年跟2010年吸烟人数没啥变化,说明这五年戒烟人群或吸烟但不幸死亡的人跟这五年新增的吸烟人群大体相当,也就是感觉源源不断的青少年加入到吸烟群体中去。再考虑到报告里写的“五年间,15-24岁年龄组吸烟率有所上升,2015年15-24岁吸烟率36.5%”“爸爸说的小孩子不要尝试”“同龄男同胞说的男生吸烟帅气”。于是我不由地提出一个问题:

莫非,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控烟大战中,从02年到15年,政府似乎不但没有降低任何吸烟率,对于青少年吸烟率严重的问题依然无解。
这究竟为什么?
我国其实做了不少类似于国外的政策,我国早期规范了香烟广告,不允许把吸烟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诱人、更无害,因此烟草公司广告上难以撒谎,而且的确也见不着了。或许在10年控烟失败的场景下,15年5月我国甚至通过提高香烟税率以大幅提高香烟价格,期待以经济学角度上抑制“需求”,但私自猜测,对中国能否有作用表示怀疑,因为报告指出,20支卷烟费用约10块,这在烟民的收入水平上是完全抽得起。

对于青少年,14年中国《未成年保护法》明确要求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然而并未规定相应的具体要求和处罚措施,而且仅凭观察可知,未成年人弄来酒和烟依旧非常容易。此外,各类媒体无不在大力发送公共健康广告,来向青少年及大众灌输香烟有害的概念。尽管新政策能否有效仍需时日,但凭借着常识,这两个新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不做调研也知道)。除了公众场所强制禁烟实现了,但对于烟民的烟瘾没有特别的帮助,对于抑制青少年尝试吸烟起不了特别强的效果,因为青少年显然不会堂而皇之在公共场所里尝试吸烟或许在网吧、在KTV。

所以,我忽然间就知道,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我决定选下这个题目,成人世界有可能过于复杂,我们就缩小到青少年群体,暂停把内容定为《青少年烟瘾的形成及控制研究》。
寻找破绽


国家为什么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定,其逻辑关系便是,我认为这些规定能够控制形成烟瘾的关键因素。譬如,我认为,正是因为吸烟者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所以他们才自顾自地吸烟并形成烟瘾。但这个推理正确吗?不正确,因为吸烟者明确知道吸烟会影响自己的寿命,15年报告指出,公众对吸烟导致肺癌的认知度较高,近80%,但烟民吸烟即使知道仍会继续吸烟。因此,推广香烟有害的确是件好事,但不是控烟最核心的关键所在。

我翻越了一下知网论文,大部分论文都只在做类似于吸烟群众分布情况的事,提出解决办法的论文很少,即使提出也相当模糊,有论文指出,父母应更多向子女传达对吸烟行为的反对态度,加强对子女监督,更多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以降低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且不论这样的结论有无建设性,仅考虑叛逆期下的孩子,大人越反对越抨击,只会导致青少年越想尝试吸烟,更何况国内家长教育依然崇拜“棍棒底下出孝子”,遇到逆反,通常采取压制的方式。简单的结果上看,我们15-24岁年龄段的吸烟率一直处于高位并还在增长。所以,控烟的关键都不是以上的方案。因为这些方案跟降低吸烟率不仅没有论证过的明显因果关系,甚至连明显的相关性都没有。
引爆点的理论
随后的文字代表着我对《引爆点》一书提出观点以及引用论据支持推导的敬意,也是我觉得一篇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应该有的态度。

我们要解决青少年吸烟的问题,我们应该要从青少年的角度上出发,去理解青少年吸烟的初衷。作者曾经在美国几百人中开展过问卷调查,他发现,这些30来岁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成年人,他们在第一次接触吸烟这一行为时总是惊人的类似,吸烟这个行为,在他们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是代表着一种成熟。

这一个观点曾经被英国权威心理学家汉斯·埃森克证实,他认为有烟瘾着与不吸烟者可以根据十分简单的人格分界线来区分:一个典型的烟鬼代表着性格外向、喜欢交际、交友广泛、乐于交谈、容易冲动、容易发脾气、喜欢不断地做事情、不能有效控制情绪、并不总是可靠。这个衡量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吸烟者,但作为吸烟行为的预兆,非常的准确。一个人吸烟越多,TA越符合上面的描述。(但我对这个衡量标准抱有怀疑,因为西方社会跟东方社会价值观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西方个人主义和东方集体主义。所以我认为在西方应该挺正确,但中国不一定是这样,但我也似乎没查到国内有学者做过类似较为严谨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上,你就会发现,把这些具有吸烟型人格的性格特点汇总起来,便是不顺从、诚实、冲动、对他人意见毫不在意、寻找感官刺激,这简直就是青春期叛逆少年的写照(可惜我不是…感觉连叛逆期都没有),所以,并不是他们吸烟才性格前卫、显得比同龄人成熟,而是他们本来就性格前卫才会去吸烟,他们与同龄人的格格不如,就会寻找一种发泄青春期反叛、冒险、冲动的行为,那便是吸烟、酗酒,或者其他激进的方式。
这个貌似浅显的道理可以完美回答为什么禁烟运动中表现青少年吸烟颓废的样子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大。因为现实中,吸烟这个行为一点都不酷,酷的是这个吸烟者的本身。有着许多“很酷”的人扮演着吸烟者的角色,才让青少年迷上的。

对于我们这些或许高学历的人来说,吸烟我感觉一点都不酷啊。但是15年报告指出,初中教育水平吸烟率最高达60%,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在感知到他们读书不畅之痛苦时,若你发现一个年轻但已走入社会,并且充满成熟气息的人吸烟时,你会不迷之着迷吗?(当然,自我觉得报告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很有可能是那些30-40来岁的成年人,他们年轻之时在80、90年代,那也是一个蠢蠢欲动,港台之风的时代。稍微回忆一下以前那些帅气横天的港场片,有哪个大佬不吸烟的?)
附着力因素
然而,青少年吸烟严重并不完全因为有成熟影响力的人影响,因为你吸一口跟吸上瘾完全是两码事。在密歇根大学的一项调查中,一大批人被问到他们第一次吸烟的感受,他们发现:“几乎每个人第一次品尝烟草时的感觉都不好。但烟瘾民众区别于后来不接触烟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在烟中感受到一种晕乎乎和酒醉般的愉悦感。”在后来烟瘾大的人中,78%的人刚抽几口都活的舒适感;而后来不抽的人中,只有25%的人觉得第一次吸烟体验中有种兴奋。

事实上,尼古丁的确会使人容易上瘾,但只是针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有效。基于科罗拉多大学的阿伦·柯林斯的对于不同血统老鼠注射不同剂量尼古丁的研究。将老鼠的行为类比于人类,发现人类身体其实对尼古丁反应是不一样的,这可能取决于遗传基因,类似于每个人的酒量有可能是有一个固定的上限,而非多喝几次就能提高酒量。那些没有从第一支烟获得快感也没有再吸烟的人,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体对于尼古丁过于敏感,一点儿都无法应付。那些定期抽烟但并不上瘾的人可能拥有从尼古丁中获得快感的基因,但不具有应付大剂量尼古丁的基因。而那些烟瘾大的人,则俩者兼具。
如何解决青少年的烟瘾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来阻止青少年尝试吸烟吗?如果以我的经验上看,可以。因为我成长的环境一直就没见到什么人在我面前吸烟,而且学习成绩至上的中国,学习好固然不是特别酷,但至少还是比较酷,所以我并没有非要尝试吸烟的欲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知道,学习成绩好到可以觉得酷,不过是初高中生群体中的1%而已。你没法让剩下99%的人享受学习上的酷,或者可悲的是,他们甚至要承受着学习不好的痛和责备,这更加有可能驱动他们的模仿那些早进入社会吸烟酷酷的人。

家长的教导和苦心经营有效吗?虽然我还暂时不能接受这个结论,但基于双胞胎子女的规模最大、程序最为严格的“科罗拉多收养工程”,通过245个寄养孩子的长期研究,他们发现,被领养的孩子与他们养父母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智力和人格),尽管一同生活16年,供养读书,衣食住行,相同之处并不比街头随机找的一对亲生家庭来得多,也就是父母的遗传比父母的养育更会影响孩子。可是,相当多的研究却又证实“在人格和智力的塑造过程中,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不比遗传强”,若这个影响不来自父母的话,《抚育的假定》作者朱迪·哈里斯认为这种影响实际来源于同龄人。这项发现的确带来许多的争议,但也就意味着,家长有可能把具有吸烟倾向的基因遗传给后代,但却不能在社会方面影响后代。青少年是在同龄人中传染上吸烟的习惯,而非模仿大人。这意味着,家长的教导并无作用。别人家的家长能影响到那些酷酷的青少年吗?!绝对不可能!
既然无法从影响青少年同龄人着手,我们可以尝试从尼古丁着手。不同的人对于尼古丁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果我们能够让烟瘾大的人服一片药,使得对尼古丁的承受力下降,这样就能影响其抽烟的水平。但我们没有发明这样的药片,不过我们发明了尼古丁贴片,它能缓慢均衡地释放出尼古丁,这样吸烟者不必非得承受吸烟的危害就能满足自己的烟瘾,这种方法事实上是有效了,帮助了上百万的烟民。但这种渐进性的释放不能满足那些烟瘾的快感,所以仍然需要寻找办法。

后来学术界无意中发现吸烟与情绪抑郁之间存在关系,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格拉斯曼发现,他所研究过的烟瘾比较重的人群中,60%曾有过严重抑郁病史。有几种理论进行了解释,一是从基因角度认为,抑郁是某些重要大脑化学物质分泌不足,如多巴胺,降肾上腺素;但尼古丁却似乎对这两种神经传递素给予了补偿作用,因此缓解了抑郁症的情绪。这在后来给了学术界一个启示,如果我们能够治好抑郁症,是否就能解决烟鬼的问题呢?后来,有一种新型抗抑郁镇静剂实验的时候,发现许多接受这份药的人主动提出我不想再抽烟了,烟抽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有味道。后来,基于这个药,研发名叫Zyban的,显得有作用!或许,我们能够在逐步征服抑郁症的过程中,找到烟瘾形成的薄弱点。

最后一项研究,是学术界认为要从一个定期吸烟但不嗜好烟到烟鬼是需要一个阈值的。如果我们能够让香烟中的尼古丁含量降到即使烟瘾最大者在24小时内摄入量不超过这个阈值的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或限制大多数青年人上瘾,又保证香烟的味道和它刺激感官的作用。即使青少年受前卫人的影响吸烟,也不至于使人上瘾。
写在最后


这篇推送写得很长,感谢若看到最后的人。

但当我阅读《引爆点》一书关于吸烟问题的阐述及解释时,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一种莫大的快感,这种快感是一种茅塞顿开,思路广阔的感觉。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讲道理摆事实的过程,我们从一份份微小的研究结果积累,进而从盲人摸象的程度上升到纵览全局的高度。

科学的确不一定能够快速产生生产力,因为科学最开始的动力来源于“好奇”:“我对这个事情好奇了,然后我想搞明白,于是我要么做实验、要么做调查、要么做分析,发现可以比较合理解释我疑惑的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就整理整理自己的草稿,写出一份报告,然后就发表出去,有人感兴趣,就会发信与我联系,我们再一起探讨探讨,然后又发现了新问题。然后俩个人说不定会会声一笑,这个问题Interesting啊!”这种感觉并不非要在科学研究上才会有,事实上各行各业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Juan姐在回答知乎问题里谈到“一些人好像什么都知道的一些故事”。

”比如[了解互联网业界],严肃的行业分析报告少有人看,大家喜欢看的还是巨头撕逼、高层撕逼、欠债风波、接班人,读这些会感觉很爽,同时还觉得自己跟看芒果台真人秀的浅薄市民不一样,我可是在学习知识哟!

比如[独立式],王朝的漕运、农田制度、筹集军费过程等看得人少,大家喜欢看的是乾隆爱乱题字,雍正爱cosplay,康有为逃到斯德哥尔摩,其实全是娱乐内容,但感觉就[博古通今]了呢。”

自我觉得,真正的知识,并不一定是带来多少多少钱。而是一个方法论,它指导你如何去思考问题,指导你如何去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但我依然觉得,碎片化阅读更有可能带来的是[娱乐化知识]。我们应该还是要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本的经典,跟随者作者的思绪理解。

任何事都会从简单到复杂,因为我们想知道更多,而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所艰巨后,收获也如同螺旋式般的上升。当付出许多努力之后,你或许会发现,你的能力原来也突破了一个阈值,产生一种引爆陡峭上升的感觉,觉得神清气爽!

或许这便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愿文章能有所启发。

往期回顾

15篇 | 看了《毕业了》,对于老生,我们该怎么样才能在毕业之时走得顺利呢?对于新生,入学半年了是不是又有一番新的感悟?

14篇 | 喜欢那年元宵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13篇 | 公众号文字祝福

12篇 | 在不恰当的时候做应该做的事

11篇 | 不知道的远方,还有一群人在告诉你 ,人生并非是单行道

10篇 | 手把手教你做网站系统 (科普干货,童叟无欺)

09篇 | 又是一年,我们又大了一岁

08篇 | 这是个砸了300个小时做出来的南大社联社团信息系统(文中有网站链接,可以体验噢)

07篇 | 吐槽一些我感受到南大浙大小故事~

06篇 | 创造属于我们的信仰

05篇 | 聊聊恋爱这件事


04篇 | 每个人都应该有Sales般的思维方式


03篇 | 只要你在学校一天,你便永远年轻

02篇 | 机会成本最低的尝试

01篇 | 一些故事

文编/美编/责编:少女心满满的小强学长




    关注 NJU社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