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十多年

 

不经意间,屈指一数,踏入运管系统已经十多年。这十多年,我经历和见证了渭南运管事业走向繁荣与辉...







不经意间,屈指一数,踏入运管系统已经十多年。这十多年,我经历和见证了渭南运管事业走向繁荣与辉煌的每一步、每一刻,让我体会到作为运管人的自信与自豪。

没有进入运管系统以前,我的工作是与文字打交道。进入运管系统以后,我从事文秘工作。都是和“文”有关,我也是对工作满有信心。记得第一次正式开始工作,是以为老领导让我写一封联系业务的公文书信。我接过任务,便动用起语文上的叙事、抒情等方法,一会儿就大功告成,交给领导完事了。第二天,当领导把修改过的文稿反馈给我时,我发现,整整一页纸几乎换了笔记,留下我可怜的几行字,当时我几乎是羞愧难当。老领导倒是没多说什么“现在的工作和以前的工作不同了,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在老领导的鼓励下,我渐渐进入“学习”的境界,学政治,在报纸上阅读时政要闻;学业务,《道路运输》杂志一期不落,道路运输方针政策勤学勤背;学写作,买了书籍,也参加了培训。“宁杂勿专、宁多勿少”成为我学习的宗旨。渐渐的,我步入到运管的世界,学、问、看、想,我逐渐地成为一名真正的“运管人”,说运管话、摆运管谱,三句话不离本行。写信息报道、写文件讲话,基本使用了标准的内行话。当我撰写的行业管理信息见诸报端,当我提交的文件领导二话不说提笔就是“同意”、“发”,此时此刻,我不再难堪,不再羞愧,而是充满了自

信,有一种获得的成就感。

十多年,我经历了运管由弱到强、不断繁荣的过程。还记得那些镜头:班线客车破败不堪,前头放个纸牌子、后面冒着黑烟、车上几个毛头小伙,几辆车在城区你追我赶,见人就停、就拉、就抢,往往是搞得“一家人分车而坐”、“人与货物分车而行”。跑农村的车就更惨了,“飞毛腿”、“三叉戟”,挤满人、装满货,拥挤、危险。怎么办?渭南运管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上台阶。“三优三化”、客运公司化经营、客运经营模式调整、鼓励通村客运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行业管理措施的实施,让渭南的客运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渭南-西安双层客运班车、跨省、跨地、县市之间高级客车、通村客运舒适性客车,满足了不同出行方式的需求。“车进站人归点”,成就了渭南客运一级站枢纽中心的位置。特别是全省通村客运现场会在渭南召开、全省农村交通物流发展会在渭南召开,渭南的经验与发展模式在全省复制和推广,渭南俨然已经成为

全省道路运输发展的代名词。

十多年,我看到运管人的成熟与自信。那时的运管人——裤腿挽个半扎、嘴上叼个纸把、手里提个摇把。要是有人经过,准以为是拦路抢劫的。这曾是十多年前一位县级领导眼中的运管人的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第一位的任务。以全市运管军事化演练为突破口,抓队伍正规化建设,这一练、这一走,惊艳全场,让观摩的领导为之一动。组织女子方队参加全省队列比赛,英姿飒爽,让全省为之一震。参加全省法规知识竞赛勇夺一、二名。渭南从此名声大作。“拉得出、打得了、打得赢”是渭南运管追求的目标。非典肆虐,渭南运管检查站第一个建成;华县抗洪,渭南运管应急车队奔波在石渣场和渭河之间;汶川地震,渭南运管千里驰援把救灾物资运送到重灾区。关键时刻、危机关头,渭南运管人挺身而出、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立命、为民奉献的格言。省级文明单位、交通运输部文明示范窗口的荣誉,渭南运管步入到辉煌时刻。

这十多年,和我一样,周围的同事都已经步入中年行列,两鬓都已经出现了白丝,这一根根白丝是运管事业发展与繁荣的见证。我们虽然不再年轻,但我们不曾后悔。如果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还会选择运管事业,毫不犹豫。

(作者系渭南市运管处职工)



杨涛    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在《陕西交通报》等发表多篇稿件,就职于渭南市运管处。


    关注 路文学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