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廊,停歇了童年与流光

 

昨夜梦回故里,梦境中竟见着了现实中已不复存在的那座路廊,那么,我想,该是时候为之落笔了。 我的家乡是一个三面...







昨夜梦回故里,梦境中竟见着了现实中已不复存在的那座路廊,那么,我想,该是时候为之落笔了。

我的家乡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以姓为名,一族即为一村,邻里间沾亲带故,素日里鸡犬相闻,村人路上相逢总是习惯大声问候,显得热情且热闹。

村是静谧的村,因依着湫水山一脉,收入大抵得依靠这山山水水。只是那时候交通并不便捷,去一趟镇上还需走六里路到临近的村庄,那儿才有一条通往镇上的马路,且有车辆可以搭乘。这六里路,现在开车进去,大约只需5-6分钟,而小时候,路未扩建,少有车马来往。说是路,其实不过是田间稍宽的田埂,村民们来来往往走得多了,才形成一条略微平坦的小路,在田间蜿蜒着。路边无一例外会开着各色小花,蓝的粉的,在春日里也能和田里正经作物的花儿果儿媲美。当然少不了野葱野荸荠,我尤爱那一把翠绿的野葱,常摘来一大把,央着祖母炒猪油饭吃,热滋滋的猪油配着野葱的清香,少时便能吃一大碗,吃完齿颊留芳。这大约便是我对这土路的爱。



而路廊,便建在这路中段的一块稍微平整的空地上。修建年代已从无考究,青石板垒建起路廊的两面墙,墙外藤蔓攀爬,墙根青苔遍绕,屋顶以木篆架构、青瓦覆盖,倒也古意盎然。小路穿廊而过,廊里木柱间置了些长条的木板,给来往行人歇脚乘凉用。那两面墙,一面墙上开了个窗洞,小时候调皮是经常爬上去坐在那窗洞上的;靠着另一面墙的地方,则用木板再构建出一间小房子,一对老年夫妇便住在此处,记忆里总是一副和蔼可亲、慈祥温和的模样。

房内放着一个大水缸,老人们天天烧水,给经过的行人饮用,且是不收分文的。任何人去要碗水喝,都会被热情接待。水是山泉水,烧水的则是山上的落木,用大铁锅煮沸了再盛在水缸里,木勺舀到大瓷碗里,端到手中还能感觉到这山泉的清甜。盛夏时节,老人常会在水里放些俗名叫“花菇草头”的植株,有清凉的功效,大口喝一碗,只觉清冽香甜,暑意顿消。



路廊,原本建在这六里路的中间,就是为行走的村民可以歇一歇脚,避一避日晒雨淋。周边都是农田,没有其他遮风避雨的场所。路廊在这田野上,是一处孤独但不寂寞的存在。而老人的善行,使得孤独的路廊显得格外亲切起来。不止是赶路的村民挑着些要去镇上售卖的蔬果山货,常会在这里歇歇脚,就连在附近田里劳作的人们,累了渴了,也爱到这廊下,闲聊家常。

是什么时候开始,路廊变得寂静无声?大约是我开始去镇上上中学的时候吧,那时候一两个月才会回家一次,背着书包经过路廊时,不再次次停歇。先是老爷爷作古,再则老奶奶不再单独住在路廊里。也许就是因为少了这一缕炊烟的牵挂,路廊自此少了些生气,荒草逐渐蔓延到廊下。再后来,那穿廊而过的小路也改了道,拓宽成可通车的大马路了,小路上的野花野葱开始悄悄地从路边往中间生长,直到把小路变成满眼的绿,荒草遍地难以行走。



路廊,在风雨飘摇中,逐渐显出颓败的景象,藤蔓肆虐,廊檐失修,直至悄然坍塌,剩下的,恐怕只有断壁残垣,还有外出游子无尽的乡愁。

多年未见的景象,能倏忽入梦,想必是少时外出求学,经过路廊歇脚离开家乡后,和家乡亲人总是聚少离多的缘故吧。路廊,是山里人追寻美好生活的起点,也是思念回归的停靠站,但从来都不会是终点。

作者:悠悠山雾  80后女生,三门人,现居杭州,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

小编有话说:路廊在儿时的记忆中是一个贴心的存在,我村里有两处,一处在村外的田野上,一处在岭头山腰。路廊除了歇脚、纳凉、避雨等基本功能,在中国古典故事中还是才子题诗、佳人偶遇、贵人相助、骨肉聚团、冤情昭雪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中国老百姓情感中很美好的一部分,理应被我们传颂。百木生欢迎您的来稿!


    关注 百木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