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计划】跳出大学看大学、跳出职场看职场,“园丁”成长的思考

 

嵩天(2002级

博)2002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校98尖子班成员,同年保送...





嵩天(2002级  博)

2002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

校98尖子班成员,同年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

2008年1月入职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2012年晋升副教授

我的“园丁计划”



2007年10月,在确定于2008年春季毕业后,我开始思考工作的问题。与同期同学类似,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包括:国企信息中心或研究院、外企研究院、出国博士后和高校。由于天性喜欢自由并很喜欢挑战新的问题,我拒绝了父母介绍的国电总部信息中心工作岗位,几乎很快便确定了进入高校当老师的职业规划。十分感谢我的导师汪东升教授,他在得知我的工作意向后向北航和北理工做了个人推荐和担保,在经过2-3周的后续联络中,我分别通过了两校计算机学院领导组织的面试。之后,由于北航春季教师入校时间并不确定,而北理工很快启动了我的入职手续流程,因此,最终选择进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如果说当初选择高校是个性使然,能够进入高校是导师的支持和一点点运气,那么,计算机系“园丁计划”则更加坚定了我在高校发展的决心。从该计划可以看到系里对毕业生在发展大学计算机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殷切期望,也可以看到系里对毕业生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对于离开清华工作的学生来说十分宝贵。

北理工实验室合影(含实习和毕业设计本科生)

985高校的理想和现实

       北理工是我国首批985和211高校,国防科工委(工信部)所属七校之一,具有军工技术研制的悠久历史。在进入北理工之初,我认为的大学应该是“兼容并包、批判理性、开放多元、实践探索”,它应该给老师们充分自由探索感兴趣的课题,并可以脱离社会现实束缚尝试新的教学和科研理念。只要在学科前沿努力尝试新的方向和方法,科学技术就会进步。

实际情况却是,北理工与其他985高校一样,对科研指标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内容,在职称晋升过程中对科研要求十分严格。对于科研,学校关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对科研论文既要求数量、又要求质量,在评价体系中,研究什么并不重要,而产生了多少指标数量更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指标体系,学校近年来采用了顶级期刊、重要期刊的区分,将中科院认定的SCI小区一区论文作为顶级期刊论文,SCI小区二三区论文作为重要期刊,对计算机学会A类会议论文仅认定为重要期刊论文。

对大学定位的理想设定与现实中简单粗暴评价机制的差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令我十分困惑。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直到完全“妥协”现有评价体系才归于平静。在思想上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所谓理解到真正理解。

第一阶段,“跳出大学看大学”,既要跳出理想的大学定义合理看待社会赋予大学在有限经费下“超英赶美”的教学科研职能,又要跳出现有大学评价体系合理看待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一方面,在社会期待和教育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大学必然最关注可以带来科研经费、知名度和潜在市场价值的科学研究,忽略教师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和校内青年教师的潜力。另一方面,在大学师资条件和裙带关系氛围下,大学所设定的评价体系也是无奈,科研是最客观和无可争议的指标,数论文、看质量尽管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行之有效。我在这个阶段的思考持续了3年多,尽管一直很努力的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但思想上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最终接受了“跳出大学看大学”的观点,有些无奈、有些理解。

第二阶段,“职场理论”,将大学看成是职场,既然职场设定了指挥棒和规则,那就跟随指挥棒发展,套用规则。因此,在2011-2013年,我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进行为期1年半的访问研究,增加了国际合作经历同时建立了较好的国际合作,深度参与了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未来网络体系结构”重大项目——命名数据网;从2009年开始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航天船舶等企业项目,先后开发了网络安全系统、工业编译器、网络协议识别等系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发表计算机学会ABC类学术论文30余篇,初步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实验环境和独立的研究小组。这个阶段持续了近3年,忙碌、有效果但并不那么快乐。仔细想想,尽管做了很多事情,似乎并没有一个发展方向,只是在按照指挥棒要求完成一件件的事情,取得一个个的“成绩”,思想上有“唯论文”、“唯指挥棒”的趋势,缺少除科研外的独立判断和思考。

第三阶段,“跳出职场看职场”,大学是职场吗?没错;但大学教师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吗?显然不是。真是因为大学教师大多数情况可以根据兴趣开展工作,才使得这个职业不同于一份普通职业。正因为兴趣、使命和自我驱动,大学教师才能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计回报的工作,只为探索科研结果、完善教学效果、甚至只是为了精益求精。当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这点,我不再认为大学是职场了,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共同体,是一伙为了发挥个性、挑战创新、不断攀登的人组成的共同体,而真正加入这个共同体的标志不是获得教师资格,而是一份追求和一份执着。简单说,大学教师只是开始,当有了要追求的方向并努力奋斗时,你看到的大学将不再是论文、专利、科研项目的考核,而是一个基础和一个舞台,只要潜心发展自己的兴趣,所有考核方式和职称晋升也将水到渠成。



与美国Patrick Crowley教授开展合作研究

在教学科研的平衡中追求兴趣和价值



2008年正式入职北理工后,思想上先后经历了从“跳出大学看大学”到“跳出职场看职场”三个阶段,尽管仍然有一些理想化,但当下的努力多了兴趣和价值,有了方向感和目标感,十分快乐。回想清华计算机系众多教授,他们不也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吗?他们是榜样!

尽管如是说,985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对待教学和科研也要有较大区别。在不断探索自身兴趣和幸福感的过程中,我逐渐喜欢上了大学教学,并努力在繁重科研任务中为教学寻找空间,探索科研和教学的平衡方法,一些基本思考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1月期上,论文名称为:大学教学改革中的科研方法与探索。

对待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常常动力十足,因为我认为这些研究能够实实在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哪怕只是一小步。近期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

1)研究一种不用IP地址组网的方法——信息中心网(ICN),探索对命名数据包的转发方法,该工作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所研究方法相比已有方法在性能上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提出了采用“最长前缀分类”而不是“最长前缀匹配”进行网络包转发的方法,被国际同行认为“有可能开辟一个新的方向”(论文审稿意见的评价);

2)研究隐藏通信方式,探索在现在国际间网络条件下开展网络隐藏通信的方式方法,为我国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研究应用层协议分析方法,在传统应用层协议分析基础上,开展手机APP协议识别和内容分析方法,为移动安全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对于教学,从2008年讲授第一门课开始,逐渐建立了围绕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的思路,拿出适度时间探索教学规律和内容改革方法。近期主要围绕“python语言”教学内容改革和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为主。

1)2015年,我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先后开课3次,累计选课人数超过6万人,有幸成为该平台上最年轻的MOOC课程负责人,相关教学方案写入了教育部教指委“教学指导白皮书”,在全国成立了“Python语言教学工作组”,超过70所学校在关注北理工的Python课程建设。

2)2015年开始,在北理工校内探索围绕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发现的问题和教训多于经验,更多问题还在逐步解决中。

兼顾教学和科研似乎很辛苦,也的确很辛苦。但每到此,我就会想起在清华读书时的一段体会,记得那时每次走进汤志忠老师(我的导师)办公室,他都在做三件事之一:读论文、整理教学PPT、改学生论文。导师言传身教,学生何惧之有?

结语



2008年至今已经毕业八年,我应该算“园丁计划”最早的成员之一。在北理工的八年时间,没有看破红尘,却越来越看清了自己的兴趣,并找到了可以为之努力的科研方向和教学方向,感受到了“正确的”做事方式。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是幸运和幸福的;得到系里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是幸运和幸福的;希望将这份幸运和幸福带给更多更广阔的学生,传播正能量,为祖国培养更多计算机领域优秀人才!

近年来,985高校改革很激烈,入职门槛逐年增加,这些很唬人。希望学弟学妹们合理看待高校评价体系变革,加入“园丁计划”,在高校建立自己的工作平台,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业并为之奋斗!



2016年9月,MOOC课程采访直播(5万人在线观看)
 
投稿邮箱:thucs@tsinghua.edu.cn
系友热线:010-62782917/62782449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刻关注我们


    关注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