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在外文化名人黄朴民:传承绍兴文化之“魂 ”

 

子曰师说来源:绍兴文明网在国内的历史文化研究、国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军事历史和兵法文化研究领域,现任中国人民...

子曰师说
来源:绍兴文明网
在国内的历史文化研究、国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军事历史和兵法文化研究领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黄朴民教授,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他1958年出生于绍兴,20岁离开家乡。

9月16日晚,黄朴民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在飞机晚点4个多小时,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的情况下,在9月17日这天,为绍兴的学生、爱好历史学的市民,奉献了两堂精彩纷呈的主题讲座。他从《孙子兵法》谈到中国式智慧,通过春秋战国史的深入研究,对吴越战争进行了新的解读。

作为国内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黄朴民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也有着诸多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自豪:文化多元 底蕴深厚



17日一早,车子从咸亨酒店出发开往柯桥区的鲁迅中学,一路上,黄朴民谈笑风生,对沿途不少的桥、路都非常熟悉。“我20岁离开绍兴,我妈妈现在还有房子在绍兴,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我对绍兴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感到深深的自豪。”

他戏称自己是“童工”出身,十几岁开始参加工作,那段日子虽然很艰苦,但却是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特别是因此结识了一批好朋友。“我现在每年要回绍兴好几次,有时候即使是出差到杭州,也会到绍兴来转转,看看朋友。”

黄朴民说,纵观中国历史,绍兴的名人荟萃让世人震惊。绍兴不仅仅只有文化名人,应该说从古到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中,都有绍兴人的身影。如历史上的徐文长、王阳明、章学诚、马臻等,到近现代的蔡元培、陶成章、秋瑾等教育家、革命家,北大四任校长何燮侯、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都是绍兴人。他说:“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马一浮也非常有历史地位,光一个王阳明就影响了中国几百年。”

“绍兴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而且是全方位的。其他地方或许有一个两个名人,但绍兴却是一个名人群,比如中国现代小麦科学奠基人金善宝、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历史学家范文澜等。”黄朴民对于绍兴历史上或者是近现代,甚至是当代的绍兴名人,如数家珍。根据他的理解,绍兴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应该破除地域上的界限,从各个名人当时所处的绍兴城范畴来进行归类。

他介绍,绍兴名人转型的缩影折射出了近现代中国转型的缩影。黄朴民说:“绍兴文化多为正能量,所以我在课堂上讲历史的时候,总是会因为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与绍兴息息相关,而感到很自豪。”

感叹:名人宣传的力度远远不够



“绍兴的资源如此丰富,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就是因为太多,有时候反倒会忽略很多名人。”他表示,绍兴的文化名人现在主要宣传了鲁迅、王羲之等,其实这样做远远不够的。应该好好梳理一下从古到今各行各业的绍兴名人,针对其历史成就、社会影响力、老百姓的接受度,来做一个重点规划。

说起自己对绍兴名人的梳理,他更乐意从历史节点上来概括。他说:“我会关注三类人,土生土长的绍兴名人、那些离开绍兴的绍兴人,还有就是不是绍兴人,但对绍兴有很大贡献的名人。”他根据中国经济三次南移的脉络,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宋代到明清时期,对绍兴的名人仔细梳理归类,又对绍兴民间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并且与其他地区文化交融促进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整理。

“考虑问题我们一定要全面,但解决问题却不能面面俱到。”黄朴民说,鉴湖越台名士乡,如此多的名人,无法全部都去宣传,“所以我们要划重点,要看名人的历史贡献,更要贴近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说要接地气。”要做老百姓感兴趣的东西。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梳理的结果,排个先后顺序,进行有重点的研究。

建议:绍兴应有专门的历史文化研究所



黄朴民认为,绍兴的历史文化要作科学的研究,就要有一个高层次的专业的历史文化研究所或研究院。

他说,对于绍兴现在的越文化研究他也是了解的,研究的人有,但却小而散。重复率很高,有些人两三年出一本越文化研究的书,仔细看看,其实就是前几年的书稍作修改,有的甚至是几个人之间的素材借鉴,稍微放一点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本研究书籍。这样的研究,对整个绍兴历史文化研究并不利。

“我们应该把绍兴放在一个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视野中去进行资源整合。”他建议,绍兴在外地的名人很多,这是非常好的研究团队资源,   可以用更全方位的眼光、国际化的视野,对绍兴的历史文化进行更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他也提到了自己,如果家乡有这方面的需要,他会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这样的研究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完全可以找国内甚至国际上对绍兴文化历史研究有兴趣的专家队伍,设立课题,按照系列逐个击破,相信经过十年的积累,那将会是非常丰厚的文化财富。”

他强调,越文化的研究其实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方向一定要正确,绍兴目前的很多越文化研究,往往局限在一些民间文学上,这些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突破这样的局限,做大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竞争,已经不是绍兴的事情,而是全国性的,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别人怎么做,我们跟着做,这样只会是数量上的叠加,质量上却没有提升,这与绍兴的历史文化地位是不相符的。”他说。

点题:历史文化名城传承的是“魂”



谈及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黄朴民建议不要照搬别人模式。

“完全的复古是没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古。“黄朴民说,现在有这样的趋势,他也有这样的担忧,不少城市在建传统文化名城,都是追求复古,把古建筑重新建造出来。

他说,这就和现在有些孩子学国学一样,并不是说穿个长褂、带个帽子,摇头晃脑就是在学国学,而应该在平时让其学一些中国的经典文化,学一些做人的道理。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能理想化,不是越复古越好。”他表示,现在有很多形式上简单的建设,这些只是对传承文化机械而简单化的理解。“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魂不附体’。”黄朴民说,这些复古建筑都是简单的搬弄,缺少真正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

另外,他也表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能过于商业化,而应该让文化和商业有机结合。他也提到了绍兴每年的公祭大禹陵活动,“这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用这样的文化活动,来唤醒时下民众的一些文化回归,但又不是纯商业化的活动,形式就比较能够被多方接受。”他说,这也是我们现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要思考的问题,把一些文化节日办得非商业化,但又能够得到商家的支持。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精神找回来,把城市的‘灵魂’唤回来。”他最后强调。

(绍兴日报   记者 王敏霞 文 何雯 摄 )
黄朴民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馆长
编辑:葵
微信号:子曰师说


    关注 子曰师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