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走出了一位“杨家将”

 

杨遇春(1761年—1837年)是成都崇州人。“初以武举效力督标军中,得福康安识拔。乾隆中,从征甘肃石峰堡、...



杨遇春(1761年—1837年)是成都崇州人。“初以武举效力督标军中,得福康安识拔。乾隆中,从征甘肃石峰堡、台湾、廓尔喀诸地,用兵湘黔苗疆,屡立战功,赐号‘劲勇巴图鲁’,升任广东罗定协副将。嘉庆中,先后参与用兵川陕楚白莲教、河南天理教及陕西南山诸役。曾参赞陕甘总督那彦成军务,屡立战功,著称于时,深得嘉庆帝信用。善治军,知人善任,任内兴屯垦,守廉洁。”

崇州市博物馆依托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遇春宫保府进行陈列布展。周玉兰馆长如数家珍:杨遇春为清代名将,出生于崇州西门外白碾村,文武双全,在乾隆时考中武举。他一生经历大小战争数百次,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从未受毫发之伤,道光皇帝称之为“福将”。其部每战必张“黑旗”,时称“杨家军”。修建宫保府时,杨家与邻居隔墙发生矛盾,时任陕甘总督的杨遇春接家信后,回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明白了杨公意思,于是停止了冲突。
宫保府建成后,在崇州为之产生了两个相关的歇后语:一是“宫保府的照壁——活的”;—是“宫保府的对子——反的。”

何为“宫保府的照壁——活的”?宫保府之外即是繁华闹市——南街,一旦修建石头照壁,势必妨碍集市。杨遇春体恤乡里,两全其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特别缝制了一个大布幛,在上面涂上照壁彩绘,两端穿在杆上,同时又制作了一对小石狮,狮背上凿深孔。每当需要时便列出石狮,将彩绘的布幛插入石狮的深孔,权作照壁。仪式完后,立即拆除。杨遇春体恤民情,作为一个大将军这是很不容易的。

对联又如何“对反”了呢?这是杨遇春故意为之。宫保府落成以后,杨遇春也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大门口。上联是“圣德如天”,下联是“臣心似水”。他认为:“圣德是指皇恩。只因为皇恩浩荡,才有我的今天。圣德自然在上,为臣自然在下。这副对联非反挂不可。”由此,也成为楹联界的一大趣话。
杨遇春在陕甘总督任上,恪守清廉,政绩卓著。这年重阳节,他率文武官员去大雁塔,与当地百姓一道赏菊登高。按例,重阳登塔的名人要留诗为念。主持恭请杨遇春首先题写,然后再由巡抚以下官员赓和。杨遇春并不推辞,便挥笔写道:“一节一节又一节”,众人看了,顿觉愕然。不料杨遇春一气呵成:“好似尉迟敬德鞭。匝地狂风吹不倒,漫天红日晒不蔫。”众官员虽觉得俚俗,但还是连声叫好。把大雁塔比作尉迟敬德的钢鞭,也只有杨遇春这样久经征战的武将才想得出。“晒不蔫”之语,更是成都方言。

杨遇春的谦和与大度,奠定了一家正气,读书守业,成就了一门栋梁。其子杨国祯,初以举人输赀授官户部郎中,嘉庆年为进士,出任安徽颍州知府、河南布政使。以其父平定张格尔之功推恩升任巡抚,历河南、山西两省,再袭侯爵。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闽浙总督。后以腿疾离官归乡,也是清誉卓著。


    关注 建工直属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杨遇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