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家教你远离校园欺凌

 

谁家娃,不是爹娘的心尖尖?欺凌可忍,孰不可忍?...





前段时间,一篇讲述自己10岁儿子在学校被欺凌经历的《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刷爆朋友圈,校园欺凌这个话题再次走上风口浪尖。现如今,哪个孩子在家不是被无限宠爱着长大的,万一在学校遇到欺凌怎么办?为人父母者忧心忡忡。

校园欺凌者究竟选择谁下手?其实有迹可循——如果孩子的人格力量足以建立心理边界,基本能免遭侵害。

探究欺凌者的心理动机
 


每个欺凌者的内心,都有这样的童年关系模式:强者可以理所当然欺负弱者。

每个孩子最初面对父母时都是弱小的,因为父母是掌控自己命运的强者。正常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强者支持和抚慰弱者,并帮助弱者成长;而一些病态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则是强者控制、强迫和欺凌弱者。童年如果受到父母欺凌,这种创伤记忆会深深埋藏在孩子潜意识中,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

藏着炸弹的孩子非常恐惧自己成为弱者——在家里弱者是不会得到帮助和同情的,它意味着绝望、无助和被凌辱。这种意识驱使孩子想把弱者的感觉扔给别人,通过欺凌别人,强化“我是强者”的感觉,进而获得虚幻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以及将痛苦投射出去的快感。

从这一意义上说,欺凌者的内心其实极度懦弱,就是我们常说的“怂”,一旦无法成功地将弱者感投射给别人,就立刻怂了。也就是说,假如对方呈现出“我就不怕你,我比你还狠”的气势,欺凌者立刻会像老鼠一样灰溜溜地逃掉。
所以,对付欺凌者很简单,只要你厉害一点,他们立刻就怂,再也不敢惹事生非。这也提醒我们:面对欺凌现象,如果老师或家长和稀泥,宽容、谅解欺凌者,等于在鼓励他们继续施暴。因此,必须让欺凌者看到家长和老师决不姑息容忍这种行为的坚定立场,让其明白没有哪个人是软弱可欺的。
欺凌者如何选择受害人?


案例表明,特别不镇定的孩子,容易被欺凌。施虐者选择欺凌对象,通常是一步步试探,确认对方害怕自己后才敢下手。最初的试探性侵害行为,可能是取个羞辱性的外号,嘲笑对方的行为体貌,如果此时被侵害者出现气急败坏、过度恐慌、过度愤怒等情绪反应,欺凌者就会感到非常得意,享受到快感——这家伙被我吓住啦!然后得寸进尺,进一步加大侵害力度。记住:不淡定和过度的情绪反应都是弱者的表现。就好比一头狮子靠近羚羊,而羚羊肯定极不淡定,表现得惊恐万状。
面对欺凌,要敢于说:我不怕你,我不允许你这样对我!如果你敢下狠手,我会比你更狠!如果我打不过你,我就去找能帮忙的老师、家长或朋友,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有了这种姿态和底气的孩子,欺凌者通常不会再去惹他们。
如何加强培育和保护,让孩子远离欺凌
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天然感受力,千万不能混淆爱和侵犯的界限。现实生活中,大人经常用一些侵犯孩子身体界限的方式接近孩子,比如来家里串门的叔叔,抱起孩子用胡子扎,孩子对此感到难受试图推开,父母却说:没事儿,叔叔这是喜欢你跟你玩呢。孩子对此的原始感受是身体界限被侵犯,而父母却告诉孩子“这是好意,你应该接受”。由于孩子天然的感受力被破坏了,一旦遇到欺凌前兆,比如突然被人推一下或揪一下头发,此时孩子的脑海里很可能浮现出父母的声音“他没有恶意,他想要亲近你,你不该生气”,于是便放弃了反抗。而原始感受力没有被破坏的孩子,会严肃拒绝这种侵犯自己身体界限的行为,从而制止欺凌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当孩子向家长倾诉时,家长要学会不加评判的倾听。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对自己不敞开心扉,啥都不跟父母说。其实孩子天然渴望跟父母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如果孩子对父母封闭,说明想敞开心扉的时候他已受伤了。比如女儿跟父母说,班里好几个男生喜欢我……父母立刻会开启教育模式:小小年纪要专心学习,不要被这些事分神。孩子被这样评价,当然会关上心门,以闭嘴为妙。

聪明的父母首先要学会闭嘴,保持单纯的倾听,保持跟孩子间开放的交流通道。即使有担心和焦虑,也别立刻去评价、教育孩子,而是继续进行观察:只要孩子活得开心,没有被伤害被侵犯,少男少女之间萌动的爱恋难道不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流动吗?久而久之,这些情感就会内化成孩子人格中幸福美好的力量。通常情况下,不被父母评价的孩子,能保持自己天然的感受力,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说法左右,有自己的主张,同时也不会轻易评判别人招惹是非。这样的孩子,几乎不会被欺凌者选为下手对象。
精彩回顾
一名年轻入额法官眼中的司改变化

孟建柱:对照司改任务清单,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戒毒重在根除心瘾!看这位戒毒所副所长怎样感动中国禁毒宣传志愿者李彦:学雷锋日再出发

连续三年命案全破,如何做到?天津公安机关用了这七把利剑

面对家暴,除了出走或忍受,还能选择什么?
更多内容
请关注《长安》杂志
设计:贾平 


记录平安中国建设好声音

传递法治中国建设正能量

展示过硬政法队伍建设新风采



长按二维码关注长安杂志


    关注 长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