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丞:知行合一,纵横自如,人生永远在路上 《创见·2017年拾集》VOL.06

 

社会上的、生活中的种种边界都是内心边界的映射。有时候找不到内心的边界,就看看这纷纷扰扰的社会的边界;看不清这社会的边界时,也可以静下心来聆听一下内心的声音,最终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创见》年会线下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年会的后半程还在继续。线下活动的分享,讨论,对话,其实给了我们更多的参考,让我们把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继续深入下去,扩展开来。3月29日-4月13日期间,《创见》将继续播放第6集到第10集《创见-2017拾集》“真人秀”,并附上整理的线下版年会参与者与“主人公”的共鸣及现场问答,敬请关注。

驿丞简介
在外企作了十多年的研发,2015年底跨了N多边界进入高校做起了公益。从在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上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转而为一份宏大的事业做一点微小的工作。人生精彩,永远在路上!
1


我眼中的人生边界   

我喜欢王阳明,信奉知行合一。我觉得跨界和打开内心边界这两者正是知行合一很好的例子,打开了内心边界而没有任何跨界行动,那你的内心边界真的打开了吗?肉体跨界了,而内心依然谨守原来的边界,那你大概只是来历劫的吧?这两者在我看来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我觉得社会上的、生活中的种种边界都是内心边界的映射(听起来有点唯心主义)。所以有时候找不到内心的边界,就看看这纷纷扰扰的社会的边界;看不清这社会的边界时,也可以静下心来聆听一下内心的声音,最终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
我的边界故事

我的经历其实挺直接的。我在2015年的11月份,选择离开了供职10多年的飞利浦,加入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可持续创新和增长研究所,专门负责公正发展和公正财富的项目落地。

我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我大学学的是电子工程,05年复旦毕业后就加入了飞利浦,之后虽然也经历过从半导体部门到照明部门的转换,职位上也不断在变化,但基本上没有离开过研发领域。所以15年底的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跨界。这样一次经历当然给我带来了很多成长和感受,有关于职业的,也有关于人生的,在此就不一一分享了。只是用一件事情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收获:脑洞更大了!

我以前工作过的一个产品线是做投影仪里的灯,这个我们叫超高压汞灯,很小的一个灯芯里是超高压的汞蒸汽,靠电离发光。后来呢,LED开始逐渐进入这个领域了,当时欧盟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因为这个汞灯对环境,对员工,对用户都不好,所以强制要求在2018年全部停产。当然了,公司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是说技术不成熟,后来又说淘汰现有工艺需要时间,员工需要饭碗等等,反正我离开飞利浦的时候,欧盟丝毫没有松口的意思。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和以前的欧洲同事聊天,正好说到这个事情,我就说,其实啊,不该和欧盟说这些,就该和欧盟算算强制换成LED之后,光效跟不上,会浪费多少能源,会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排放。 同事当时非常的吃惊,问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么说,原来公司在花了一大笔咨询费之后,成功的用同样的思路使得欧盟同意延后2018年的时间表。而这样的脑洞,在跨界之前是不会出现在我的脑子里的!

3
边界打开后的感悟  

1. 水平边界和垂直边界

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内心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水平方向的边界,其实也应该认真思考垂直方向的边界。什么是水平方向的边界?什么又是垂直边界?以职业为例,物理学家和艺术家之间是水平边界。三流大学的物理老师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间是垂直边界。

很多人看得到水平边界,却看不到,或者说看到了却不愿承认垂直边界。其实,垂直边界带来的变化丝毫不亚于任何水平边界!为什么这个重要?因为很多人把水平跨界说的怎样怎样,其实只是遮掩他无法完成的垂直跨界而已。想清楚这一点可以帮助大家避免很多盲目的跨界,也许我们会少了一名精通物理学的厨师,但收获一位大物理学家也是很令人鼓舞和高兴的。2. 跨界和打开内心边界都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无论是最终的跨界之举,还是伴随的打开内心的边界,看似是一个短暂的事件,实际上却是长期对于社会的观察和内心的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我自己来说,以前工作时接触过许多代工厂,压抑的工作环境和可以感受得到的员工对于人生的迷茫一直都刺激和触动着我。而最终的跨界只是因为巧合的工作机会而已。本末不可倒置。人生就是不断的在跨界,关键在于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过线3. 找到靠谱的伙伴

跨越边界的过程是痛苦的,在跨越边界的同时看见自己也是痛苦的,在这个“跨界”的过程中找到靠谱的小伙伴非常重要。靠谱的伙伴,互相是彼此的镜子,跟靠谱的小伙伴一起可以互相看见彼此,看见不同的风景,并且彼此间的认同也是边界拓展的确认信号心理边界是个体对外在刺激的认同程度。那么如果认同度高,心理边界自然会溶解,边界就扩展了。



年会参与者共鸣——



· 打开边界的那一瞬间很短暂,但之前要有足够的积累和思考,量变到质变

· 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年会现场Q&A——



Q1能否举例一下自己最大的跨界的那个点,剖析跨界的原因和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选择跨界?

A:其实本打算这次跨界是在我60岁的时候,我觉得现在要好好工作,好好养家,到60岁的时候可以无所顾忌,去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做一点微小的贡献。这个跨界发生得很快,而这个想法其实已经种了下去,一直在发芽,另外也是外部的机遇。正好外部的机遇加上这件事对我的吸引,就完成了这次的跨界。我同意其他嘉宾说的:很难确定一个时间点去跨界,如果你有跨界的动力,并且有外界的帮助,你的跨界也就完成了。

Q2:您是通过跨界的经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边界,有想过3-5年之后自己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么?

A:3-5年时间说长不长,我原来想的是1年是0-10,所以3-5年应该是10-100的路上。我个人的状态是跨界带来的冲击应该已经过去了,会在这个地方建立起新的舒适圈,你会在这个平台上有自己的朋友和伙伴,在我自己的想象中会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然后在目前这个领域继续做下去。

2017创见年会速递

继2015年《创见》第一届年会“ 少有人走的路”与《创见》2016年第二届年会” 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之后,2017年第三届《创见》年会,我们依旧邀请了10位创见者们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本届年会的主题: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Open the Boundary)。

边界是我们用来分类这个世界和定义自我的重要元素,因为有了边界,我们才得以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区别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也可能变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愿意走出自己内心边界围绕的“舒适圈”。打开内心边界,与更多人交流,经历与体验新鲜事物,与不同的世界及多元的观念融通,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各种“跨越边界”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打开内心边界的宝贵经验。

十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在《创见》年会期间,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了以下两类问题——
【A. 你与众不同的“跨越边界”的故事
1. Boundary Spanning Experience:

· 在过去1-2年的人生中,你经历过学业与事业,生活与家庭,人生志趣等方面比较大的“转变”吗?尤其是实现某一种外在形式上的“跨界”经历(比如,改换工作的行业,领域或城市,经历毕业、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阶段,有了新的习惯、爱好或获得新的成长、成就等等)。

· 在这段“跨越边界”的经历中遇到了怎样的人生不曾有过的挑战,困惑与纠结等等......当然也包括独特的欢愉,感触与收获

2. The Boundaries in Life and Self

· 在你上述的跨界经历中,是否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边界(如行业、职场,地域、人群之间的阻隔等等)?

· 是否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边界(如生活中被你分割的不同领域,包括家庭、工作、社群,你扮演的不同角色)?

· 又是否看到了我们内心的边界(比如,很难改变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对人、对事某些方面的处理和沟通方式等等)?

· 请分享让你感触较深的曾经或正在面对的这些边界(社会上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内心里的)?

· 你是如何看待和跨越这些边界的?

· 你的跨界经历对你打开内心边界有什么重要影响?

· 你觉得自己在跨界过程中所打开的边界是什么?

· 还有哪些你已看见的自己内心的边界是期待未来能继续打开的?
B. 你对“打开边界" 的独特感悟
3. Learning from opening and spanning boundaries:

· 在问题1分享的故事中,当时支撑你完成边界跨越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 “跨界”的内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

· 这段“边界跨越”的旅程中,给你最大启发和帮助的人或事是什么?

· “跨界”的外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

· 你觉得这样的打开并跨越边界的经历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会推荐其他人同样尝试吗?

4. Open the boundaries in our heart: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客观身心状态与生活境遇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思维认知模式,行为习惯,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也就同时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自己内心的“边界”。有时候我们想守护自己价值观“底线”,有时候我们希望改掉一些坏习惯。这都需要看见或打开自己内心的边界。关于“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延伸阅读:

石头奶奶:有勇气扔掉那块石头吗?|《创见·2017年拾集》VOL.01

Real:跨出舒适圈,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创见·2017年拾集》VOL.02

芷草:在遇见"哈佛"与"真爱"后的由繁入简 |《创见·2017年拾集》VOL.03

路希:有勇气不跨界,是与自己的和解 |《创见·2017年拾集》VOL.04

大漠: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不惑之年,重回教室 |《创见·2017年拾集》VOL.05

编辑|毛毛
图片|紫霞、荟爷
校对|碔砆、秋实
排版|毛毛

-----------------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关注 创见Csigh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