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微教育】成长日记孩子不是家长手中的面团

 

近日,偶然在“微教育大家庭”微信群里看到一个妈妈坚持写了100多篇和女儿一起的成长日记,平凡中蕴含了大道理,...

近日,偶然在“微教育大家庭”微信群里看到一个妈妈坚持写了100多篇和女儿一起的成长日记,平凡中蕴含了大道理,微小编将陆续分享给大家,但愿给你一点启发。同时,也希望有心的你把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点滴转换成文字模式,一起分享!



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四岁多的小朋友和他妈妈在一起开心地玩,看孩子手里拿着一支图画笔和一个本在小区球场随手涂鸦。我看到他和妈妈在一起,我走上前对小朋友说:“你会画圆圈吗?”他点点头,我说:“那你就画两个圆圈来表示你和妈妈。”孩子画的是一个大圈和一个小圈并列。我又让妈妈画,妈妈画的却是一个大圈里面一个小圈。我先让妈妈说自己画得圈,妈妈说:“小圈是是孩子,大圈是我,孩子是我的一部分。”而孩子却认真地说:“妈妈说得不对,我是独立的。”妈妈稍有些生气说:“胡说啥,你什么独立,吃喝拉撒啥能离开我,今天不舒服,还得我陪你看病,你是我的心肝,有了你,妈妈就够了,只要你好好的。”看着孩子无奈被妈妈领走,我能感受到孩子有话想说,可又没有办法。

回到家接到一位妈妈的求助电话,说她5岁的孩子昨晚从幼儿园回来竟然悄悄给她说:“自己不想活了。”刚5岁就产生了厌世情绪,实在太让人难以理解了。我和妈妈一起沟通,才得知原来她妈妈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音乐老师,非要逼着孩子每天从幼儿园里回来练习四个小时的小提琴,妈妈在孩子练习时手里拿着一根藤条,练不好就打,有时练到夜里十二点还不合格,吵得街坊四邻不得安宁,孩子对练琴没有兴趣,把练琴当成一种极大的精神负担。听妈妈陈述孩子说:“等我长大有劲儿了,我也逼着妈妈练琴,练不好我也打她。”用妈妈的话说孩子经常为练琴挨打,所以活着没意思。

我问妈妈:“你啥感受?”

妈妈委屈地哭泣说:“我也是为孩子好,可没想到却换来了孩子的不理解,反而越来越叛逆。我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练下去,我怕这样下去会毁了我的孩子。”

我回应:“那您感觉怎么做才有利于孩子成长呢?”

妈妈说:“和孩子平静坐下来商量练不练琴由孩子说了算。”

我说:“这是一种办法,还有吗?凡事最少三种办法解决问题,再想想。"

妈妈沉默了许久说:“不练琴有些可惜,坚持两年不容易,缩短孩子练琴时间,由四小时到一小时。”

我又回应:“还有吗?接着说。”

妈妈说:“孩子练琴时我不再拿藤条打孩子,理解孩子犯错,错了温和地告诉孩子再练几遍就行了。”

我鼓励家长:“很棒的,还有吗?再想想.”

妈妈说“回来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找出适合我孩子的办法,我们和谐相处,把关系搞好,我做孩子的陪伴者,在孩子面前不再扮演警察的角色了。”

我赶紧回应:“您感觉这些办法最适您和孩子的是哪一种?”

妈妈开心地说:“老师,我知道了,我要多尊重孩子,多和孩子商量,得到孩子认同,他才会执行,谢谢老师,我知道我的错误,我马上改变,孩子下午放学我就改变方式,我差点害了孩子,感谢老师。”

我回应:“不用谢我,应该感谢您自己,是您自己领悟到了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够按您说的得好好执行,祝福您和孩子开心快乐哟!”

结束了咨询,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做家长的为啥不理解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气质、兴趣、爱好。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家长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兴趣必须符合他们的个性和发展规律,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就要失败。卢梭说:“每一个心灵有它自己的形状,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它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愿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在教育孩子方面做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要明白,我们的孩子是人,不是父母手中的面团;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容器,想怎么灌就怎么灌 。

(作者:微教育讲师 杨丽莉)


    关注 海安微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