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摩洛哥,一个野蛮生长的单纯国度

 

这是一篇投稿文,带你们从一张一张面孔中,认识一个神秘的国度——摩洛哥。...

生活之外 脑海之中
坚持写些文字 乐于与你分享
这是『膨化』的第 94 篇文章


写在前面

FIFI从摩洛哥回来,带回来一篇不一样的游记。我在文字间看到了一张张遥远而陌生的面孔,然后,又通过文字开始熟悉和认识他们。谁说游记只能是风景,那远方的一个一个TA们,难道不是那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吗。

以下正文

说到去摩洛哥走一遭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感情受挫,裸辞了工作。和一个朋友说起后,这姑娘直接吼到“伤心人,我们一起去摩洛哥吧!”

听到摩洛哥这三个字,起初我是迷茫的。地理盲的我说实话根本分不清摩洛哥与摩纳哥的区别。

“哎~是那个很有名的王妃那个国家吗?”

“傻X,那是摩纳哥!”

“好!管他呢,走起!”

其实我是一个害怕没有计划行事的金牛座。在对当地文化一概不知的情况下便答应了她的邀请也并非是我真的爽快。所谓天时地利人犯浑。我需要一个出口,随便去哪儿都行,只要逃离便是晴天。抱着反正也不会比现在的状态更糟的心情,一个半星期后,我已经站在了卡萨布兰卡的夜空下,抬头看着那一抹从未见过的蓝,开始了13天的旅程。

出发前小看了一下攻略。摩洛哥地理位置处于北非,靠着撒哈拉,隔海望着西班牙。一看是非洲,第一反应以为自己要去看动物大迁徙,却发现是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一边嘲笑起自己的无知,一边担心起了会不会到处都是满街的人肉炸弹?



我随机问了身边几个朋友「说到伊斯兰,你最先想起什么?」

包头巾的女人、大胡子、恐怖分子……



是的,对于信奉《古兰经》真主为上的宗教国度,我们了解的太少。负面的刻板印象不言而喻。因为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法都是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学习背景和思维模式。我们很难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对一个国家和他的国民进行评断。

此次旅行,比起在卡萨布兰卡看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哈桑二世,在蓝色山城舍夫沙万拍小清新的照片,在撒哈拉骑着骆驼吹着风沙静静看这一望无际,更让我兴奋却又抱有一丝担忧的就是与当地人接触。其实,交流才是理解一方水土最好的方式。13天后我给出的答案是:野蛮却又单纯,好客却又偏执。北非有着一群特殊的阿拉伯人,摩洛哥有着区别于欧洲和非洲的别致风情。

且听我来说几个故事



不戴头巾的女人

仔细回想一路对话过的人,发现只有一位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的对话发生在第二天从卡萨布拉卡前往马拉喀什的火车上。鸭舌帽,朋克风,这位五官深邃,打了鼻环,耷拉着脑袋昏昏欲睡的少女坐在我对过。拥挤的小车箱里六个成人外加两个无处安放的30寸行李箱,局促又拘谨。

车身摇晃,为了不让我的箱子随意移动给对面的姑娘造成困扰,我拼命用腿夹着。4个小时的行程过半,前一天未能休息充分的我已经极其疲惫了。不知是朋克女孩看出了我的疲累,还是为了缓解她尴尬的睡姿,她突然看着我,用手指了指我的箱子,两手臂搭在一起,侧下头用阿拉伯语问我她是不是可以趴在我箱子上睡一会儿。急忙点头回应,请!当然,我只是看懂了她的肢体语言。她害羞一笑,便有了下图↓



其实,愿意主动与游客开口的摩洛哥女性不多。有时问路,被动对话的女性都会犹抱琵琶半遮面得摇摇手,匆匆离去。甚至在接下来的路程里,貌似摩洛哥女性真的淡出了整个画框。单从游客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男主外的国度。但是女性群体又区别于想象中的那一身黑袍加身,只露双眼。着装迥异的女人们倒也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这很不伊斯兰。不过也是,连一国的王妃都扯下头巾,积极参政,相比其他伊斯兰国,摩洛哥的宗教在我看来是具有柔软性的。就如这位朋克女子,带着传统女子的羞涩又携着一颗现代女子对外界向往的着装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寻找着自己与平衡。

刮去胡子的男人

此次行程中撒哈拉沙漠团的导游是个非常健谈的非洲小伙叫穆尼尔。不戴头巾,不穿民族服装,没有络腮胡。热情起来滔滔不绝,累的时候一言不发。任性的他自称自己是个全能导游,毕业于马拉喀什大学的经济学系所以是个经济学家;非常爱打非洲鼓所以是个音乐家;大学毕业先去了摩洛哥最有名的按摩中心工作所以是个顶级按摩师。当我们说喜欢威尔史密斯时他自信地咆哮道“老子才是最帅的非洲小伙”。



第一天从马拉喀什前往沙漠的7个小时里,俩姑娘在盘山公路上吐成狗,这小伙一边淡定说着“没事儿,都会吐的”一边还是滔滔不绝进行着他的十万个为什么。(ps:本文插入的歌曲就是导游推荐的,好听的阿拉伯名曲)

反问他为何选择当导游,回答“能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和外国人接触,接触的方式也许只有当导游。”经济条件,当地风俗,或许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原因隔开了当地人与世界的联系,然而好奇心又无法阻挡他们隔墙探望。在舍夫沙万的一家饭店里,一位店小二和我说,他其实出生在大城市卡萨布拉卡,但是为了学英语来到了这个小城镇,原因就是这里外国人特别多。



我们的导游穆尼尔当了3年的沙漠私人团导游,我们是他接待过的第二轮中国人。双方好奇心的膨胀都让这3天2夜略感急促的行程有些消化不良。虽然小伙的英语水平略显不足,但当他自信地说“我现在这一口流利的英语都是这3年里和游客交谈练出来的,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学过!”我内心是佩服的。学了近10年英语,初三毕业05年初次走出国门的我还在为与人对话有没有用错语法而苦闷不敢开口的时候,非洲老兄拼不出一个单词,揣着一口错误的语法照样自豪地侃着摩洛哥的民俗风情,说着他曾经老美客人的笑话,又可以把防备心极高的我们骗去旅游团宰客的商店进行了一番消费。



路途中问题不断,“你们几岁了?有男朋友吗?中国有非洲人吗?中国人讨厌黑人吗?你们会愿意找非洲人当老公吗?去过其他国家吗?其他国家人怎么样啊?......觉得我怎么样?帅吗?如果我去中国会有市场吗?”一系列的问题,有关于私人,有关于文化,有关于国家。有时会觉得被冒犯了,却也不会怪罪一个想要了解中国,又急于赚钱的年轻人。

他就是这样一个刮去胡子,穿着皮衣,带着daniel wellington,向往美国好莱坞,想娶一个中国老婆,想了解中国又不妨碍从我们身上捞钱,单纯又任性的非洲小伙。

不恐怖的恐怖份子

13天下来,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摩洛哥这满地的骗子,上至白发苍苍,下至黄口小儿。特别是在菲斯——一个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中世纪古城。9300多条交错密布狭小巷子组成的老城区,充斥着皮革的臭味,各种手工作坊商人的叫嚣,“骗”才是当地人最赚钱的“生意”。



他们相信,作为游客的你们永远找不到出去的路。每走10米都会有不同的人告诉我们,前方无路,还必须在结尾加上“trust me"。路遇刚放学背着书包的孩子都会上前打招呼用仅会的英语说“你们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告诉你们哟,前面走不通,我带你们去你们想去的地方,不要钱!”然而,前方右拐就是我们进出无数次的酒店。低头和孩子说“麻烦把墙上酒店指示牌给拆了再来骗我们吧!”孩子一脸无辜继续呢喃到:“你不相信我,你会后悔的。”随即愤然离去。

该配合你们拙劣表演的我们选择视而不见。其实迷失才是游玩菲斯的乐趣所在。



(tips:  google map加上一些小路标足够让我们游刃有余穿梭在9300条巷子中。只要记得老城整体呈碗状,上坡接着下坡,下坡接着上坡交替着走配合gps的方向,走出迷宫不是问题)

逃得过试图带路的骗子,钟爱买买买的国人最逃不过的就是购物骗术。摩洛哥手工地毯,手绘瓷器,手打铜器,皮革制品都是当地几百年传承下的古老工艺。装了一箱子工艺品回国的中国人不在少数。而当地荒唐的开价方式让人不寒而栗,忍不住骂其缺德。作为游客“被宰”,无论去到哪个国家貌似都避免不了。只要不过分开价,卖得诚恳,买的舒心,都能接受。可是,摩洛哥的购物体验并不那么有趣。只要600当地币的手工地毯,竟有老板开出7800的天价。还价欲望尽失,无奈,速速离去。唯一让我印象深刻,又愿意被“宰”的商品就出自于菲斯这“臭名昭著”的皮革染坊。



烈日下,工人们在混有动物粪便的染缸里进行皮革制作。恶臭充斥着整条街道,参观的游客都被分发了一些薄荷叶用来缓解这难闻的气味。看着游客们眉头紧锁,皮革店的老板戏谑说到“这恶臭便是可可香奈儿!如果你们有钱,别存银行,给我们吧,不会后悔。”柔软上品的皮质出自于地狱般的制作环境,古老的皮革制法沿用至今,一方面感慨当地人的辛劳与不易,一方面感谢摩洛哥人对于传承的重视。当场抱着与其花重金买香奈儿,不如被宰上一刀背几个摩洛哥制皮包当纪念的想法,选了一堆皮制品满载而归。当然,800迪拉姆(当地币)5个皮包的价格,被我还到约350rmb 5个包,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如果我还是买贵了,千万别告诉我)

(还价小tips:学些当地话和老板套近乎,嘴巴甜一些把他们夸上天,当他们问你心里价位时,再讲低50迪拉姆,10迪拉姆往上抬,抬到你心里价位时,通常也就愉快成交了)

不少攻略上说摩洛哥骗子小偷成群,非常危险。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非常容易避免的骗术。为了生计行江湖之术也不难理解,有效避免则是旅行中必备技能之一。当你带着足够的善心去理解、携着足够的戒心去防范,这些旅途中的不完美也只不过是些轶事罢了。

*本文图片均photo by FIFI

如果了解更多摩洛哥相关,可以移步至:kokorodukai(微信公号)

[b]远方  遥远的远·此方的方

闯入一座陌生的城,邂逅一群不同的人;

用照片和文字,讲述路上的风景。

[/b]
内容原创,欢迎转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膨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