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雒记忆|走出科学巨人的涛雒同生商号

 

日照电视生活·海洋频道x0a日照人都在看的电视频道...






日照电视生活·海洋频道
日照人都在看的电视频道


编者按
李世成,涛雒大草坡人,现任职于日照市广播电视台
。李老师一直致力于挖掘家乡涛雒
的历史文化,著有《银杏和白果的传说》
、《起家于当铺的涛雒信记》、《大草坡后河的传说》、《走出科学巨人的涛雒同生商号》等多部关于涛雒历史的文章。
说起涛雒同生号,可能只有当地的老人们还记得当时经营的繁荣景象,但说起世界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可谓家喻户晓,蜚声海内外。“同生”就是丁肇中的高祖父与曾祖父时期在涛雒开办的商号。丁肇中(1936--),日照市涛雒丁氏家族第16世孙,幼年时住过涛雒,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实验物理方面有突出的科学成就,是世界第一个用汉语发表获奖感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1911-1993),出生成长在涛雒,曾在上海光华大学、交通大学读书,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毕业,先后在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台南大学任教。丁肇中的祖父丁履巽(1886—1923),字繹言 ,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丁肇中祖孙三代成为高级知识分子,这与同生商号的优质经营,几代的财富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涛雒的丁肇中祖居是其曾祖父丁惟瑎兄弟几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建设的,又名“五宅”,分别由 “种德堂”、“慎德堂”、“观兰堂”、“古梅轩”和“同生堂” 五大庭院组成,为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落,“五宅”建设时,同生商号就已经开办多年。



经济能力对于科举家族是十分重要的。要让更多的族人接受教育、参加考试,必须具备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自清朝中期以后,涛雒的丁氏家族开始开办商号涉足商业活动,同生商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据1985年版《日照商业志》记载同生商号创办于清光绪年间。但日照丁氏八修家乘涛雒编修组丁博原等人考证,同生号应该创始于清同治年间,在清末民初是一个多家持有股份的合资商号,类似现在的股份公司。创始人是丁氏十二世族人丁肇中的高祖父丁健五(1819—1870)。《日照丁氏家乘》记载:“健五,字象乾,号兰溪,附贡生,候选光禄寺署正随带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刑部河南司主事,员外郎衔加八级,诰授资政大夫。”他的四个儿子在商号都有股份,后来分为四个支系。另外丁健五的堂弟丁鳳五的八个儿子,有的在商号中也有股份,现健在的73岁的丁原晨老先生是丁凤五的曾孙,他说他祖父丁惟玲就是同生号的股东。丁健五的大儿子丁惟琨(1846--1905)、二儿子丁惟瑎(1852--1910)、三儿子丁惟珂(1858--1895)(即丁肇中的曾祖父,因丁惟瑎无子,丁肇中的祖父丁履巽就过继给丁惟瑎为嗣子。)、四儿子丁惟璨(1864--1922)。丁健五的四个儿子和几个侄子虽然都有股份,但不是都参与经营,丁健五去世之后,同生商号的经营工作主要由丁肇中的四曾祖父丁惟璨负责,其他族人为辅。 到丁肇中祖父丁履巽这一代,商号的业务主要由丁惟璨的长子丁履孚(字信卿)、次子丁履益(字幕谦,乡人称胖八)负责,其他有股份的族人为辅(图2 丁履巽的夫人与孙子丁肇中合影)。丁氏后人回忆说,民国初期,各家在同生商号的股份有多有少,丁履巽、丁履益、丁履豫(字悅轩)、丁履询(字景嶽揖三)、丁履讓(字揖三)这几家曾是大股东。到了民国后期,商号的经营传到了丁肇中父亲这一代,主要业务由丁肇中的堂叔——丁原果负责经营,丁肇中的伯父丁砚海住上海负责商号的购销业务。



抗日战争之前涛雒建有圩子,圩子内有十字大街,东、西、南、北有四个城门和一个西北水门。同生商号的大院位于圩子内十字路口的西南角,跟五宅大门斜对,今丁肇中祖居西门对过偏北。商铺大门朝北,店面青砖灰瓦,红门迎客,绿色字号“同生号”悬于门头之上,尽显古朴典雅之风。



(同生号位置图)

同生商号是沿街北门营业。主要业务是以仓储、运销、批发零售为主。商号在本地收购花生米、花生油、披猪、冬菜、咸菜等农产品,通过海路运到上海销售。当时同生号在上海设有购销联络点,丁肇中的伯父丁砚海在上海,负责调研商业行情,参与谋划安排收购发运上海的货物种类和数量,同时采购货船返程时运回涛雒分销的商品。同生商号的货船与涛雒各商号的货船一样,都停泊在涛雒东1500米远的小海码头,进出商品都从那里装船或卸货。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丁砚海负责商号购销业务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出资供应他的弟弟丁观海也就是丁肇中的父亲,到美国密执安大学自费留学。这兄弟俩一个在国内经商赚钱,为家庭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一个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家族的文化素质。现在看来也许就是让丁观海到美国留学这一思路,间接成就了一个世界级科学大师丁肇中。



(同生号大股东丁履巽儿子丁观海及其夫人王隽英及三个孩子 右起丁肇中丁肇民丁肇华 抗战期间在重庆合影)

由于同生号沿街对外设有涛雒唯一的茶庄,主要经营茶叶,与往上海销售农副产品的业务相比,茶庄在涛雒更直观,对周边的影响更大,所以当地人一般不说“同生号”,都知道五宅开设“同生茶庄”。

同生茶庄店内摆设玻璃柜台,在柜台上依次排列着装有各式茶叶的大瓷瓶,高40公分左右。据几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回忆,同生茶庄最独具一格是其窨制的茉莉花茶。汤色碧緑,香气清幽,回味无穷,甚得饮茶人的喜爱。据史料记载,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茶以花名,花以茶胜。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xun)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是一种健康饮品。同生茶庄除了对外销售当时老百姓喜爱的茉莉花茶、黄山芽茶外还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铁观音、祁门红茶等名茶。店堂中还经常摆有应时花卉,如茉莉、桂花、梅花、玫瑰等,且花瓶上印有“同生”二字,烘托出茶文化的雅趣。步入店内茶香四溢,温馨和谐,使顾客有宾至如归之感。

茶的种植区域广泛,茶自古就作为重要的地方物产成为各路商贾经营的重要项目。同生茶庄均从安徽、 浙江、 上海等茶叶产地直接进货。据一些健在的曾在同生号工作过的老人回忆,同生号在安徽歙县有自己的种茶基地。丁肇中伯父丁砚海在上海坐庄时也负责茶叶的采购,因业务需要还雇佣了多名伙计。收来的茶叶要经过几天的跋涉运回涛雒,因怕茶叶途中走味,茶收来以后先要用竹箱进行包装。伙计们将不同的茶叶一箱一箱装好之后运到船上,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到达涛雒小海码头。之后将茶叶用手推车运回茶庄及时存储。同生商号的大风船,往来于南方多个港口,开辟了自己的茶路,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日照商业志》记载,同生商号最繁盛时期拥有大风船四艘、土地1000多亩,银元40万。

在经营方式上,同生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方面,重质量讲信誉使茶庄以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童叟无欺而取胜。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都从不缺斤少两。当时同生茶庄有三种称量工具:大杆秤、小杆秤、戥子称。五斤以上用大杆子称,一斤到五斤用小杆秤,一斤以下用戥子称。与现在计量不同,当时十六小两为一斤。寻常百姓买茶都是半斤或是几两,便用戥子称来称。另一方面,同生号十分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以及茶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员工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同生号对待员工也宽容大度。退休教师尹德纯老先生2016年采访他时已81岁,他是涛雒镇王家村人,他的父亲叫尹世秀、伯父叫尹世道,都曾是同生号的员工。伯父曾经给他讲过一个笑话,说他“一壶下了一千多斤茶叶”。为什么一壶茶能喝掉一千多斤茶叶呢?当时运茶用的大风船进不了小码头,不能直接卸货,需要再用小驳船把茶运到码头,尹德纯的伯父就是将茶叶装到驳船上的工人。一次,他将茶叶运到驳船上时,由于一时疏忽加之风大浪急,驳船竟然侧翻了,将这一千多斤茶叶泡了海水。那要陪多少钱才能补上这一千多斤茶叶呢?但是同生号并没有追究尹德纯伯父的责任,这种宽容使得同生号的其他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一心一意地追随同生号。

尹世秀曾是开船的舵手,为人诚恳,做事实在,是同生号十分信任的老员工。同生号在王家村开商铺时曾把一部分账本存放在尹世秀家,尹德纯儿时喜好笔墨,父亲出差时,他也曾给同生号合计过账单。直到1947年,尹老先生家被复查,这些东西也被收走了。尹德纯老先生回忆,小时候他在玩耍时曾在床下发现同生号放在他家的一麻袋茶叶桶。用白铁制作,外边印有山水画,里边则是古装戏画像,高20厘米左右的椭圆柱体,十分精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曾是尹老先生童年时最好的玩具。

同生号的道德表现无不体现着传统儒家思想理念。在家族内部,他们父慈子孝,兄悌弟恭,家族和睦。在社会活动中,他们又以极强的责任心参与并主持地方事务:赈济灾民,修建书院、学宫,设馆授徒,捐款修筑城墙等公共设施;积极参与撰修地方志,发展地方文化等。据丁肇中的妹妹丁肇民回忆,他们家当年有一条长达几十尺的大机动帆船,经常沿海岸线往来石臼海口、涛雒小海口及上海之间。他们家在上海还有栋房子。日照乡亲经常坐他们的船去上海,也落脚在他们家,给当地的百姓提供了方便。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了中国沿海的主要城镇,上海、日照、涛雒都成了敌占区。为了躲避战乱,同生茶庄曾迁往距涛雒镇三里路远的王家村经营了一段时间,租赁位于尹德纯老先生老家前边的房子做商铺。随着战乱的不断加剧,同生茶庄在各地的茶路被阻断,茶庄和整个同生商号也随之停止了营业。据《日照商业志》记载,同生商号的最后一位业主是丁绍宇。丁氏后人说,“绍宇”应为“效愚”,丁原果的字是效愚,丁原果后迁于台湾居住。

同生商号在涛雒经营的最后几年,丁肇中出生,并在奶奶、父母的照看下在“五宅”大院生活过。丁观海1934年夏天去美留学,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是1935年初春公费赴美留学,两人1935年在美国举行婚礼,当夫妻双双修业期满取得学位时,本想同时回国,并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本国的土地上,但那时王隽英临产在即,丁观海耽心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发生意外,两人商妥,王隽英等孩子出生后再回国,而丁观海当时已受聘河南焦作工学院,他必须在学院开学前自己先回国。1936年2月27日,丁肇中在美国密执安州密大附属医院出生,两个月后丁肇中的母亲带着他回到中国。先去了焦作工学院与丁观海团聚,当年的暑假,丁观海辞掉了焦作工学院的工作,到了离日照更近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谋了一个教职。这个暑假丁观海夫妇带着不满一岁的丁肇中回到了故乡涛雒。这也是同生茶庄迁往王家村经营前一二年的事。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幼小的丁肇中随家人先后去南京、重庆避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同生号大院依然完整存在,丁原晨回忆道:解放后同生号东边改做邮电局,西边做车行,1958年拆了一部分库房,大院用来放电影。在此期间,丁原晨一家响应政府号召将自家在五宅院内的私有房子捐给政府作为镇公所用,政府分给一间同生号院内的大棚(仓库)居住。1967年大棚拆除后到南门里盖了三间房子,丁原晨一家就住在那里。后来同生号的沿街房拆除后在其旧址建了大众饭店,2000年前后大众饭店被拆除建成了现在的沿街商业楼。

(涛雒同生号旧址现状)
茶的生命经历着枯萎、重生和绽放,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苦尽甘来的道理。同生商号、同生茶庄在经历了鼎盛期后最终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她曾经的辉煌、她在创立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同生”人。她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走出涛雒走上全国走上世界的优秀人才,丁观海丁肇中父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丁肇中教授现在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近十几年,他多次回归故里,使得涛雒这个千年古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生号当年的辉煌成就也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现在同生号的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在继承同生号优良品质的同时又将这种品质传承,发扬光大。

(文章刊登于《日照文览》2017第1期)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一毛!


    关注 日照生活海洋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