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霖影展,缅怀一段难忘的矿山往事

 

摄影,仿佛一双时间之眸。光圈驳杂中,让人穿越历史风云,阅尽世事变迁;让人倾听他者影说,品尝人...



摄影,仿佛一双时间之眸。光圈驳杂中,让人穿越历史风云,阅尽世事变迁;让人倾听他者影说,品尝人间“阅色”:让我们看人生、看社会、看历史,看别人,也看自己。这也应该就是摄影展的本来味道。4月23日,“严伯霖纪实摄影作品展”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艺术馆开幕,再次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别样的渴望。

观严伯霖《矿山·家园》展,一种深沉、旷达、恬静、幽然的情感油然而生,那矿山风月主人跌宕的历史光芒,似乎已定格成一幅怀旧隽永的苦涩图景。暮色矮山,夕阳沉醉,巷道烟雨,弯轨破车,让人犹如:

剪一段素朴荒凉的简静;

衔一缕余温犹存的时光;

牵一丝儿时清浅的乡愁。

此次展出的都是伯霖从2万多张矿山主题摄影照中精选出的“黑点”。他以对涟邵矿务局那堪称难忘的特殊印记,不断唤醒人们土层深处的矿道光亮。这是过去年代里一个有着自强使命感的镜像人努力实现梦想的履痕,反映着涟邵人的生活及追求中那些块煤般质朴的方方面面,从中可看到从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长出了诸如魏文彬、谭谈、王鲁湘、康移风等人的大家成就与人生历练。



《矿山·家园》展现了一幅斑驳的湘中矿区风俗画,占据展览中心位置的是底层劳动者挣扎与奋进的图片。与常见摄影展不同的是作品不以山水风光的“美拍”为表现对象,而是以时代风气之下,一个深沉摄影者凭借勤奋、倔犟和一双善于发现生命“渴求”的眼睛实现进取的艰难历程,艺术地表达着井下矿工、苍茫矿区的困惑与绵缠,以及老矿工的沧桑守望。

“挖煤炭”曾是多数娄底人生存的基本方式,“矿山乌金式”的图景在“梅山蛮”的记忆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但随时代的发展,于“炭驹子”之外,也有像伯霖一样终于从黑色巷道中走出来的摄影大伽。

业界知道,文学创作可以天马行空,但摄影艺术创作则受到纪实性和瞬间性的制约,摄影家不可能像诗人和文学家那样浮想联翩。从认识生活、艺术构思到艺术表现,摄影创作活动必须面对生活中的实体,精彩往往显现于这一实体运动变化过程之一瞬。在生活的机缘面前,如果摄影家流于滥情,就可能失去典型瞬间的拍摄机会。



严伯霖在谈及拍摄《摇号》这幅名作体会时说:“当我看到盼望与等待已久的人、物出现时,我激动得两腿发软,双手发抖。这时,我努力控制住激动的情感,屏住气,用1/8秒快门速度,一口气拍了8张。”发抖是喜怒哀乐情绪体验向着身体动作的转化,是创作中的灵感。“控制”则是深悟之理,为创作中的机智,是理性对生活形象的冷静思考。伯霖在创作时对情感的“控制”才使摄影专版《等待》得以诞生。因为与理智高度结合的意识才是一种更高级、更完美、更凝练、更深沉的情感。

严伯霖的摄影实践告诉人们,在精彩的瞬间面前,不能让情感随波逐流,而是要从情感的漩涡里寻找理智的根源和方向,要让情感的浪花随理智的节拍起舞。也就是说,要千方百计地平衡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使理智和情感同步对接,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

任何优秀的艺术品也不可能只表现情感,不承载思想。只有做到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才能创造出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作品。比如伯霖的人文地理摄影《棚改》、《希望在前》,饱满而生动,在看得见的画面之外,绵缠散发着一种看不见的情感,引起了视界的同频共振。



从《矿山·家园》的展览中,人们似乎感悟了伯霖热爱故土的铿锵足音。滚滚向前的转型时代,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谁也无法逃脱。没有出仕为官的严伯霖,如今正从容地开创着“照古腾今”的事业。

处于思想冲突之中的伯霖已然悟出了“影像表达世界”的道理,其觉悟与执着,与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来的“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知本家非常合拍。使其大胆地在“天命”中寻找快乐,演绎出了一个个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折射着一个矿区与整个国家进步的关系,这也正是湘中故事中最光彩夺目的那部分。

伯仲坚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影像文化建树的担当。

霖雨苍生,他必定为湘中时代摄影进步注入持续的正能量。

(编辑:曾芳   终审:杨慧芬)


    关注 梅山大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