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与张五郞

 

1.梅山教:是捕鱼、狩猎人信奉的原始宗教,统称为“三峒梅山”,为江南山区广大猎人信奉,“上峒梅山”为弓弩射猎...







1.梅山教:

是捕鱼、狩猎人信奉的原始宗教,统称为“三峒梅山”,为江南山区广大猎人信奉,“上峒梅山”为弓弩射猎者信奉,“中峒梅山”为赶山打猎者信奉。“下峒梅山”为装绁套猎者信奉。梅山教没有系统的经典和教义,但有咒语和祭奠仪规。



2.影响范围:

湘、黔、桂、粤、渝、鄂、赣、闽(闾山教)

所谓“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片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山”呢?目前,为大多数人肯定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而到秦汉时,梅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又恰好与当地Mi之音吻合。之后,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



宋代之前,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民风强悍,“语言侏离”,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实行封锁政策,故“不与中国通”。这里的人民过着原始农耕、渔猎生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土著文化。当时这里的居民以瑶族人和其他土著居民为主。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里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900多年来,深厚悠远的土著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它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梅山文化虽发源、形成于古梅山地区,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它的流传地却远远不止古梅山的范围。在我省,它的覆盖面积达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时还几乎涉及到中国南方的许多省份和诸多民族。目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印支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山文化传播的踪迹。


3.传说:

张五郎,又称陈十五郎,相传是长江以南梅山教(江西福建称闾山教)的创始人。十六岁时拜太上老君为师学法,三十六岁那年,太上老君发现张五郎与他的女儿急急如律暗中相爱而触犯了天条,他极为恼火,决定将张五郎逐出师门。急急如律知信后,邀约张五郎私奔,并要他偷了太上老君的神伞,将自己隐藏在神伞之中逃走。
太上老君闻信后勃然大怒,令天兵天将追杀,所派兵将一边追一边放飞剑射杀张五郎,一剑、二剑,都被急急如律用神伞挡了回去。天兵天将又放出神伞无法遮挡的第三剑,急中生智的急急如律将月经布抛上云头,玷污了飞剑,张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为使张五郎不再受伤害,急急如律要他身子倒立、头手向下、两脚朝天,朝天庭反方向退着走,他们 因此而躲过了太上老君的追杀。



这个传说对后世江南山区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女孩出嫁时必须撑伞出屋。二是后世所见张五郎神像都是两手着地、头朝下、两反脚朝天,并且在梅山虎匠头上罩有红色“云头布”。三是捕鱼狩猎时都要祭拜张五郎。


    关注 梅山大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