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微微课干货:滥用奖励后果严重——德西效应

 

碎片时间学专业知识。看过来。...

咿呀呀VIP微微课

第3讲:德西效应
VIP
微微课


世界前沿的科学理论,一阵见血的案例分析,多种科学性的解决方案,十分钟的聆听,带给你最便捷高效的育儿分享。


引言
我在跟家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看见这样一个现象,大家为了促进孩子的某个行为,常常用到奖励的方法。确实,在一定时期内,这个方法很好用。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小朋友那么聪明,也很快能学会去按照你的要求做来获取奖励的。你给他一些甜头,他完成你的预期,这种方法在心理学里面叫做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心理学家华生的最爱。

比如,大家经常的做法是:今天表现好,乖乖睡觉,就奖励一颗糖。好好吃饭,就奖励一块钱。完成作业,奖励一个玩具。上钢琴课,奖励一条裙子。考试打高分,奖励吃大餐。帮助妈妈干家务,给你发个微信红包……等等等等。

奖励的方式林林总总,有的土豪家庭的奖励起步价四个零起,够任性吧!做父母的真是为孩子操碎了一地的心啊,当然对钱财也不吝啬,心想着反正将来也要花你身上,早花晚花都是一样的。

但是各位土豪家长们,你有没有想过在,这样真的好吗?前几天咿呀呀APP上就有过这样一个跟这有关的疑问。有图有真相:
你们看!这就是不当或者过度使用奖励的后果,孩子依赖奖励,在不断地被行为训练之后,孩子学会了讨价还价,孩子不断提出要求,家长不断妥协,慢慢地,孩子胃口越来越大,对于事情本身的兴趣越来越少……这样的一种现象就叫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德西效应”。


是什么
什么叫“德西效应”?你猜对了,德西效应就是一个叫做“德西”的著名心理学家提出了,他做了这么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来玩智力游戏,解答有趣的智力题。大家小时候应该都玩过这样的游戏,其实解题本身就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对吧。

德西是怎么做的呢?一开始呢,让大家都分别玩,谁也没有奖励。第二步呢,他把这对熊孩子分了个组,其中一组呢,每解答完一道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一组你们爱答多少答多少,反正我不给你们任何奖励。

当然,有奖励的那一组起初都会很努力地解题,为了拿奖励嘛,但是到了自由活动时间,也就是没有奖励的时候,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继续答题。这是第一组

我们再看看第二组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没有奖励的自由活动时间,仍然兴致很高地解题,也就是说,他们的积极性或者说解题兴趣并没有减少,而有奖励组呢?当奖励停止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奖励让学生对于奖励产生了依赖,而让他们对于有趣的事情本身的兴趣减退了!

德西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发现, 很多人看重的是“内在的成功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他们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好成绩时, 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如果他们此时受到“外在附加奖励”, 常常起到反作用,使兴趣减少。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德西效应”。


小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还在那里踢足球,简直嗨翻天,吵得这位老人无法好好休息。一开始老人各种禁止、恐吓、劝告都不管用,直到最后,老人机智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跟他们说,你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就得到越多的奖励,他然后真的给吵闹的孩子发放奖励。孩子们一开始当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啦,这么简单就赚到钱了!

过了几天呢,老人说,我最近经济有点拮据,所以给只能给你们一半的钱了,孩子们虽然不乐意,但聊胜于无吧,还是给吵闹。后来奖励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取消了奖励——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这时候,你猜怎么着,孩子们不干了:“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来了”。叫!”所以呢,老人的世界从此清净了。这位老人成功地运用了“德西效应”,使孩子把吵闹的兴趣转移到了奖励上来,降低了孩子吵闹的内部动机。

这下大家应该明白德西效应是怎么回事了吧?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反而会弄巧成拙。不是吗,孩子把所有的兴趣都集中在了奖励上,而忽略了事情本身,这是很可怕的。


怎么办
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希望大伙听完能有所启发。



1. 保护生命本能



比如吃饭、睡觉。这是动物的本能,为什么要天天追着、哄着,利诱着才能做呢?还有刷牙、洗澡这些自己的卫生习惯,也犯得着拿钱来引诱吗?你可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有不当的做法尽快纠正。在这些事情上,你真的不要去管太多,更不要用奖励,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再比如说学习,学习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人类史不可能向前发展的。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拿来讲条件,就太没劲了。

其实很多孩子一出生开始就是对于学习有着强烈渴望的,小一点的时候,爱咬东西,用嘴探索;手部发育了,爱抠、撕、摸、捏、拍,这是用手探索;再大一点,爱学习爬、学习走;然后学习自己吃饭、自己穿鞋等等。然后再大一些爱自己看绘本,爱去调皮捣蛋,各种玩。这不都是学习吗?孩子在学会一项新的技能或者知识的时候体验到的那种快乐感觉,是难以言状的,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

所以很多孩子并不是不爱学习,而是被应试的制度,家长的焦虑以及不当的教育方法给兴趣逼没了,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想要充分探索和学习的时期,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感受学习过程的机会。在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充满热爱时,你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配合,比如玩一些知识游戏啊,去验证某个实验啊,去实地考察教科书上的知识等等。让孩子感受到知识本身的魅力!



2. 无条件的爱



注重情感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有人会问,老师你说物质奖励不好,我就精神奖励吧,今天表现好就可以得到一个吻,奖励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跟她说100遍“我爱你”,她不听话的时候我就假装不要他,这样行吗?当然不行!这是情感的绑架,比滥用奖励还要恶劣得多得多! 这个我在之前安全感讲座中有提到,昨天画云老师讲座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我曾见过一个人长大后就抱怨自己的爸爸,他说你知道吗?小的时候我那么努力地表现好,是想要你对我笑一笑,而不是想要你奖励的大红钞票。但是你一直不懂我,现在我懂了,钱是可以赚的,但是情感的冷漠是无法挽回的。这点我不多说。推荐一本绘本,原本是跟宗教有关,但是大家也都可以看看哦,叫做《你很特别》,每个孩子都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想要获得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你给他贴上小星星或者灰点点。


3.忌照本宣科



现在家长们都很爱学习,于是会看很多育儿书,听很多讲座,然后觉得不错的方法就往孩子身上套。结果很困惑,怎么这些方法在我身上就不管用呢?

昨天晚上爬楼看了一下大家在群里的聊天,印象中有个妈妈就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说 “孩子爱哭,为什么呢?因为从幼儿园接回家,他就说,我要超市买个好吃的,我说你要得了四十个小奖励才可以买,他就哭了。”

我想问,这真的是孩子爱哭吗?还是你使用的方法不恰当?

并不是针对这位家长,而是我们大家平时经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我知道很多讲师在跟大家讲到规则意识建立或者习惯养成的时候都会提到奖惩的方法,我们会习惯性地拿来使用。但是你有没有批判性地思考过,这样的方法真的就好吗?对谁都受用吗?或者我们如果用别的更温和的方法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吗?还有,你不鼓励的行为也适合用鼓励来诱导吗?另外,孩子对40这么大的数字到底有没有概念?这些我们都是要经过思考才可以拿来用的,而不是把别人的理论拿来当公式一样到处套用。

爱学习非常非常好,但千万不要“读死书”,把公式到处乱套。而是要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去总结,思考,摸索出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来。甚至你发现最后练就的并不是方法,而是一颗心。一颗理解、包容、温柔、耐心、智慧、充满爱的心。这样的心可以解决一定的难题。



4. 奖励多变,防止“消退效应”



我并不是说啥时候都不能用奖励,你可以偶尔地用一用,在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有挑战性的,孩子的内部动机不明显的事情上,比如我们专栏作家扫扫写到带着她家狗狗去义卖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之后,你就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但是不要动不动都把钱拿出来讲,因为同样的方式孩子习惯化了之后,对他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这就是“消退”的过程。你可以变着花样来,在那个场合下比较合时宜,又能给孩子惊喜的那种奖励。比如说,颁布一个小小的荣誉证书以留作纪念,或者一封爸爸手写的信,见证孩子的成长,或者像扫扫一样贡献出2000元的善款给他们去做公益,具体方法大家可以自行发挥,这就是考验家长智慧的时候啦。像一个魔法师一样,随时能给孩子带来惊喜,什么事情都能玩出新花样,又符合孩子的口味,这样的家长一定是最受欢迎的!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在听的各位家长。谢谢你们的坚持和陪伴~


本期讲师


阳莎(Sky)

咿呀呀首席讲师

资深早教指导师

亲子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有特别想听到的话题,或者自己想要当讲师给大家做微微课分享,请随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何收听咿呀VIP微微课
1、下载咿呀呀APP并注册:

点击此处下载咿呀呀APP
2、将APP登陆后的个人资料页截图发给咿呀呀小助手:

咿呀呀小助手微信:yiyayachildren
3、小助手确认后会拉你进VIP群:

VIP微微课每周三早上开讲,更多热门育儿课题不间断,等你来哦!


    关注 咿呀呀父母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