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七十二绝技之六

 

少林七十二绝技...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六
60.拈花功
拈花功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之一种功夫。指头在人身仅属小部分,使力亦不若拳掌等部分之
巨,故其练习也,费时多而成功难,然用心从事,历久不渝,亦自有成功之一日。此功练就之后,手指触人,正与马鞍功、观音掌等同为煞手也。练习拈花功之初
步,不必用何种物件,但紧并中、食二指,以拇指按之,使三指面相触,以指尖之第一节为度,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圆形,由外向内拈若干。旋转之后,更由内向
外拈若干次,次数须相等,如内旋百度,外旋亦须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疲,则略事休息。好在此项功夫,既不须器具,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随
时随地皆可练习,且为旁人所不易察觉,故非常便利。如是勤练一年之后,指面之劲,已十分充足,始用极大整圆黄豆三粒,仍以拇、中、食三指拈住旋转。初时每
不能使三豆同时应指而转,或竟有脱落之虞,勤习一月,即可免此病,亦以一年为期。在练习期内,所拈之豆,须逐日更换。初时每日易一二次,以后功夫日深,换
豆之次数,亦随之增加,直至三指拈豆,并不用力,只一旋转,豆即粉碎,第一步功夫,已告成矣。然后更以小粒黄石代豆,如法练去,至黄石亦可一拈粉碎时,更
易青石不必定为三粒,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拈至无论如何坚实之石,便能应指而碎,则其功大成矣。自始至终,大约须五年时光,即可练成此技。
61.推山掌

推山掌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掌心发劲之法,兼练两腕之猝劲,其效用略如刚柔法。练成之后,无论力大之人,只须一着手,以掌捺而轻推之,无不应手跌
出丈外者。盖可以借人之力而制敌,可使凭空掷出,而不至受伤,非若杀手功夫之以伤人为能事者可比也。练习之法,用粗木制成长桌形之架,架之四足,深埋土
中,使不至移动,架之上部亦须坚牢,向上之两横木,包以光滑之铁皮。初练时以正方形之青石一块,约重八十斤,平置于架之一端,人对石立,足作弓箭步。上体
与石相距约一尺半,然后以双掌置石面平推之,单掌亦可,惟宜左右交替行之。推时宜用臂、腕、掌三部之力,切忌上身前倾,以体重压石,不必急于求功,能略推
出自佳,即不能使石移动,尽可作意推之,日久自见功夫也。至能屈肘按石,发劲推之,石应手溜出数尺,或寻丈时,即于原石之后,加以重若二三十斤之石,依法
练习,至亦能应手溜出,然后再加一石,重以三十斤为率,以后准此。如此再练再加,直至石共重三百斤为止,则第一步功夫即算完全。此时两臂之力,已极可观,
惟属死推,与人角逐时,未必能切于实用,不过如造屋之先立基础耳。欲求致用,非进一步练习猝劲不可。练习猝劲,宜专注意于掌面之后部,与手腕二处,练法略
同。将架上之石搬去,但余原练之一石,以手指按石之上面,掌根抵石向我之处,步法如上,然后运全臂之力,注于小臂及手腕之间。发劲时,手指紧按石面,而将
两掌后提,离石三寸,一提之后,八十斤之青石,必能应手跃出寻丈之外。更依前法加一石练,直至前石加完为度,功夫即告大成。功之深者,能于架上连迭十余巨
石,手抵第一石,余石尽跃出数丈,惟所抵之石,屹然不动,是则于发劲之外,又深具蓄劲功夫者矣。
62.马鞍功
马鞍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
之劲,练习虽与刚柔法相似,而功效则不相同。且马鞍功练成之后,拳如铁锤,可以击石。练此之人,有特征可寻,盖其拳部,骨节完全扁平,毫无棱角突出也。初
练时,用斤量较轻之马鞍石,每日用拳从横冲击,或用扁腿踢之。时石固着于地,不能移动,习之既久,渐能跃出,至不须费力,以拳击石,石即应手而出为度。然
后乃易较巨之马鞍石,如法行之,亦能指挥如意时,更易最大之马鞍石,重逾二三百斤者,按日击之。数年之后,亦能应拳跃出,其功乃竟。但功成之后,此拳即不
敢随便运用,力避无意伤人也。
63.玉带功
玉带功又名弥勒功,为硬功内壮,属阳刚之劲,兼阴柔之气。即用两臂之力,回环相凑,而抱持之
法也。亦称乾坤圈,练法至简。先时择一合把之树,身立其下,用两臂抱住树身,两手用合盘式互相牢扣。然后运力紧紧抱持之,时作上提之势。日数行之,每次以
尽力为止。如是一二年,臂力渐充,抱持时只须略一震撼,则树身摇摇欲折,而枝叶瑟瑟落矣。然此犹初步之成功,未足胜人也。必须至能将此树连根拔起后,然后
再易树为巨大之石鼓,或石轴重约四五百斤者,依法习之。石重而滑泽,抱持之最易脱落,如是习之者,所以增加其紧扣之力也。亦须一二年,始能平抱石鼓,行走
自如;至此实力固已充盈,抱持紧扣之劲,亦达极点,而功造大成矣。相传昔有盲童求艺,适遇少林寺朝元和尚传以此法,后盲童卒以此技胜敌,传为佳话。
64.阴拳功

阴拳功又名井拳功,为软功内壮,属阴柔之劲。此法专练拳,故俗亦称之为阴手。练习时,每日清晨或夜午以后,就井之前,两足作骑马步,以拳向井中猛力冲击
之,日击百下。初时无甚效验,至一二年后,每拳冲击时,井中之水,渐作微声;至后其声渐大,至成功之时,则澎湃如洪流翻澜矣。然练此等功夫,至少须十年,
始克有成。此阴拳除对井练习之外,又可以清晨向日、夜间对月,如法习之,盖皆凭空而足致阴柔之劲也。
65.沙包功
沙包功为硬功外壮,属
阳刚之劲,然刚柔互济,亦如刚柔法之非专恃阳刚之劲而胜人也。练时先植木为架,左右前后各悬沙包若干。每包之重约五六斤,包之多寡亦无一定。所悬之绳,宜
坚韧,包之高度与肩平。人居架之中央,踏定马步或弓步。先用单拳击一沙包,使之向外荡出,待其荡回时,更猛力击之,务使手腕灵敏。单拳之后,进而习双拳。
先同时向前面之两沙包冲击,数月之后,即参差行之。先右拳击出一沙包,右拳收回,左拳继之。左拳收回时,适右面沙包荡回,即更用右拳冲击之。如是更翻击
荡,日必数百度。前面既练习纯熟,则更左右两侧,亦先同时双冲,更进而参差演之。纯熟后,再前侧并行。先双拳前冲,继收回向左右冲;左右收回再前击,更迭
行之。既熟再并参差之法,先向前后向两侧,参差迭行之,至此则两手可以参差击四沙包;须手眼敏捷,若一迟钝,则身必为沙包所中,非练习有素不可。至四个练
习纯熟,更加后面两个。先以上法,前面左右击之,然后收拳用两肘之力,向后撑击,亦先并击而后参差行之。纯熟后,再于前正中加一个,用头顶击。再于左右增
加两个,用两肩左右撞击,再由脑后方加入一个沙包。此时已能击十个沙包,功已大半成就,惟尚系固定足步之法,然后更进而练习活步击法。跳跃来往而击之以
拳,拳所不及者,则用脚、膝、肩、膀等部助击之,务使全身轻灵敏捷,如打梨花之拳,左右前后,无所不至,而功造大成矣。至此对多人围攻,亦如沙包之被数,
故沙包之功,实为少林寺普习应斗之法,最切于实用者也。
66.点石功
点石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此种功夫,专练指顶之力,与拈花功
大同小异,亦杀手之一。又类似软功中之一指禅、拈花功之着力处在指面,此则在指头。一指禅能不着身而伤人,或隔物以取人,此则必须指着人体,始克见效,其
区别如是而已。练成之后,以指触人,亦同一指禅略似。练法极为简单,使劲并中、食二指,直伸于前,无名指与小指屈于掌心紧贴,拇指则扣无名小指,如捏剑诀
之形状,然后即用中、食二指头,向坚硬之物上,用力点刺之,日久自能成功。惟初时取黏土苦干,加胶水拌和之,入臼捣之,使极柔韧,制成一方块,待干后,即
用红笔画无数圆圈于其上,标明数目,然后依次点之。先点第一圈,历数月之久,始有微陷;继点第二圈,为日略减,即有陷;如是每点一圈,必减数日,至后每数
十点即陷;渐至数点即陷,终而至于触指即陷,然亦须二年苦功。自是以后,则易青石点之,悉依前法,其功夫之循序而进也,亦与前若合符契。又二年余,青石亦
触指即陷,而其功成矣。
67.拔山功
拔山功为硬功内壮,属阴柔之劲,此为提掣之功,完全用手腕之虚力,以挫败敌人者。先用丈许木桩,锐
其末端,埋入地下约半桩而强。其四旁泥土中,又多砂石筑实,使桩丝毫不能移动。然后每日用拇、中、食三指紧扣木桩,极力上提。先固如侏儒撼山,徒见费力,
而无效验之可言。持之既久,指腕之力日增,则桩以逐渐上升,以至完全拔出泥土为止。练习时宜平聚其力而上提,切不可向旁侧扭摇。拔起之后,更易铁桩,深入
加半,依法试习之,亦至拔起为度。至此则阳刚之劲已足,乃凭空行之如鹰爪力法。练其阴柔之劲,则技始臻大成。至此则无论为人为物,只须一举手间,则胜负定
矣。
68.螳螂爪
螳螂爪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又名金刚手。兼阴柔之劲,练习掌侧与腕部力量之功夫,略似观音掌,而发劲之处,则完全
不同。盖彼则贯力于小臂,从上向下平切,实系刚劲,此则以最短之手法,从一折腕间而制敌,有如螳斧之砍物,故名曰螳螂爪。在拳法中称为砍掌,少林为砍手,
实系柔劲,而柔中带刚,最为得用。练习之时,迭砖数十块,上铺桑皮纸约厚三寸左右,人立近砖处,将小臂伸直,大臂则紧贴肋际,贯全力于腕,手离纸约三寸,
拇指向上,掌外缘向下,行时先运腕力,将侧掌向上一扬,至指尖朝天为度。一扬之后,急折腕向下,用掌侧向砖面之桑皮纸砍去,左右两手,可互行或并行之。每
日晨二次,每次砍数百下,砍数之多寡,可依练习之时日递加。初练时,大约百度,以后每日多加若干度,或隔数日加若干度,至每次五百度为止。初时固无功效之
可言,一年之后,大约一掌砍下,纸下之砖,碎去数块,至能将一迭砖完全砍碎为度。然后再将砖面之桑皮纸加厚三寸,抽去砖一二块,依法练习,亦至砍碎为度。
然后再减砖加桑皮纸,直至桑皮纸厚二尺以外,其下只余一砖,亦能应手而碎,则所练死劲,已告完成。更须变换方法,而练活劲,死劲活用,实为最难。练时先用
瓦一片,直竖地上,靠根处各用一砖夹持之,使不至倾侧,然后举手砍之。初上手时,瓦不碎而倒,习至若干时以后,瓦碎数片而倒。更若干时,瓦能依手掌所砍处
飞去一角,始倒地。须练至竖瓦于地,两面不必用砖夹持,举手砍之,应手飞去一角,而本身非但不倒,且不动摇,则功已七成。更易以最薄之砖,如法习之,依次
易厚砖,至能砍最厚之城砖后,更易以石,石能应手飞去而不倒,则螳螂爪之功始告大成。此功以寓刚于柔之故,费时较他功为长,初步所以必用桑皮纸者,即所以
练其柔劲,隔纸碎砖,又是练因柔致刚之力,刚柔并济,妙造自然,宜非其他阴手杀手所能及矣。此功创始于少林,盛行于江南,澄锡昆陵等地,代有闻人,尝有螳
螂十三爪,及螳螂之法门,则系拳法而非功夫也。
69.布袋功
布袋功为软功内壮,属阴柔之劲,兼阳刚之气,非用布袋练功也。盖其练习腹部
之软功,使其如弥勒之布袋,包涵混元之气,而御一切贼害也。练习之初步,每日静坐,鼓足其气于腹部,用手左右各顺摩三十六度,先左后右,然后更吐气复原
状。更用两手各逆摩三十六度,如是数行之,练一二年后,其腹软如棉,一鼓气则其刚又如铁。然后用臣布为桩,旁架横木,以腹抵横木之一端,敛气上提,使腹紧
裹于木端而后向后倒曳之。初固易于脱落,久练之后,则木端渐能为腹所收吸,渐如生根者然,即猛力倒拔之,亦不能出,能如此则功造大成。若吸住之后,用力一
鼓气,则木杆鲜有不直射而出。非但敌人之拳,一着其腹,足使之深陷腹中,不能拔出,且如被桎梏,痛苦备至,即使用铁木刺之,亦不能损害,此布袋功阴阳互
用、刚柔相济,较诸铁牛功等之专以阳刚之劲为尚者,诚不可同日语矣。然而练成此功,亦须费十年苦行也。作者曾见形意大家尚云祥,能忍气受拳及棍棒击刺,且
能敛气吸拳,殊可贵也。



    关注 传统武术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