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开胯

 

形意拳的开胯...



形意拳的开胯
一、头领身随
众所周知,“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神居祖窍的“头”,该是人体生态司令部,是领袖。学习形意拳先从自身做起,万法起于三体式。入门歌曰:“三体一站四象分,下部鸡腿中龙身。熊膀猴相在上体。形意拳中此为根。起手鹰捉虎扑出,六艺合一寓意真。”人人都有双臂两腿和躯干,共称身备五弓。练形意拳的人,在习惯上称两肩连两臂,双胯连双腿,连同头尾身躯为上肢弓、下肢弓和躯弓,摆开了四象,即成为传统的三体式功架。拳会同于一理,而身体四肢百骸,动作的干变万化,第一要领就是头端目正领起全身,面目有了神采.周身才有练意。身撑四象也不单单是直取动物的外部形像,更应是撑开肢体前后左右四向(像),头顶领,脚趾扣,上下较,起丹田,在运动中周身同动,才是原传形意拳之拳理拳义,三轴六面,六力争衡的劲力端倪。拳术中,无论是站蹲坐卧,任意高低身位,头的领意,则首当其冲,为重中之重,否则周身软塌无神而失去练意,所以各拳家均无比重视。诸如头上顶又暗吸,头端庄目正视,下颇微收领在脑后,凡此等等,如出一辙。南拳家讲:“头如带石帽。”太极拳家说:“头如顶一羽。”形意拳则要求“头如顶碗,水不外洒”。头上压了多大重量,即上顶多大劲,顶多大劲,即向内暗吸多大力,相乘相等,两向挣撑,头如线系,身如挑灯,这些功法都很正确,要领也精到。若能做好,足见高明。细细深究,总觉仍有一隙之嫌。古之明训有日:“头正莫赖肌牵。”但凡任何有意的动作,都有失偏颇,真正的高手还是那位陈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老先生。他老人家松开了全身肌(筋)肉,拉开了颈推间盘,周身一家,做任何动作,对头都无一丝牵挂,功夫又好,你打不过他,无论从四象(向)哪个角度看,都是端方正直,才被早年老北京城那些拳学大师们誉为“牌位先生”。真正被解放了的那颗头颅,才有了真正的自由,肩负起头领身随之大任。真是不可思议,原来这么多年一直摸不准掌握不好的虚领顶劲之关窍,却坐落在“松开颈肌,彻底拉开颈推间隙”,用神意,要虚领,不牵强,这么几个普通又简单的热身动作之上。
二、练肩不在肩
贺(运亨)氏形意拳和公议拳(公立拳)法,教第一个动作不是五行拳或十二形,而是热身。先练颈椎的四向拉伸和脖颈左右的加力旋转,活动开脖子,做活头的虚领顶劲,再往下学就是立身中正,平肩正脊,身脊基本不动,把肩往上向下朝前向后,极大幅度的提、沉、扣、摆,或是左右两肩的加力旋肩,把肩关节拉松活动开。因为不论哪种体育运动和拳种,一开始均有热身活动,为的是活动关节,免受激烈运动伤害,原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每日必做,日子一长,就极易被慢慢淡化而不被重视。
在长期的武术生涯中四肢百骸,前进后退,起伏上下,左右横拓,辗转反侧,变化万端。双拳两臂,双胯两腿,在对抗中刁拿踢打加抱摔,协调发力,无所不用其极。在套路磨练中,对头尾身法臂腿四肢的要求亦无处不在。刚学长拳那阵,老师叫劈腿高踢,奔腾跳跃,指南打北,一攻一防,勇猛快速,身手灵活,也长了力气。待加深探讨时,双臂肘手究竟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更合理,反倒是找不着北。洪拳老师说:“脚下要有根,跳的高,跑的快,发手要狠。”太极拳老师说:“头领身松,松透了,就能沉到位,周身一家;用食指领意,中指领力,多做二马分鬃动作。”照练之后,稍稍明白了一点,总觉得还有不足之处,不能尽意,心中没底(气)。张金牛师父和冀尔珍师叔曾提示说:“劲蓄夹脊(不是夹脊穴)两臂有力,力发神门中(脊)有所依。”加大了臂长,以作力臂与腕(神门)为支点,中指根部为重物点的杠杆原理和使用方法,能使发力迅猛,目标准确。范师父幽默地说:“你松沉又上耸,反反复复总开不了肩,什么是木匠带枷自作自受,”八段锦中有个“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功法不错,但今人做起来,多是立起脚尖,踞起脚跟,动全身,似乎同后背肌束的脊督脉向关系不大,若是周身放松,平肩正脊,脊身基本不动,把斜方肌、胛骨、肱下肌、肱上肌、肩井穴、肩峰连同锁骨,一并极力上提前卷,全部拉松(重点把意放在肩部),则会把背后肌群整个调起直达腰骼,与腿和脚同动,不断的卷起放下再起再蹾。那么,够不着摸不到的背后七颠之“颠动”,也就不在话下,双肩极力横撑开展,胛骨极力沉坠,用脊点为中心,锁骨为半径,肩峰极力的提、沉、扣、摆,做足两肩的加力旋转,则肩松坠永不上耸,松活了肩,无形中也活开了脊与肩间组织,加大臂长,脊与拳掌间形成自然的二力争衡,贯通的两臂松脱沉重,这正是古传形意拳之原意是解脱胛锁,阴阳争斥,拳打两头的关键所在。拳功如此,若用器械刀剑,身剑则更易合而为一,那么肩井、曲池与劳宫三穴贯通的不传之秘就不再是秘密了。在形意拳进退连环诸般运动之中,充分加深了后夹脊(不是夹脊穴)与胸前膻中之间的活动场,或说是气场,既增加了人体上部发力的力源厚重,也为以后炼气化神,修炼气转黄庭,选置一个归宿之处。有打油诗为证:“人人均热身,不知作何为?妇孺随意动,童叟皆相宜;‘四象’六面挣,易骨又易筋;若探功幽微,极浅亦极深。”



    关注 传统武术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