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使者——陈溢杭

 

访现代光学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陈溢杭教授...

知其人论其事


陈溢杭,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现代光学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微纳光电子器件、光传输与光操控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200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光学博士学位(南粤优秀研究生)。

曾多次出访合作交流,与许多知名院校在科研上有紧密合作。

近年来,在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三十多篇在SCI收录的核心物理期刊上发表。

主持或参加过多项科技项目,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研究范畴——纳米光子学


纳米光子学是什么?

陈老师用学术术语解释如下:

经典光学认为,所有的光学镜头,包括相机镜头、显微镜和人的眼睛等,都是有一个极限的分别率的。而这个极限分别率就制约了我们对一些精细结构的观察。如果想要突破这个极限分别率,就需要引入一些纳米级别的微结构,然后去激发一种金属表面波,利用这个金属表面波的探测能力去突破极限分别率,从而实现超分别率的观察。



听到这种解释,小编也和你一样一脸大写的懵逼。好在陈老师读懂了我们行外人的心情,于是他举了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眼镜为什么要镀膜呢?

眼镜的镀膜其实就是一层纳米结构,镀膜之后就增加了眼镜的透射率,减少反射率,从而使眼镜更加清晰。
所以,同学们在买眼镜的时候,不要再只追求高价格的镀膜,因为我们陈老师说了,膜的性能是相似的!!!


晴天时,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捏?

因为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微颗粒,因为这些细微颗粒远远地小于光的波长,所以就会产生一种光的瑞利散射。而瑞利散射的强度是和光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的。再联系到可见光的波长排列,我们会发现蓝光的波长比较短,所以蓝光的散射能力特别强。最终经过空气中细微颗粒的反复散射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天空陈献出一种蓝色的效果。

科研——科学与赤诚

在同学们眼中,陈溢杭老师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他性格低调内敛,更多时候是一位实干家。


坚若磐石之精神
谈到做学问与研究,陈老师很感慨地认为做学问确实需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和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做科研的,尤其像我们这个学科,是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脚踏实地做学问的。科研有的时候是很枯燥的,要坐得了冷板凳,虽然你们刚才提到了我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样子,但是,我觉得这些应该是经过了自己比较长时间的科研的努力还有工作的积累,才获得了别人的一些认可。”


宁静致远之学养
陈老师认为,做学问不应该有太强的功利心和目的性。在他看来,就他目前所取得这些结果都不应该作为炫耀的资本。作为大学老师,具备静下心来的毅力是一种基本能力。研究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无论情况如何,身为研究者,都应保持一种平常心。在陈老师看来,如果工作中带有太强的功利心,就可能导致投机取巧,或是去走捷径,这些想法短期看来貌似得益,但长远看来徒有害而无益。

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陈老师认为无论是研究生还是研究员,都应需要树立一个长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涵养足够的动力,沿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并最终拿出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如履薄冰之态度
陈老师的一位学生也提到,导师让自己最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他对于研究的执着和学术的坚持。而且,陈老师对待未知的事情,始终抱有热忱。

每一位“学术达人”除了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勤奋外,还具备对待科研十分严谨的态度。据陈老师的学生说,无论是工作,还是做论文,陈老师都严以律己。如果一项工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要将论文投出,那他一定会加班加点,即使每晚写到深夜,把工作完成。

陈老师通过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学生们也渐渐学会了要对科研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努力完善自己的学术研究。


锲而不舍读博路
在说到自己为什么选择读博,然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陈老师说:“之所以选择读博继续深造,一来是因为对物理有大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督促你让自己变得更好。二来,我其实一直想在高校里面工作,因为我很满意高校的工作环境。众所周知,老师会有两个固定的假期,而且又不用像中小学老师那样去坐班。所以就以这个为目标不断地激励自己,要把博士学位顺利拿下来。”

职责——教书和育人


学术品质的榜样
在陈老师看来,培养学生形成自我之独立思想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备的品格。他不会像本科时期的老师那样手把手的教导学生,而是给他们划定一个大方向,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去研究去挖掘。多看文献,多查阅相关资料,多动手,是他对学生的要求。

谈到现在的研究生,他说:“现在的研究生,受到新媒体等大环境的影响,思想更加多元,更有性格,但不足的是个性比较浮躁,容易受他人影响,有时候甚至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抑或是轻易言败,没有吃苦的决心。”


学术探索的引路人
相比于本科时期,陈老师觉得老师更应该承担一种引路人的身份。并不是高高在上,故作姿态,而是从他们身上获取新的灵感,大家一起来做研究。

对于初入学的新生而言,他也明白他们的迷茫和不知所措。所以,他会设身处地为学生们着想,他知道学生在一开始会不知道要做什么,对于导师研究的东西也不甚了解,所以就不知道怎么做,也就是这样,中间会经历一段比较煎熬的过程。

但他还是会给学生鼓劲,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务和组会报告上发现,确实这样的付出有收获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便会发现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确实是增强了。

“工作以后,我才发现,读研这段时间对于我是很有用的。所以,我现在对于我自己的学生,也会尽可能地去给他们帮助,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的度过刚开始那段迷茫的过程。”

生活——平和而淡然

陈老师的身上颇具有隐士风骨,他淡然而超脱,理智而从容。他给人直观的印象就是静。

生活中的他又是怎样的?陈老师认为自己其实和我们同学一样,其实很普通,兴趣和爱好和学生也很类似。因为一直待在大学里面,所以学校的环境会使老师的性格和大学期间不会有太大差异,也不会形成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

据学生透露,陈老师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生活和工作是截然分开的。“在学校里,他秉承做老师的职责,用心教书,为我们授业解惑,悉心教导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说老师还是比较神秘的,因为他希望能把生活和工作分开。但在课堂外,陈老师对于我们的指导和交流也是比较多的。”一位学生如是说道。

陈老师是如何处理生活和工作时两种状态的呢?工作时他非常投入,专心致志,其他因素皆可排除在外。工作之外,他会通过打篮球,打羽毛球的方式进行锻炼。喜欢看足球比赛,也会看一些电视节目,去周围散步,或是借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时间外出看一看。

寄语——致研究生

陈老师认为,学生要在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并充分学习知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学生要具有独立的思维。这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本质上的一个区别,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敏锐。对自己的学生,陈老师要求每个人必须带有批判性思维去阅读文献。

其次,学生应该独立学习一些科研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实验上的,又包括理论分析上层面的。就他自己所带的学生而言,他要求是每一位同学必须独立地将它们掌握下来,因为这样才可以顺利开展工作。如果只有思维,没有具体的操作能力自然也是不行的。

看完陈老师的报道,小编翻开陈老师的履历,从2006年博士毕业到晋升为教授,再到2014年成为现代光学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陈老师仅仅用了8年时间。在外人看来,这是辉煌而不可复制的经历,但在陈老师看来,却并不是可以“炫耀的资本”。


    关注 华师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