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清单:一个涉猎广泛的号,凭啥转化率比垂直号高?

 

论转化,领域垂直或不如气质垂直。...







打开《清单》,一股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无论是电影迷、阅读者,抑或写诗人、吃货,还是不足以贴上任一标签的普通青年,信手拈来便可在这里找到可读的话题。

然而《清单》的文艺又并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那种病态的文艺。相反,它文艺得很实用。大至世界观的熏陶,小至一支笔、一根针,《清单》精华式的总结汇编使观念上的文艺融入生活变成可能。

▲培疯  本名吴培锋
清单(iqingdan)创始人和唯一运营者
朋友家App联合创始人
曾供职于网易、新浪微博、豆瓣等机构


今天直通社邀请到《清单》创始人“培疯”吴培锋为大家分享关于这个公众号的二三事。
Q&A
直通社:“培疯”(主笔)是一个人吗?《清单》背后的团队是怎样的构成?

吴培锋:嗯,培疯是一个“人”,且培疯是“一个”人,就是我啦。

直通社:刚开始运营这个号的时候,尝试过什么推广手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吴培锋:其实我是一个很没有耐心的白羊座,如果清单不是很快地跨过了三位数阅读的时期,我没有把握说我能坚持下去。

那个时候,我在一家著名的慢公司工作,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策划一些议题。700多用户的时候,策划的一期年度好书清单,微信上阅读就10w+了,加上微博豆瓣渠道,总阅读在60w+。一些原创策划被人物杂志、豆瓣电影、理想国、单向街书店这些知名的文艺生活类公众号转载。我早前在豆瓣上写过随笔,有一点点人气,清单的一些文章得到豆瓣首页的“热门精选”的推荐。新浪博客首页和它的推荐弹窗,也都推荐过清单的文章。这些都让清单更快地成为了一个主流的文艺生活类账号。

当时我朋友圈里有一批朋友和同事,几乎我每更新一篇都会转发,然后过些天经常会有朋友来告诉我:“我居然看到我的小学同学转发你的清单了。”他们帮我招徕了第一批比较铁的用户,真的很谢谢他们。

直通社:除了微信、博客,《清单》还在什么平台有布局?不同平台受众的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吗?

吴培锋:不知不觉,清单已经入驻了几乎所有主流平台了:QQ公众号、微博签约自媒体、网易新闻、今日头条、ZAKER客户端、知乎的读读日报、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淘宝头条,甚至还有大姨吗、玲珑这些女性社区……2015年底,清单还和一条、人物杂志同时上榜了Zaker的“2015年度生活类价值媒体”。

但到目前为止,微信公众号仍是我主力维护的唯一渠道,因为其他任何一个产品与它相比都黯然失色。

直通社:现在和2014、2015相比,运营的环境有什么变化吗,比如受众的喜好、政策环境。

吴培锋:我从2013年开始正式运营公众号,我不认为公众号阅读在衰减,衰减的是朋友圈。

所以坏的方面,就是因为朋友圈链接被打开率降低,导致了文章传播周期的缩短。13、14年文章前三四天的阅读曲线都还可以,而现在,几乎集中在前四个小时了。

但是不用悲观,公众号本身用户习惯正变得越来越好。例如,评论的习惯正在建立,赞赏的习惯正越来越普遍。以我运营清单的体验,同等阅读数情况下,评论数增长了三倍以上,而赞赏率也比以前更高。

直通社:《清单》的话题有很多,设计、诗、电影、书籍、美食、音乐、生活甚至性,哪个比较受粉丝欢迎?这些粉丝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吴培锋:它们一样地受欢迎,这正是我保留广泛的内容领域的原因。 我希望做的是一种气质垂直,而非领域垂直。喜欢同一种主题的,不一定是同一类人,而同一类人,倒是会喜欢同一批东西的。比如看电影的,看郭敬明的和看贾樟柯的,是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遇到估计都很难成为朋友。而我有很多朋友包括我本人,都是同时喜欢诸如阅读、电影、跑步、烹饪、设计这些事情中的好几件。我觉得这样的人其实是真正的彼此相似,是遇到后会成为朋友,甚至相爱的。

从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可能证实了我说的“气质垂直”这个概念。一个美食客户告诉我,在清单的投放转化效果,超过了他们在同等规模的某美食类账号的效果,而另一个美妆类的客户也告诉我,清单的转化率比某个报价是我几倍女性KOL账号要高。

在清单向直通社出示的客户反馈截图中,清单比垂直领域的大号带来了更高的购买、关注和转化。

直通社:聊聊日签?

吴培锋:用微信公众号做内容,尺寸之间,容量有限,这就好比只有一个三五十平米的房间,似乎只能简单放置几张桌椅床柜,来人一览无余,这样子虽然也清爽省事,但在我更追求一种丰富性和层次感,更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设置出回廊客厅卧榻种种,而举头低目间,又有盆栽挂画相接。所以,在“清单”里,正文而外,我们还有日签、有导语、有投票,有各种小细节的打磨,栏目虽多,大致还算各归其位,井然有序。

而在这其中,日签就好比是清单的屏风或者照壁,是把朋友迎入屋中促膝而谈前的第一道待客流程。我收到不少留言说很喜欢这个栏目,甚至看到一些朋友用清单日签当了微信头像。赵薇也在她的微博上转发过清单的日签。

不过现在日签形式几乎要被用滥了,我在考虑要不要换成其他形式,比如语音。
▲赵薇在微博上转发清单日签


直通社:《清单》有没有自己的编写规律(是否追求时节、热点)?一条清单从选题到推送是怎样的一个流程。

吴培锋:前面说过,清单追求的是兼具“实用”和“诗性”的内容。我不排斥热点,但是只做与我们气质想通的热点。

我很喜欢尼采的一句话:“服从?不。领导?绝不!”清单运营全凭个人兴味,近乎自由。但可能因为以前运营过的产品都是用户过亿的,我不想做一个太小众太个人化的东西,所以我只把我的个人趣味中与大众相接的部分拿出来,而隐藏了我更个人化的那部分。是啊,我恐怕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我放大了我大众趣味的那一面,这也许就是做自媒体到一定规模后的代价吧。

直通社:“清单只是一种经典文体,而非内容本身。”那么《清单》文体里承载着的、吸引人的内容和理念是什么?

吴培锋:提到作为经典文体的清单,不得不说翁贝托·艾柯。 梁文道说艾柯可能是“今日整个西方世界读书最多的人”,而我要说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清单的人。在他那本有名的美学著作《无限的清单》中,他说道:“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在创办清单之初,我看到这句话,仿佛得到某种赞许。我对朋友笑称,艾柯就是清单的代言人啊。 当然,清单只是一种经典文体,而非内容本身。

实话说,我们充斥了太多“死前必读”式的压迫性标题,和胡乱攒编的清单,而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事情是死前必须知道的,不认为有什么电影或书是非看不可的,我希望的是,通过我的遴选和编辑,提供艾柯所说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和“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

直通社:2014年末启动的《清单》赶上了传闻中的“微信红利期”,这个说法是对的吗?

吴培锋:2014年末哪里还有什么红利?微信活跃用户已经超过5亿,没有用户增长红利了;版权保护维权已经很严格,没有内容转载的红利了。

如果要说有红利,那会还有精细化运营的红利。现在的公众号都越做越好看了,在2015年初,清单排版那种“杂志质感的精致”还比较稀缺吧。

行动是最好的红利。每当有朋友问我,我现在开始做公众号是不是太晚了,我就跟他说:“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想,如果去年这个时候我就做公众号了多好啊。”

直通社:《清单》广告挺多,培疯是怎么寻找文艺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的?

吴培锋: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期,很多商品本身有很好的美学属性,这让“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成为我们这种好物分享类自媒体的很自然的方式。

我觉得我的很多广告文章,还蛮好看的,也被其他账号当成内容转载。比如百词斩投放的周边文具广告,我的一个朋友在她的公众号上转载了这篇创意文具清单,但她转载的时候略去了购买方式,结果读者纷纷留言索要购买链接。所以,好的产品和广告贴近人们的真实需求,并且给出解决方案,本身是很有价值的内容。

直通社:《朋友家》APP是《清单》的延伸吗?未来《清单》是否有更多变现的计划?

吴培锋:朋友家App是另外一个独立项目,我是联合创始人,两者都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清单当然应该助力它的推广。

清单会水到渠成地推出它的电商,这不仅是清单变现的需要,也已经是清单用户的需求了。

清单后台,收到的很多留言都是商品名。
推荐阅读
 |   古典书城   |   视觉志   |   那一座城   |
|   连清川   |   迟宇宙   |   青音   |
|   同道大叔   |   深八影视圈   |   毒舌电影   |
|   冯站长之家   |   政商参阅   |   六神磊磊读金庸   | 


微信ID:zhitongshe2015

揽自媒资讯

观行业生态

做直通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直通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