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那一座城: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可如此优雅

 

每个人看到我们内容的时候,都能产生共鸣,陈广宇如是说。...





有读者问“那一座城”的CEO陈广宇:第一次看到“那一座城”,我以为是一个“旅游号”。时间长了,发现它更像是一个“人文号”。你觉得“那一座城”究竟是个什么号?

陈广宇说:我很难用公众号通行的方法来界定“那一座城”,我们倒认为,它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每座城市都有一些秘密,它可能是一条街道、一间小店、一种味道……旅行指南可能不会推荐它们,甚至连本地人都不熟悉它们。但是透过它们,更能看到城市本来的面目。那一座城定位于追寻这些秘密,并揭示它们之于城市的价值。



▲重庆十八梯
2015年3月1日,“那一座城”正式上线。

“那一座城”从一个相对特别的角度看城市,看人文。“从人的角度,微观的角度看城市,看人文,这个微观,其实就是关乎你我的朋友亲戚,在广州的也好,在北京的也好,都没关系,每个人看到我们内容的时候,都能产生共鸣,从这里我们找到了切题入口。”陈广宇说。

“那一座城”的团队,是一群生于60、70、80、90年代的广告人。他们不会写“也是醉了”、“然并卵”这样的句子,也搞不懂什么叫“KPI”,又不愿东抄西改,更不屑去用“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技巧”……

刚开始做公众号时,他们没有经验,没有粉丝,仅有的是一只能写文章的笔,和坚持的情怀。

他们为山西平遥古庙里的一尊雕塑鼓掌,为纸质书的没落而惋惜,因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一段阶梯而感慨……

“那一座城”的文风,带着鲜明的情绪和温度。在《悲情城市》一文中,他们抨击那些为建设所谓的“国际大都市”,粗暴的阉割自己历史的城市的行径。在天津爆炸案之后,整个社会都在赞美消防员的“最美逆行”,但他们通过纽约911事件中的一个故事,告诉国人,对消防员最好的赞美是:让他们有一份充盈的工资,让他们有一套最好的装备,让他们受到整个社会最大尊重,这篇稿子最终达到了230万阅读量。

本次深挖大号,我们采访了那一座城CEO陈广宇。

Q&A
直通社:“那一座城”的主要用户群体是?

陈广宇:目前用户主要是城市白领,且男女比例相当,其中用4G网络的居多,近60%手机端是苹,20%以上用苹果6手机,用户人数最多的依次是北上广深,重庆和西安。

直通社:你们有哪些增粉经验可以分享?

陈广宇:也没有特别的方法,最主要的是靠文章质量,文章质量好,10万加,粉丝增加的就多,质量差,粉丝就少。通常的单推和互推,我们也会做,效果也不错,只是我们对合作的伙伴比较挑。

直通社:选题方面,你们有何原则?

陈广宇:那一座城的选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大家共同关注的时事热点,这是必不可少的选题。

第二,关于城市不被大家重视,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我们曾写过的一个菜市场上滇剧剧场的推文。

第三,在一些看似熟悉但我们能找到陌生感的题材,我们要找到别样角度,别样观点。

我们的选题会可能是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每周一每个同事要报5个选题,刚开始成立这个号时,选题枪毙率很高,10个选题里有可能会枪毙9个。

直通社:那一座城的内容定位是?

陈广宇:那一座城在定位内容的,首先是讲一个地方,一个景点,一个人物,一些事件,一些活动,从人的角度去解读,这个人是有思考的,有情感的。

我们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价值观。就是要三观正,在我们推文中,我们的观点求真,就是能真实表达我们的观点,这种真实,我们不希望是被包装过的真实。

第二,思辨包容,不走极端,很多问题其实看上去是个选择题,其实是个思考题,问题思考的角度很多,处在不同位置,对价值判断不一样。所以我们会保持必要的开放性,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对不同观点保持包容性。

第三,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温度。我们推的很多文章,在后台有很大反响,不少人觉得我们说出了他的心声,也有人反对我们的说法,反聩同样鲜明。这个我们有预料,因为我们的情绪是饱满的。情绪是说,我们的推文不是在写有意思有文采的句子,而是跟人在说话。我们甚至想过,在每篇文章写完后,我们自己有感情地说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应该是口语化,情绪化的东西,当然这个情绪是思考过的。

第四,关于热点上,我们不希望消费热点,而去做有建设性的事情。比如天津的事件发生以后,创作团队都说,我们应该写一篇天津的文章,但思考过后觉得还是先压一压,除非我们能真能找到,对这个事情有意义的观点和角度。如果我们的推文对这件事没有意义,就是消费这个事件,这跟我们价值观是违背的,所以我们有了一篇写911的推文,阅读量100多万,那时候我们粉丝还不到20万,大家从那篇推文看到我们的对天津事情的回应,这是我们的价值观。直通社:那一座城在写作方面,有何特殊要求?

陈广宇:写作方面,我们要抛开传统媒体的写作风格,要合适碎片阅读,不用读者要看两三行才看完的长句,不用设问、反问、假设等等,语言要简洁,纯粹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样的风格;

我们在短短一千多字的图文篇幅里,试图讲一个故事,然后在故事里传递一些观点。小时候听寓言故事,结尾总会有一句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希望,那一座结尾也这样,往往在最后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和总结,这是那一座城在写作上的大体结构和布局。

此外呢,还要求文字要有趣味,有故事,节奏感要好一些。

直通社:那你们是怎么回避版权风险的?

陈广宇: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自己搞定所有图片,但有些图片找不到出处,也挺痛苦。图片方面我们希望能找到摄影师授权,实在找不到的,我们就表明出处。第二,我们会原创一些图片,例如走出去的24城。
直通社:目前,你们的商业模式是?

陈广宇:商业方面,一是广告;二是卖产品,我们去年卖橙子,2天卖了2300份,实际营业额22万多一点。三是跟有相同价值观的商家合作,做些旅游题材的东西,5月份我们会推出一个“24座城计划”,打算深入城市探访,每周写一座城,做深度城市专题,把这个城市最值得看的东西,最好吃的,最值得写的人带给读者。

直通社:你觉得那一座城的个性是?

陈广宇:这是一个人文的、感性的、充满情绪的、包容的号。

-THE END-
文 /柳军

直通社联合羊城晚报数字媒体、21CN报道
推荐阅读
|   连清川   |   迟宇宙   |   青音   |
|   同道大叔   |   深八影视圈   |   毒舌电影   |
|   冯站长之家   |   政商参阅   |   六神磊磊读金庸   | 
 |   王左中右   |   书单   |   王尼玛   |


微信ID:zhitongshe2015

揽自媒资讯

观行业生态

做直通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直通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