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铁( 三 )

 

于我而言,每次坐地铁,已经不忍直视这个故事了,尤其是看到苍老的母亲那么无助的神情。...





在地铁里,无论是上班高峰期的拥挤中,还是子夜空空荡荡的车厢中,有一种东西总是能很轻易地抓住你的眼球,抓住你的心,抓住你的脆弱。

这倒不是别的,而是车厢里的一则公益广告。

我已经不晓得这则广告的名称是什么了——《回家》、《过年》,还是《母亲》?

故事情节很简单。

地铁的站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送走了意气风发的儿子。她一直站在月台上,望着远去的地铁列车,久久不愿离去。

母亲回到家里,在那个略显凌乱的斗室间,每天晚上都守候在电话机旁,静静地等待儿子的声音。

周一、周二、周三……

一切归于沉寂。

不晓得是哪一天的哪个时辰,母亲终于接到了遥远的那头的儿子的电话,然而听到的却是一个不甚耐烦的声音:

“妈,不是说好明天打电话吗……”

母亲无奈地放下了电话,大把大把地从桌上抓起五颜六色的各种药囊胡乱地塞进嘴里……

站台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发现这位大妈几乎天天准时出现在地铁的站台上,有时若有所思地坐在站台边的长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天,仿佛在等一个人……

地铁志愿者发现了这位母亲留下的一个笔记本,拿到办公室小心地翻开——那是一个个用签字笔记下的日期,然而每一个日期都被一道道横线粗暴地划掉了……

显然,对于老母亲来说,这些都是重要的日子,或许正是她期待儿子回家的日子!

母亲已经老年痴呆了,说不出他要等待的是谁,说不出自己的名字,但是每天还是出现在地铁里。

地铁志愿者通过微信发出了这位母亲的照片,成千上万条承载着母亲忧伤和惦念的微信,迅速在时空中传播……

深夜,一个年轻人仍在伏案工作,偶尔打开电脑,发现了那则寻找母亲的讯息……

一个星期后,一个背着双肩包,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迈出了地铁门。

在地铁站台上,一位志愿者正陪着那位母亲默默地坐着。

母亲偶然抬起头,看到了木然站在眼前的、似曾相识的年轻人……

于我而言,每次坐地铁,已经不忍直视这个故事了,尤其是看到苍老的母亲那么无助的神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我相信,这个故事一定是感动了很多人。

当车厢里循环播放这则公益广告的时候,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车厢里寻找年轻人的眼光,小心求证着亲情对游子的化学作用。

很多年轻人,也许和我一样,因为工作或者谋生的缘故,长期不曾和父母团聚,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能经常和母亲通话吗?

要说这微信真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它满足了人们很多社交的需求,对于凝聚亲情更是如此。

在地铁里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年轻的爸爸通过视频和远在家乡的幼子通话的情景:那头稚嫩的声音喊着“爸爸去哪儿啦”,这头是爆棚的幸福感“宝宝该睡觉了”。

此情此景,令人感受到,这个充满着陌生人的车厢是如此的温馨。

但是,那个安装在车厢门口上角的视频,总是能看到这则公益广告,令人感到茫茫人海中有一个人仍在静静地等着自己……

今天上地铁后,我的目光又被那则广告吸引了过去。一个好的广告是具有魔力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从看那第一眼开始,你就被俘虏了。

然而,今天却有些不同。在广告屏的侧下方坐着母女俩,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

说她们是母女俩,完全是自己的推测:两人谈笑亲密且长相很相似:都是瓜子脸,短头发,年轻的是个“蘑菇头”,只是年老的白发中偶有几根青丝,岁月在她脸上也已经刻下了不少皱纹。

真正引起我注意的似乎是一下令我兴奋起来的乡音,像是江浙一带的口音,细细的、柔柔的。

女儿从母亲手里接过她的老年证,和母亲聊起证件上的照片。

“老了,老得很快!”母亲说。

“不老不老,您身体蛮好的呢!”女儿说。

“你还有妈妈的照片吗?”

“有啊!”女儿打开手机,和母亲一起“欣赏”那些她珍藏的照片。

“手机里能装这么多照片呀?”母亲故作惊讶。

“还能装不少呢!以后我要经常给您拍照……”

“现在的手机真了不得……”

“妈妈,我教您玩游戏吧!”

母亲望着女儿会心地笑了。

……

我猜想,一定是女儿带着母亲到北京来游玩的。

母女俩聊得很开心,看得出来,两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此时,母女俩头顶上的视频还在播放那则令人心酸的公益广告。我定睛看了看,那位白发苍苍的母亲和这位车厢里的母亲确有七、八分的相似——莫非她从荧屏上走了下来?

作为乘客,我无意去打扰这对沉浸在幸福中的母女,我觉得应该站的稍微远一点儿,以便于更好地去欣赏这一幅美图。

于是我撤到了她们的对面,在下车之前、列车即将停稳的时候,悄悄地按下了手机的快门……


    关注 艺游微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