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店,我知道的不多  悦读时光

 

于我而言,喜欢一个地方与否,在于那里的书店。...

福建养正中学(摄影:肖小俊)


于我而言,喜欢一个地方与否,在于那里的书店。

这要从我的中学时代说起了。

学校名为养正中学,坐落于福建文化名镇安海。对我而言这是一段快乐和痛苦并存的时期,其中最为痛苦的可能是我想成为一名制度下的优秀适应者,而我没能够。迄今为止,高中同学仍是我认识的同龄人中最优秀的一批,他们在学习上的天赋和勤奋让我被迫发现了自己成为一名“学渣”的巨大潜能。如今想想,高中时代最深刻的画面该是夏日里闷热的夜晚,我在一群埋头写作业的同学中埋头看“闲书”。



那时候看的书,几乎全来自日月书屋。

出了校门过一条马路再上一个斜坡就能看见日月书屋,小篆字体的牌匾,木门木窗,门口常立着一个小黑板,写着近期的推荐。书店面积不大,但四壁皆书。店主是个温柔的女生,在选择书目上有自己的品位和坚守。我很多喜欢的作者,比如木心,杜拉斯,三岛第一次接触都是在这家书店。如果是今天再走进日月,我最大的感受大概会是感动,感动于它的诚恳和情怀。可当我第一次走进这家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惊喜,这个惊喜的瞬间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发现了未知的自我。

日月当然不是我走进的第一家书店,但她是我的启蒙书店,在许多百无聊赖的中午和晚自习开始前的下午,都是她收留了我。

在泉州的读书的时候,离得最近的是大洋旁边的润恒书店,楼上楼下两层,除了书本也卖CD和饮料。那是一家与情怀无关的书店了,成功学、期刊和教辅占了大部分。但是只要买一杯十五块的果汁就可以从清晨坐到日暮。

后来上大学经常有机会去不一样的城市,每次都会尽可能地当地的书店看看。北京的三联,杭州的晓风,南京的先锋,苏州的诚品,上海的钟书阁。我总觉得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的地标。

前些日子是世界读书日,看到了一篇关于独立书店将向何处发展,品位和利润如何兼得的文章。我记得核心的观点是书店应当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独立书店要做的不是书商,而是要营建甚至是创造文化。

可在如今新的阅读方式的下,电商折扣的冲击下,实体书店即便是做到像季风这样著名也偶有入不敷出的情况,人们对书店却依旧严苛。

德州书店官博发了一篇文,名为《德州书店一年销售40万册 纸质书籍 魅力不减》,即有网友留言说:其中35万册是教辅吧?

钟书阁在杭州试营业的消息一出,就吸引了大量骂声,说书店该有书店的样子,“不去!”很义愤填膺的样子。

“为什么书店要有咖啡馆和创意馆呢?我对你们很失望!”可就像钱老板说的,卖掉一杯咖啡就可以多进一本存在与时间,卖掉十张明信片就可以多进一本尤利西斯呀。

一家民营实体书店在今天能够活下来,仅仅靠卖书可能真的只是奢望,需要的是更多种的方式。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书店的形式或许并不重要,也不在乎大小,只要是书店,提供阅读和购买方为不忘初心了,只有先活下去了,才能言其他。

我的大学老师邵杨说:阅读是一生的旅行,书籍是唯一的行李。那书店,就是我们这场旅行里歇脚的客栈了。
阿嬷的厝
书店的另一种可能


    关注 阿嬷的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