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 苹果产品 成功的原因吗?

 

一直以来,说到苹果公司的成功,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极致美观的设计和创新的交互”。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否如此?...

    编者按    
本公众号将定期发布 互联网产品 相关文章,和大家一起探讨产品成功的本质,欢迎关注

近些年,苹果公司的成功,使很多人把 乔布斯 奉为帮主。在种种文章的推波助澜下,乔布斯 的很多理论在业界广泛传播,诸如:用户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做到极致,即使是他们不会打开的机箱 等等等等

以至于每每有人做产品,都会把 “做到极致” 作为第一准则。问题是,需要 “做到极致” 到底是什么? 是 设计?是细节?还是性能?

下面,我们就通过深度挖掘苹果核心系列产品的发展史,给大家还原出一个 “不一样”的更为真实的 苹果。

希望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对这个问题能有更公允的答案。

一切要从1976年说起……
- Apple I(1976):极客范儿的电脑 -
"有没有搞错?我们极客才不用苹果机,我们都自己组装!"

Apple I 
1976年,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研发的电脑兴冲冲地推开了加州山景城的 Byte Shop零售店的大门。。。

严格来说,Apple I 是一款 DIY 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组装机”(没错,被大量粉丝顶礼膜拜的苹果电脑,是从 DIY 机开始的)。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那个年代的个人电脑,都是这德行? 不是,看这里:
 Altair 8800 (1975年)(是不是很高大上?)


最上面图中的那个 Apple I ,其实已经是被 Byte Shop 老板包上了一个“精致”的木壳,原始造型更为夸张:
Apple I (注意,显示器是要自配)


但是,就是这么一款很 “极客”范儿 的产品,使得苹果顺利赚的第一桶金(售价666.66美元)。为苹果成长为世界顶级公司,打下了基础。
- Apple II (1977):一代经典 -
尝到了卖电脑的甜头后,Steve们再接再厉,在 1977 年推出了第二款电脑产品 Apple II ,并一举成为个人电脑史上的经典。

它采用了 1MHz的 CPU、4kB的内存,彩显,价格是1298美元

在 1978 年的版本中,加上了 Disk II 软驱(因为 Disk II 设计巧妙,只使用了少量的芯片,所以它成了 第一种人们买得起的 软驱 )

它是很多人见过的第一款个人电脑,价位低廉(没错,不是高端,是价格低廉)。它拥有最早的 VisiCalc 试算表软件。 很多商业用户为了VisiCalc而买 Apple II

根据当年的一些报道文章总结出 Apple II 热卖的原因如下:

1. 价格低廉

2. 使用软驱,软件丰富,可使用VisiCalc软件 (内容生态好)

3. 拥有8个可扩展插槽 (扩展性强,符合极客们的需求)

4. 无可匹敌的游戏能力 (还是内容生态)

可以说,Apple II 几乎涵盖硬件平台产品成功的所有要素。

注意:其中并没有人们通常喜欢提起的 “精美的外观设计” 这一项
- Apple III (1980):遭遇滑铁卢 -


Apple I  和 II 基本上是 史蒂夫 沃兹尼亚克  自己操刀完成,这个宅男极客可以说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

而 Apple III 则是由 史蒂夫 乔布斯 为首的产品委员会指导设计开发。

它于1980年上市,其内置软驱、 内存更多,显示器更好,但是,价格却高达4300美元。

虽然它兼容Apple III,但是真正可用的软件却不多。

另外,乔布斯对 Apple III 的工业设计可以说是要求到了极致:为了电脑能安静运行,所以没有加风扇。为了美观,机箱上没有散热孔,结果导致很容易过热死机。

最终,这款产品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 Lisa (1983):再次遭遇滑铁卢 -


显然,Apple III 的失败,并没有使 乔布斯 抓住硬件产品成功要素。3年后,还是在 乔布斯 的主导设计下,苹果又推出了新的一款 “强大的” 电脑:  Lisa。

Lisa是 第一款量产的图形界面电脑(从施乐公司偷学的)。32位CPU,采用多任务操作系统,并且配有鼠标。

可以说,它是一款在用户交互上有重大突破的产品。

  但是,由于价格过于昂贵(9995美元),同时,缺少软件支持,难获市场认同。人们都纷纷去购买IBM-PC。

1986年,Lisa 退出市场,这款漂亮的电脑也以失败告终。
- Macintosh(1984):横空出世 -


为果粉们津津乐道的 麦金塔(Mac) 电脑 于1984年问世,售价2495美元,比PC低廉很多(你没看错)(同年IBM推出的 PC/AT 和 Portable Computer 价位在4000美元左右)

乔布斯随后在接受《花花公子》的采访时说:

“我们是为自己制作,我们自己决定这个产品到底好不好,不会去做市场调查。” (够不够霸气!)

然而很快,苹果就因为忽视用户调研和市场调查而陷入困境。

最初几个月,麦金塔电脑的诱人外形受到人们追捧,但是后来,因为人们发现它的  性能局限,可用软件也不多,于是销量开始下滑。

最终,这个由无比出名的 “1984广告” 宣传的麦金塔,还是失败了。

  请大家记住:被媒体津津乐道的,乔布斯要求 “用户打不开的机箱的内部也要美观” 的Mac一代电脑,它失败了。

1985年,乔布斯被赶出苹果。

1990 年,苹果推出了 Macintosh 经典版,并且将价格控制在了 1000 美元以下,终于再次受到市场欢迎(同年,IBM PS/1 低配版本也要 1699 美元
- NeXT(1988):重蹈覆辙 -


没错,就是乔布斯花了10万美金请大师设计 Logo的 NeXT 电脑,虽然性能高,但是价格极其昂贵(9999美元),只卖了2000台,后来公司方向改为操作系统开发,97年被苹果收购。

当然,因为NeXT定位是给科研机构用的商用电脑,定价策略跟个人电脑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一笔带过。

因为 NeXT 的操作系统质量上乘,被苹果收购,乔布斯得以重回苹果。
- iMac(1998):凤凰涅槃 -
乔布斯离开苹果的那几年,苹果的产品线已经扩展的无比巨大,所以,乔布斯回归后第一件事就是砍掉无价值的产品线。并设计推出了 iMac G3电脑。

大家看一下一篇对G3的报道文章,感受一下:

在1998年下半年,电脑界出现了一台具有震撼效果的电脑,这就是苹果公司的iMac电脑,一面世就以它流线型和宝石蓝机身风靡了全世界。价仅为1299美元 的iMac在上市的头6周就售出27.8万台



是的,媒体用了“仅为1299美元”这种说法。

其实只要细查一下当年的资料便知:

iMac G3 的定位是 Low-end consumer market (什么?这么高大上的电脑,竟然不是给高端人群的?

IBM 同期产品PC-300GL,只有 低配版本 才接近这个价格。

又漂亮有便宜又好用的电脑,谁不喜欢?

大卖无疑
- iPod (2001):再造经典 -


iMac G3 之后 ,乔布斯终于慢慢找到了做硬件产品的感觉,从 iPod 开始,苹果也真正走上了 高端 道路(399美元)。但是,它的 高价 也是有底气的:

# iPod 一代 于 2001 年上市,容量 5GB (5GB 什么概念? 音乐大咖 Sony,2004年推出的 Hi-MD 随身听,容量才 1GB)

# 同时,iPod还自带 每首歌曲 0.99美元的 iTunes 大杀器(内容生态做的好)

# 当然,还有媒体们最津津乐道的 转轮 交互设计

容量大、内容全、设计好  三者的加持下,iPod一举成名。(有人可能会问:音质呢? 额,iPod音质当年是被 Walkman 秒杀的。好在大部分用户其实对音质没那么敏感)
- iPhone (2007) -


iPhone 的成功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简单列举一下亮点:

  1. 标新立异的触屏设计
  2. 强大的App生态(诺基亚落后的没影,安卓追了好多年才勉强追上)
  3. 一流的性能(安卓的卡顿是一大痛点)
  有以上三点的保驾护航,iPhone得以在高价位市场受到欢迎,并且维持了很高的利润率。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作为一款手机,其实iPhone并没有比安卓贵出很多,以米国平均工资水平为基准,它只比安卓手机贵出 几天 的工资而已。所以,iPhone最终也是一款 性价比很高的硬件产品。

—————————————————————————

重新梳理了苹果产品的成败后,相信大家已经能看出一款硬件产品成功的几大要素(重要度由高到低):

1. 内容生态

2. 性能

3. 价格

4. 设计

# 内容生态做不好,基本上是必败无疑。卖电脑/手机  要看软件多不多,卖电视/机顶盒/投影仪 要看视频多不多

# 性能不够? 那你得用价格来弥补

# 有标新立异的工业设计?那我劝你还是保持和友商的价格一致,或许能多卖点

# 想做看起来高大上的产品?  请确保 内容 和 性能 不会因为设计上的高大上而被限制。

# 想做高价高利润的? 内容、性能、设计 缺一不可

拿锤子T1手机为例,它在 工业设计、UI设计、交互设计 方面都可以说是上乘,然后,其 内容生态(都是安卓) 和 性能(屏幕也不大,内存也不大,跑分也不高……) 与 友商比并没有很大提升,想到单纯通过 设计品位 (实体键,对称设计,精致的UI,精美的包装)来提高品牌溢价,自然很难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

当然,说到底,乔布斯还是很强的,但是,不是强在有品位,而是在于,他能把看起来有品位的东西,最终落实成  高性能、强生态 的产品。

看完这篇文章,以后再说起 苹果产品 的成功,你还只会去谈 “极致的设计” 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需交流,可直接在公众号内回复


逐鹿

寻找产品成功的本质

逐鹿,原意为群雄逐鹿中原,寻求霸权。而在这里,逐鹿则是在追寻那个飘忽不定、若隐若现的产品成功的本质。它就如同一只鹿一般,躲藏在庞大的森林中,其若隐若现的身影,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欢迎关注公众号:



长按此二维码,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逐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