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发展——敢想敢拼,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是公认的“幸福感”颇高的专业,除了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有个性化培养的机会,下面我们就看看竺可桢学...



旅游管理是公认的“幸福感”颇高的专业,除了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有个性化培养的机会,下面我们就看看竺可桢学院陈骢颖在旅游管理的“想”和“拼”!

浙大旅游管理招生简章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理解中国情境与所学专业领域,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或研究性实务岗位。

本专业采用“3+1”(即3年课堂学习+1年个性化培养)的特色教学模式,拟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创新意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在政府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类旅游企业、旅游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管理、科研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个人名片:陈骢颖



毕业高中:余姚中学
2009-2013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获优秀毕业生

2010-2013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设计创新班荣誉学位

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交换生

2012年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上海办事处境外销售部实习

2013年喜达屋酒店集团大中华区收益管理培训生

2014年南京威斯汀大酒店收益管理经理

2015年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硕士导师评语我在陈骢颖整个大学成长过程中,只向她父母讲了一句“骢颖适合学旅游管理”。我觉得旅游管理是一个非常适合女生,幸福指数很高的专业。但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伺候人的专业。好不容易考上浙大去伺候人?要让父母支持是很难的。虽然我也讲,“大学教授的地位很高,我最主要工作就是将你的小孩伺候好”。我也鼓励过很多竺院女生学这个专业,但没有一个劝说成功的,要去的都是自愿的,唯一希望院长做的就是向其父母通个电话:“我已经和你的小孩聊过了,她很适合旅游管理的”。

我的大学




大学四年如白驹过隙,2009年带着无限憧憬和向往,我踏进了浙大的校园,2014年初回首看自己走过的这近5年的路,有坎坷,有坦途,有辛苦,也有幸福。不可否认,大学的确是树立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结交一辈子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不二之地。特别感谢浙大这个综合专业的大平台给了我在牛人辈出的社团历练成长综合素质的机会,去非洲致敬别样生命的机会,在香港学习前沿知识的机会,在实习工作中体现综合专业的优势,更赋予了我们浙大学子更包容的心态,更变通的思维,以及更平波的精神。

现在坐在酒店办公室,回想自己一路成长的历程,有一句话能很好地进行写照: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大一刚进校园的时候,由于刚过了高考的埋头读书阶段,没有任何面试经验,口头表达能力欠缺。作为学社会科学大类的学生,与工科大类、理科大类不同,更加需要良好的仪态和优异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出国交流面试,实习招聘的选拔中,良好的仪态和表达时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于是,新学期开始我决定参加能够参加的大部分社团纳新面试,最多的一天有7场社团面试。我不期望能通过所有面试,而期望能通过两周高强度的面试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看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不足,自己真正喜爱和擅长的方向是什么。起初的第一周我在频繁面试大战中也屡屡失败,但是到了第二周,我逐渐有了自信和技巧,知道怎样应对问题,怎样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最后被学校很好的几个社团录取,在社团活动中结识了许许多多良师益友。

知我所长,学我所爱在大二上半年,选专业开始了,综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加上唐老师的关键性的建议,我最终选择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并且以绩点和面试综合排名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比较偏文科,需要记住大量的管理理论、实践技巧,分类标准等。作为一个整个高中都在经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类竞赛的理科生来说,在大多数同学是文科生的班级中,我对偏文科的学习内容很不适应,很少逻辑前因后果,大多是散点般的记忆条目。发现这方面的缺陷后,我花大量时间来弥补。效果是显著的,文科类课程我对绩点的影响降到了尽量低。但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是否要改变发展方向,寻找我最适合的成长道路,而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旅游业一线对客服务方向,或者单纯市场营销方向等。

大二下半年,我在苦苦寻找自己适合的专业发展方向时,就在这时我报名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半年交换项目,这个交换项目不单单影响了我对整个旅游行业的认识,对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还让我交到了一群优秀的业界同学、朋友和恩师。在香港学习的时候接触到了收益管理这个旅游业的新兴方向,收益管理涉及到历史数据统计,未来行情分析预测,市场竞争分析,价格结构的制定,比较适合我的理科思维。于是我决定扬长避短,在旅游管理的大方向中,走收益管理的细分方向。之后的一切也证明我的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思考主修专业的同时,我也因为兴趣爱好,加入了竺可桢学院设计创新辅修班,认识了来自不同专业对设计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在辅修班的三年学习很好的补充了我在主修班中练习不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在参加IF和Red Hot设计比赛时,开拓了国际视野,见识到了优化生活的优秀设计产生的过程,虽然目前我还没能将辅修专业技能和主修专业及事业发展联系起来。但是在长远的未来,相信我肯定会从这份宝贵辅修的经历中受益匪浅。

理大交换,开拓视野




大三第一学期我参加学校的交流项目,开始了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业及酒店管理学院一学期的交换生活,作为亚洲排名第一的酒店管理学院,用世界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学术知识来培养学生,使我受益匪浅。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成立于1979年,被评级为全球四大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之一,毕业人数已逾一万人,不少投身香港和海外的旅游业,并取得卓越成绩。学院四十多位来自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职人员,致力提供优质教学,并不断在授课技巧和学习模式等方面开创先河。学院凭着创新而进取的教学理念和旅游业界的支持,加上研究项目和顾问工作的配合,制定一系列应用与专业并重,能满足酒店、餐饮及旅游等各方面需要的课程,培训管理和行政人才。学院有着自己的教学酒店——维港荟(Hotel ICON),为师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实践场所。学生们可在酒店的地下教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感受酒店管理层教授的业界经验,还能在课余在酒店里体验各种酒店实习岗位。把理论和实践邮寄统一,并且给学生们各种机会接触酒店高层管理者和最一线的业界经验。

理大的课程一般分为讲座(Lecture)和助教课(Tutorial)结合的形式。Lecture 一般由任课教师担任,Tutorial 一般由助教担任。Lecture上课的人数为100‐200人(为所有选这位老师的这门课的学生的人数),而tutorial的课堂人数为20人左右。

在上课内容方面,Lecture讲授的是课程的主体内容,多以老师讲授为主。而Tutorial会根据Lecture的内容展开一些教学活动:1) 复习本周Lecture的内容,提出更深入得思考问题供大家讨论、发言;2) 小组讨论与Lecture 相关的文献材料;3) 做一些与Lecture内容相关的游戏;4) 展示小组作业。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感觉既能Lecture上高效率吸收知识,又能在Tutorial上复习巩固知识,一个星期一次吸收一次巩固,两次的重复学习,让人印象深刻。

在课程进行到中间时,有些课程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Field Trip), 来让同学们学到知识的过程更立体生动,感受更真切。关于规划的课程会带学生去游乐园或者景区,关于酒店的课程,会带学生去酒店参观。我上的《饭店运营介绍》课(Introduction of Hotel Operation),由理大教学酒店——维港荟酒店Hotel ICON的总经理Mr. Richard Hatter担任老师。这门课几乎每个两星期会带我们参观HotelICON酒店一个部门的日常运作(Front Desk, F&B Outlets,Reservation Office等),如果有酒店重大活动也会邀请感兴趣的同学参观(在不影响宾客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机会参观内部运作过程)。

在一门面向大二学生的课——《服务管理》课中,我们有数篇文献要精读,读完之后写Critical Review。这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精读文献,怎样把文献的要旨提炼出来,这是我之前没有遇到过的,让我受益匪浅。也觉得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一些理论,并给写review给自己和老师一个反馈,同时提高文献的阅读能力。

在理大我遇到了一部分4 年毕业的香港学生和5 年毕业的大陆生。正常的话,香港学生是3 年毕业,大陆学生是4 年毕业。部分大陆生在理大读了3年以后,外出实习 1 年,积累经验以后,再回来修完最后的1 年课程。在这最后一年课程学习中,他们会运用到自己的一年实习经历,对知识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效果也很好,而且毕业以后因为有一年的实习经验,无论是深造还是工作都大有裨益。 这也是在教育模式中的很好得一种尝试,能让真正想扎扎实实学一些知识技巧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

在香港理工的半年学习生涯,我认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体验了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学院的学习方式。也让自己更自信,对从事酒店相关行业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敢想敢做,非洲之旅




大一下学期,我从大一的兴奋和憧憬中冷静下来,从对社交技能的需求转而对视野广度的需求。一次机缘巧合,一位学长推荐说去非洲做志愿者吧,这样青春胆大的日子没有第二次。错过了,有些风景这辈子都体会不到。于是,带着这股冲劲,我在大一暑假去了乌干达和肯尼亚做了一个半月的志愿者,为当地残障儿童做饭喂饭,在当地学校支教。

生活环境相当艰苦,厨房手指长的小强,厕所满地的蛆虫,以及馊掉的牛肉的午餐,我曾经一度想早早回国。但是当看到当地人民天生的乐天精神,虽然生活条件及其艰苦,甚至有一位大妈在我们去教堂参观的路上请我们帮忙,帮她祈祷她能活到45岁看到孙女出生。但是,只要有音乐当地人们都能随时起舞,见了面都是如兄弟般情切称呼。我们在学校里因为一些机会的失去,或者竞赛的失败,就懊恼、失望、自我否。但在那边的日子,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也被随时保持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这对我后续的大学生涯影响很大,虽然学习工作一天比一天辛苦,责任一天比一天重大,但是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随时保持清晰的思路,不被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打败。

非洲之行,不仅仅锻炼了我的胆量,更加让我对人生的理解到了新的层次,视野更加远大,心胸更加开阔;面对困境越挫越勇,面对顺境居安思危。这也极大得帮助和促进了我在之后的成长道路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地前进。

下一期将继续推出:陈同学的《高端大气,酒店管理》



导师问问

百名导师为你答疑解惑

导师和学生、家长无缝对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导师小秘书为好友

表明身份邀请进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导师问问

↓↓↓


    关注 导师问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