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忘不了的中央商场(上)

 


上海记忆:忘不了的中央商场(上)
几代上海人都知道:要修东西,去中央商场;淘便宜货,去中央商场;逛小吃街,去中央商场。


时下上海的中央商场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发生在中央商场的许多故事仍令人难忘。特别是在那个没有票证就寸步难行的年代里,中央商场就像如今的大超市,各种价廉物美的紧俏商品应有尽有。除了购物,中央商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修修补补,几乎没有中央商场的老师傅们不能修的东西。


说起上海中央商场的来历,这个位于四川路、江西路、南京路、九江路之间的地块,早年其中有一条中央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小商小贩聚集在这条弄堂里摆摊设点,起初不过三五个货郎,七八张地摊,而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突然火爆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海解放这段时间里,黄浦江上停了很多美国的兵舰。这些兵舰上有大量的生活用品,二战后,一些美国大兵就拿了些多余的生活用品,到岸上来,要么换钱,要么换东西。当时有很多小商小贩看中了这个机会,跟美国大兵做生意,就来到了这里。


这里离黄浦江外滩最近,沿南京路只有半条马路,逛南京路的人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淘淘,美国大兵从黄浦江船上过来,也很方便找到这个市场。




这里不仅有玻璃器皿、指甲钳、眼镜、打火机、手表等舶来品,而且还有奶粉、罐头、可乐等进口食品,可以说应有尽有。



1949年前夕,有人以高价引入了沙市二路16号底层大楼,开设“新康联合商场”,内设90多个柜台,再加上外面中央弄、沙市一路、沙市二路的马路摊贩,这一带成了倾销美军剩余物资的地方,统称为中央商场。



当时这里每只柜台的租金要五两黄金。


解放后,中央商场开始公私合营,陆续成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货、小商品、自行车、电讯、修配等7个部门,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淘宝场和修配地。




大多数上海老百姓对中央商场最难忘的记忆,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票证年代,生活物资供应紧张,很多生活必需品还要凭票限量供应。于是,中央商场就成为解决上海市民生活需要的宝库了。

当时,由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不合格产品的比例较高,上海人把它们称为处理品或等外品。中央商场就把这些等外品采购过来,在中央商场就可以用很实惠的价格买到。所以在中央商场常常会出现排队抢购的情景。


中央商场前身的闹猛景象







中央商场旁边的德大西菜社(红圈处),你应该还记得吧!

下篇待续 .....


    关注 唐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