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 蝉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


(唐)虞世南 [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性高洁,知了觉悟。“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蝉性借喻屈原,在禅家看来,表明古人天性中自具禅意,以蝉说禅,当属高论。

蝉和禅,书写时有偏旁部首之别,一为虫部,一为礻部,读音完全一样。不知造字苍颉先造蝉还是先造禅,蝉与禅同音,倒是精妙至极。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因其造型和寓意,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吉祥佩饰。古有说法,生以为佩,死以为含。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蝉还有一个名字:知了。知是智慧;了是觉悟。或者说,知是真如实相,了是无我和放下。

回归本真,参透人生,这是修禅的目的,思惟修,觉悟,正是心灵进入“知”的境界的过程,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

修禅者主张放弃已有的知识和逻辑,不是不要“知”,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知”,那是无上智慧,天下一切事理都可以用无上智慧来印证和解释。

获得了大智慧,才能证得大自在成就,才能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



《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在修禅的过程中获得了大智慧因而进入到了五蕴皆空的无我境界,这不正是由“知”到“了”的过程么?

知了,是谁给蝉儿取了个这么美妙的名字?

最喜欢这个“了”字。一走了之,一笑了之,一目了然,了如指掌,了无惧色,无论何事,有了这个“了”字就不是事,通通地“一了百了”,有了这个“了”字,万一有了不能一了百了的解决不了的事,那就来它一个“不了了之”。

“小时了了,大未必奇,”《后汉书》里说孔融时的“了了”二字,那可是嫉妒者对少年才俊由衷的赞美,就象人们夸赞某人的武功或才华时会说,他呀,好生“了”得!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后主的这个“了”字中,长长的惆怅和哀伤,就如他自己说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浮游尘埃,隐身止语

出世发声,一鸣惊人

恰如君子,震耳发聩

清人纳兰性德《琵琶仙》中写道:收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这个“了”字不知道用得有多巧,读着读着,竟想着将这个“了”字捧在手心,亲切地把玩一会儿。

汉阳归元寺有这样一联: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以不了了之。

心灵变得博大,便空灵无物,看破了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中所包含的贪、瞋、痴,由“知”走向“了”,功名利禄红尘俗性统统地放下,这样的“了”,和蝉脱去了一层层外壳一样,是生命的再生,也是灵魂的涅槃。



文| 终南山房,作品已获作者授权,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联系后台。

美物推荐
六十年老糖匠申遗产品
一块可以呵护女生的真红糖
长按二维码 立即购买 
或点击阅读原文,云南巧家红糖


    关注 小镇的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