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0【美观】林少雄: 坚硬的柔软:埃菲尔铁塔近观

 

埃菲尔铁塔由法国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在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设计。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先生塑像...

埃菲尔铁塔由法国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在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设计。
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先生塑像


铁塔是厚重的,作为钢架铆接结构,全塔共用18038个金属部件,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使用钢铁7300余吨,加上塔基混凝土在内,总重量超过了1万吨;它又是轻盈的,据说设计师模仿人体骨骼组织,采用镂空结构建构,整座塔对地面的平均压强只相当于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大小。正因为如此,所以浪漫的巴黎人又将其昵称为“云中牧女”,牧人的朴素与纯真,少女的天真烂漫,尽在其中。

每一个人去任何一个目的地之前,一般都会有对这一目的地的想象与愿景。在去巴黎之前,也许会对其更有着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去巴黎之前,对巴黎的印象是古典与现代并存的城市。

现在想来,第一次对巴黎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基本上都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先是在语文课上,有一篇《欧也妮·葛朗台》的课文,以至于此后几十年,眼前会不时浮现出欧也妮那忧郁的眼神与被悲惨命运所折磨的孤独身影,至今还能记得语文老师用他那独特的陕西口音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及特殊韵味:“她虽然生活在尘世,但她从未进入尘世。天生的贤妻良母,在这个世界上她既无丈夫,又无子女,她也没有真正的家”……虽然知道欧也妮的故事发生在外省,但却从此奇怪地记住了巴黎。
(图片采自网络)
后来在大学期间,通过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小说中呈现的情节,对巴黎产生了深深的印象,以至于直到后来在上海读研,脑海中还不时浮现出冉· 阿让逃亡时寄宿的纵横交错、阴暗肮脏的下水通道;或者在高楼林立的一扇扇窗户后面,似乎时时能看见那个外省来的小木匠于连为目标所激动的坚毅不屈但又兴奋湿润的眼神。从那时起,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印象便是截然对立却又和平共处的两极:都市的繁华与民生的萧条、帝王的奢靡与市民的贫困、当地居住者的高傲与外省人的备受歧视,当然觉得这是古典的巴黎……
(图片采自网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看到第一次被引进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万人空巷,其中当时的清纯玉女山口百惠扮演的身患绝症的少女幸子,治病之余在巴黎旅游,当时幸子参观过哪些巴黎的景点,至今已完全没有印象,只是在给她的恋人(三浦友和扮演)信中的两句话,至今仍记忆深刻:“塞纳河,少女的爱,青春的梦”,由此对巴黎作为浪漫之都的印象便逐渐定型,而且认定其为少男少女的浪漫,认为这是现代的巴黎。后来看到了卡拉克斯的《新桥恋人》,又觉得巴黎是邂逅浪漫、创造艳遇的地方。再后来知道了卢浮宫、吉美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于是又觉得巴黎具有了世界艺术之都的浪漫。
《血疑》中八十年代日本的清纯玉女,曾经引来了万人空巷的围观
(图片采自网络)
   作为邂逅浪漫之地的巴黎。《新桥恋人》中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一目失明、离家出走的流浪画家。与苏菲·玛索不同,笔者总觉得比诺什的气质恰好是埃菲尔铁塔的形象阐释
(图片采自网络)
后来电影的不断被引进及电视的不断发展,接触到的巴黎常常被高耸的埃菲尔铁塔所取代,但在去巴黎之前,觉得埃菲尔铁塔这样一个又高又大、黑黝黝、硬邦邦、冷冰冰的钢铁家伙,无论如何与巴黎这样一个浪漫之都无法相吻合与协调,所以第一次去巴黎,觉得它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专门去看,最近距离也是在去新桥和凯旋门时看到,其余时间都是在游走时偶尔抬头一瞥,只是觉得它无所不在。

第二次去巴黎,觉得应该去看看,于是便去了,这一去便有了重要的发现,由此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因为这次去的最直接印象,便是发现埃菲尔铁塔是有生命的,不仅有生命,而且是有性别的,是女性的。忽然想起在某一本书上看到的一个插曲:米开朗琪罗在26岁创作雕塑时,他面对一块纯白的大理石,一动不动,凝视良久,然后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一年之后,这块石头就变成了人类艺术史上的杰作——《大卫像》。埃菲尔铁塔似乎不是用钢铁部件组装的,而是从一块与铁塔等高等厚的钢铁巨体中一锤一凿开凿出来。在工艺上也非浮雕,而是透雕,从中可见出创意的细微与创造的伟大,也可见出其特殊禀赋,既具有鲜活灵动的生命特质,又具有亭亭玉立、柔美妩媚的女性气质,而这种气质,犹如香奈儿、老佛爷、香榭丽舍、塞纳河、朱丽叶·比诺什,本质上又是与巴黎这座城市的女性气质密切吻合与呼应的。
从埃菲尔铁塔下向上仰视
 
首先,在走向该塔的途中,无论远近,在巴黎基本上抬头就能看到塔,而且每一次看到,都会首先看到的是近身的各种树木,无远弗届,塔都被树木缭绕,所以远眺铁塔,任何时候,塔都似乎躲在绿树的帷幕之后,或带着绿叶的面纱,观者犹如雾里看花,意中似乎看到灯下揽镜、顾影自怜的美人,总给人美好的期待、神秘的愿望与丰富的联想。于是有论者谈到,“在巴黎,你必须永无休止地采取预防措施来阻止埃菲尔铁塔出现在你的视线中。穿越迷雾和云层,无论是乌云密布、阳光灿烂还是落雨纷纷,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层层阻隔,屋脊、穹顶、灌木,它始终屹立在那里”,是言甚确。
走近一看,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公园,池水涟涟,草地茵茵,孩童在悠闲玩乐,禽鸟在草间觅食或憩息,特别是池塘旁的芦苇,茂密而浓绿,在微风中点头欢笑。
 


具体再看铁塔,发现设计者极大地消解了钢铁在形式感上直线与块面的特征,将其曲线化与线条化,再加上灯的装饰与分割效果,细部巴洛克式的构图,被整体简洁性的弧线所解构与统摄,使其变得异常柔媚,怪不得有广告制作者将其局部作为女性蕾丝花边内裤的广告,这固然证明了广告创意的丰富联想,但同时更证明了铁塔自身的女性禀赋与气质。
稍微走远点,回头去看,铁塔的外形轮廓设计上,采用了柔软的曲线,极大消解了直线的呆板、僵化与生硬,于是柔软、起伏有致、亭亭玉立、生动活泼……所有这些形容少女的美好名词,大约都可以运用到对该塔的形容上,而这种曲线越向下越弯曲,因之显得充满活力与灵动,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塔基这种大撇弧线造型,让人不禁想起少女的红色喇叭裙,而有时又似乎是娇羞的新娘身着的婚纱。
埃菲尔塔前的“托塔女天王”(图片采自网络)


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塔前拍照,许多女孩子都会试图以女汉子的形象示人,以各种造型努力拗出“托塔天王”的形象,更衬出了铁塔的柔美与轻盈,也不断强化了其女性气质。所以在时装设计中,埃菲尔铁塔首先被用来设计在了女装身上;在数十年来遍布巴黎公交车身的老佛爷的广告上,铁塔直接就飞上了女性的头顶,成为时尚与精致的塔帽。而在老佛爷2009年当季的户外广告中,铁塔的弧线,直接被转移到了模特的裙裾之上;更有甚者,将铁塔的一角处理为蕾丝花边内裤的广告,更是将铁塔的女性气质与禀赋呈现得淋漓尽致。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铁塔“云中牧女”的昵称更加形象、灵动、充满生机。


公交车上的老佛爷广告
老佛爷的广告。埃菲尔铁塔的弧线变为了时尚女性身上的裙裾


蕾丝花边内裤广告,紧紧抓住了埃菲尔铁塔的女性气质


埃菲尔铁塔在不同时光、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一日之中,晴朗的清晨,玫瑰色的朝霞,为四周营造层层梦幻光影,这时“云中牧女”跑步登场,有时甚至风风火火一路疾行,随手扯来几片云彩为披风,映衬得面孔羞赧;有时则以云裳为羽翼,犹如动漫中的美少女战士,美萌而又威风;黄昏,硕大的夕阳犹如洒金皮色的玉盘,在暮霭的衬托下,恋恋不舍、脉脉含情地沿着塔身慢慢滑下;夜幕落下,华灯初上,铁塔犹如身着华丽晚礼服参加盛大派对的贵妇,旖旎登场。
(图片采自网络)
(图片采自网络)
[b](图片采自网络)
[/b]
春季百花盛开,塔身在樱花的映衬下全身粉红、面部绯红,经过漫长一季的蛰伏,少女青春的活力又一次得以尽情释放,仿佛人间满地的春光,被高高掀起,形成粉绯的冲天激浪,为整座城市渲染出无限暖意。

夏季一场暴雨,铁塔又是另一种风韵。人们为躲雨争相进入室内,隔窗望去,或浓云四合,雨水成帘;或东边日出西边雨,云白日丽,风缓雨轻。此时铁塔兀自淡定悠然,尽情嬉戏。最是风过雨霁,天空云白云青,窗上珍珠点点,铁塔仿佛静寂的隐者,只见其形难睹其容。有时甚至就扁笔浓彩,直接涂就成一幅写意油画。

如果是秋雨,那么一场秋雨一场寒,会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如果此时恰逢外地人,顿时会生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居之感。如果恰逢华灯初上,铁塔会在湿地上映出华丽的倒影,为遍地的冷清渲染上浓浓的暖意。

冬季的埃菲尔铁塔,在浓雾中显得十分质朴而老熟,仿佛时光染就的鬓角,有了岁月的沧桑。

如此观看,这才能深深体会到埃菲尔设计作为现代设计创意的奥妙之处,简单的线条与形式感,不断改变作品材质的属性,古典与现代、统一与变化、生硬与柔软、固定与灵动……相互借用、相互涵摄、相互转化、相互融合。

与众多的古典建筑的厚重与下沉相比,塔显得轻盈灵透、神采飞扬;比凯旋门灵动,比塞纳河稳重,比卢浮宫单纯,比蓬皮杜优雅,比老佛爷清纯,比香榭丽舍静谧,

正如罗兰·巴特所言,巴黎与铁塔相互陪伴、相互观察,“巴黎就正在观察着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也是一个在进行观察的物体,它在观察的同时也正被观察着”。埃菲尔铁塔同样也与巴黎市民以及来自全球的游客相守相望,并以亭亭玉立的清纯少女与雍容华贵的腼腆新娘形象,注视着巴黎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被巴黎城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所景仰与崇拜。

埃菲尔铁塔作为工业革命时代审美观念的具象表征,为生硬冰冷的钢铁材质注入了脉脉温情;埃菲尔铁塔作为后现代的天才创举,为一座古老的城市赋予了浪漫时尚的风度气质。唯其如此,铁塔才会天衣无缝地与作为世界浪漫之都、艺术之都的巴黎的城市气质、城市精神更相适配。

关于作者:

林少雄,甘肃陇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视像文化理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中国文化与美学。数十年来以读书、教书、著书为业、为乐。主要著述有《口腹之道》《身体的守护》《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砖画》《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守护生命》《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读解》《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等。主编有“中国彩陶文化读解”、“审美随笔”等丛书及《镜中红颜:华语电影的性别体认》《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等。其中《新编艺术概论》入选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规划,《影视鉴赏》入选中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入杏坛林荫


编辑:李小婷


    关注 杏坛林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