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说鄱阳事》:第十节 鄱阳湖的得名

 

------第十节 鄱阳湖的得名------



鄱阳湖得名于鄱阳,这已是鄱阳人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事。为什么鄱阳湖得名于鄱阳、起于何时,这就有待我们认真探讨。

从典籍记载和现代学者考证,鄱阳湖得名于鄱阳有两说。

一说是水涨到鄱阳山,从此名鄱阳湖。关于这种说法的典籍书,有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他是这样说的:“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明末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鄱阳湖,即彭蠡湖。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鄱阳之称。”还有《大清一统志》,这是官方的历史地理典籍:“鄱阳湖即《禹贡》彭蠡,隋时始曰鄱阳,以接鄱阳山也。”此外,还有清代的《江西通志》:“鄱阳湖)新建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即禹贡彭蠡湖也。隋以接鄱阳山易今名。”

另一说是现代学者的考证。1991年第10期《百科知识》载杨志坚文说:“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湖水曾一度侵入鄱阳县城附近,遂有‘鄱阳湖’的名称。”再是2003年《大百科全书·长江志·水系篇》:“隋朝,彭蠡湖已扩展到鄱阳县城附近,从此,更名鄱阳湖。”《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长江中下游湖沼·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则称:“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有彭蠡泽、彭蠡湖、彭泽彭湖等称谓。在星子附近又有官亭湖之称,有的文献也以它泛称整个彭蠡泽。至于鄱阳湖名称的起始由来,显然是当与彭蠡湖水面侵入鄱阳境内有关。”

上面的引证,足以说明鄱阳湖为什么得名鄱阳。尽管如此,我认为这还只是鄱阳湖得名鄱阳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三条。

第一,鄱阳湖漫浸的广大地区,都曾是古代鄱阳县所辖范围。南朝宋刘裕永初二年废止的鄡阳县,原是西汉从鄱阳划出新置的县域。又如都昌所辖的部分地区,在唐朝初期仍是鄱阳的县域。据《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长江中下游湖沼·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文说:“汉代鄱阳县的西境,无疑已越过康山与今鄱阳县西界相当,大致以矶山——长山一线为界。”“鄡阳县,其辖境恰好为限在今矶山——长山一线以西”。

第二,在鄱阳湖漫浸后,所涉及到的行政地区是鄱阳郡,并且水浸之处,多为鄱阳郡管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鄱阳在鄱阳湖漫浸之前,是江西唯一一个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县域符号。既是秦朝江西最早建县的县之一,更是江西自汉至两晋及南朝四代,直至隋都保持县域符号不变的古县。

为什么鄱阳湖之名,在唐代后期才愈叫愈响,并正式取代彭蠡之名呢?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唐代在我国历史上处于高温多雨时期。据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教育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我国气候变得和暖,在长安不但梅树生长良好,而且柑桔还能结果实。这两种树,柑桔只能抵抗-8C的最低温度,梅树只能抵抗-14C的最低温度,而长安即西安年绝对最低温暖都低于上述温度,可见隋至北宋是我国的一个高间温时期。那时,长江干支流的迳流量相应增大,江水由湖口倒灌入湖,以及赣江来水的顶托,造成彭蠡泽的扩展,从唐末、五代以至北宋时期,鄡阳平原已完全沦为湖区,不仅原鄡阳县所在地的四望山,为湖水所包围,并浸入鄱阳县境。湖区的东界,已达莲荷山,今莲湖与鄱阳县城之间;南界达康郎山之南的邬子寨;西界则濒临松门山与矶山一线;湖的南端并有族亭湖及日月湖两个汊湖。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所以,《鄱阳志》说:“古之彭蠡,在城西四十里。水涨之时,近不十里。湖跨南昌、饶州、南康三郡之界。属饶州者东一隅尔。所潴之水,合饶、信、徽、吉、赣、建昌、临江、南安、袁筠、南昌、南康诸州之流。春夏秋汛滥渺茫,至冬水归港道。今湖口入江处。西北则江汉之浊流,南则鄱阳湖之清涨,合流于大江,入于海。”这也就有了后来《饶州府志》的记载:“鄱阳湖乃彭蠡泽之东南隅,延袤数百里。隋以鄱阳山所接,故名”。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我认为还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鄱阳域名的历史地位。了解江西历史的人都知道,南昌不但是近现代江西的行政中心,也是古代,自公元78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设立江南西道以来的,江南重要政治中心之一。然后,南昌的得名,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立吴芮为长沙王,以豫章之地为其管辖,包括南康、庐陵、宜春、鄱阳、临川、浔阳、豫章这些地方,这时才设南昌县。隋平陈后,南昌县改为豫章县。到唐以后又多次更名。其他如庐陵——今吉安、南野——今南康,浔阳——今九江,都在鄱阳湖形成前更改过县名。庐陵县在东吴时改为高昌县,梁朝改为石阳县;南野为汉时县名,三国分南野立南安县,晋武帝改为南康;浔阳,也是汉时的地名,隋初改为彭蠡县,大业二年改为湓城县不用多说,江西大多数的县域符号,在历朝历代中,都有过多次更改。独独鄱阳,除王莽时一度叫过短暂的乡亭之外,再就是1957年改为波阳。

为什么鄱阳的县域符号如此经久不衰呢?除去三国孙吴确定鄱阳为郡,并为后来的州、府辖制打下基础之外,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鄱阳自古以来的经济实力——农业的地位。

今天,对于“鱼米之乡”的概念,在很多人脑海里都不以为然。因为今天衡量经济实力主要看GDP的人均占有量,并因此而衍生的,以工商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两千多年以前却不是这样,饭稻羹鱼,农本商末,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汉以前“江南卑湿”,非常落后,可是自东晋以后,我们的农业生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良田沃野非常肥沃,“亩产在20斛”,一斛是什么概念,十斗为一斛,一斗为十升,一升约1.5市斤,也就是说亩产约300市斤。不但产量多,米谷的质量也高,“稻米之精者如玉”。那时的鄱阳,不少地方是“田畴膏腴,厥稻馨香,饭若凝脂”的所在。又正因为这样,酿酒业也很发达。我还是这样认为,别小看了左思在《吴都赋》中给鄱阳定的八个字:“鄱阳暴谑,中酒而作”,今人听起来有点不顺耳,如果没有鄱阳的经济地位,恐怕也这八个字也出现不了。首先,酿酒要粮食。粮食不足,何以酿酒。其次,你去看看《吴都赋》,除鄱阳在文中出现之外,江西当时还有什么地方在赋中出现过。因此可以断言,鄱阳湖之以鄱阳得名,除了所谓的偶然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鄱阳,在古代的经济文化地位所带来的必然性。由此可见,经济实力的高低,不但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一个民族的存亡,也同样决定了一个县域符号的更改与否。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4039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老陈说鄱阳事》

作者:董耕耘,王益华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老陈说鄱阳事”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4039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