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惊寒」说说我用过的相机镜头们(尼康、索尼篇)

 

书接上回:也来说说我用过的那些相机和镜头们(宾得、佳能篇)三、尼康篇前面宾得篇提到过,我买单反的动力就是借D...



佳能篇补遗:

EOS-M 15-45:小巧便携,画质过得去,有防抖。
EOS-M 22 F2:佳能微单系统最值得推荐的镜头,色彩浓郁,近摄能力强,锐度佳,焦外也不错,畸变控制非常好。
腾龙17-50 2.8vc:发色很腾龙,做工很一般,锐度还不错。
腾龙35 1.8vc:锐度不错,饱和度高但是发色略干,微距段的AF超级慢,建议MF。防抖效率一般。

书接上回:也来说说我用过的那些相机和镜头们(宾得、佳能篇)

狭隘的门户之见,鸡虫之争,早就是过眼云烟。在狭隘的尼康用户眼里,我是佳能的五毛。在狭隘的佳能用户眼里,我是大法的五毛。在狭隘的大法用户眼里,我是徕卡的五毛。

反正六大品牌人人给了我五毛,一共三块,让我在这里作死码字。不胜荣幸!

——燕惊寒



三、尼康篇

前面宾得篇提到过,我买单反的动力就是借D3100未遂,所以一开始就注定和尼康解不开的缘分,即使是孽缘。
第一次从入门的宾得升级全幅,最先考虑的也是D600,参数各方面吊打6D,而且机身操控逻辑和宾得更接近,原本应该是升级的第一选择。可是各种考虑选了6D。不过谁又知道D600后来的命运呢?
话说尼康虽然一直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相机品牌,但一路陪伴,好感也是不少。就事论事,尼康也有很多优秀的产品。然而我接触尼康的几年,恰恰是尼康乱象丛生的几年,到如今颇有些不振的局面,也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
两年前我曾经戏言,说尼康万一完蛋,必不是死于佳能之手,肯定是死在大法手上。可谁又愿意尼康这么倒下?也纷纷有人说大法可以取代尼康,而我认为,这样说不但为时尚早,而且大法本身也并无法真正取代尼康,虽然尼康的命门目前被捏在大法手中。
在我心中,佳能几乎是个完美的相机系统,但是由于厂家的老大思维和挤牙膏精神,我也会每每对机器的画质性能有所不满,每当这种不满积蓄到一定程度,就是出佳为尼,比方说前面佳能篇提到过,5D3两次被扫地出门都换成了D810。然而出佳为尼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吗?也不然,只不过是把不满的情绪转向了别的方面,又会生出新的不满。永不满足的精神,才是折腾党的原动力。说到这里只想说,都是JS!一直怀疑是各种错位竞争和故意的不完美,让我们消费者好源源不断为所谓新改进买单。
好吧,下面说说我和尼康的缘分。

1、D600

关注D600,是我在用宾得的时候,被升级全幅的极左思维所引导,最先关注的产品。到最终灭门宾得上全幅的时候,参数优胜的D600,价格已经从略高于6D变得更便宜了几百,而且掉渣的传闻已经开始能听到。所以我真的没有选择D600。
接下来就是2014年的315,各种负面消息铺天盖地,D600的价格降到了历史最低,二手市场上一片抛售。紧接着,国行D600可以免费更换一台D610的消息出来了,二手D600的价格居然逆势而上,一跃达到了当时之前新机的价格。然而还是有人买,因为这个价格比全新D610还是便宜一千左右。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收了第一台尼康,收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换一台新的D610。
原本说好等对方换好机再交易的,最后没忍住,就先把D600拿回来了,自己玩了十天左右,就接到尼康售后的电话,说可以换机了。于是第一时间就去换了,生怕以后尼康赖账。其实,有很多人是一直拖着,把D600用个半残才去换的,真的是赚到了。

亮点:画质不俗,甚至可能比D610只好不差,体型轻便。把全幅单反的门槛拉倒最低的一款产品。
槽点:全世界都知道。掉渣属于油性物质,通过常规手段无法清除。

关于图片:机器在手上的时间不长,只搭配50 1.8G用过。这是动植物园的鸽子,画质还是非常干净的。



2、D610

2014年5月,用D600去售后换了一套全新的D610。D600原来的包装、电池附件都留下可以继续用。话说这包装盒现在还在家里。
D610这机器画质方面并无什么明显不同,细节上有细微改变,从那时候一直活到现在,是廉价全幅单反的首选,二手价格维持在5K+档,真心是良心价格。
不过尼康关于色彩的理解,一直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包括我。当时我用的是厂家的NX2软件,拍娃出来的酱油肤色让我后期极其头疼,最后在用了一个多月后就无法忍受,愤然出掉,“一步到位”换成了5D3和爱死小白兔,一浇心中块垒。
第二次入D610,是在安安静静用了将近一年佳能系统后,2015年3月静极思动,出掉了当时的长焦副机70D,入了D610和1424,弥补佳能系统风光拍摄上的不足。从此,双修这扇门开启,折腾之路越走越远。不过这台机器也只将将用了一个月,当时因为领略了尼康的好,主机已经从5D3换成了D810,觉得D610有点鸡肋,就干脆出掉了。

亮点:轻便,便宜,画质不俗,风光摄影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槽点:39点对焦系统只有中心9个十字,-1EV弱光下焦能力不足。机器做工一般,新机用了一个月,按键的字就开始脱落。也有掉渣,1000+快门的时候就出现了,只不过和D600那种无法清除的东西并不一样,售后终生免费清洗。

关于图片:当时第一台D610刚入手,搭配腾龙A005在家里阳台上把玩,恰逢暴雨发大水,就在阳台上拍下了这张。发表到蜂鸟人文纪实版块,居然破天荒第一次被送上蜂鸟首页。从此开启了十几次的首页之旅。这张图当时由于相机试玩,机身参数设置错误,只保留下来最小尺寸低画质格式的jpg,用光影魔术手简单处理就出了图。然而照片被认可,说明内容相比画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当时就有前辈告诉我,如果我能下楼去水里面拍,片子会更震撼。



2014年6月,想尽办法让媳妇也对摄影感上兴趣,为了一人一台相机,于是入了第二台机器,就是D7100,从此开始玩双机之旅。
不过作为副机,在一个月后主机D610被扫地出门的情况下,也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主机已经换成了5D3,副机的地位很快就被6D所取代了。
再见还是会再见,疯狂的2015年10月,又入手过一次D7100,只不过三天就出掉了,仅仅搭配适马156拍过两张直升飞机。
顺口说说那个月的疯狂之举:一个月之内,入过D4s,D810,D750,D7100,出过5D3、RX1R,以及D4s、D750、D7100。

亮点:价格实惠,对焦追焦能力强,画质不错;
槽点:高感很一般。

关于图片:D7100搭配腾龙A005,画质出色,性价比爆棚。拍点昆虫花鸟什么的非常好用。



4、D5500

2015年3月底四月初,承蒙墨竹版主看得起,D5500上市之后并不很久,尼康委托蜂鸟给我寄了一台来测评试用。事后也是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拿了一点劳务。文章虽花,但并无太多夸大。D5500物有所值,入门和家用还是比较推荐的。

亮点:非常小巧,翻转触摸屏很好用,基本所有功能都能触摸实现。39点对焦足够这个级别用,3D追焦表现不俗。画质宽容度在准入门级别机身里面位居前列。
槽点:机身做工弱了点,太小所以持握操控手感差了点,另外,尼康的原因,LV对焦比较弱,有点浪费这块翻转屏。

关于图片:这张图片是用D5500+18140套头在试用期间拍的,片子前期底子不错,有后期调色。



5、D810

终于说到它了。我一直认为,尼康这命途多舛的几年里面,如果不是D810这款中流砥柱在苦苦支撑的的话,今日之局面将会难看许多。想必大法也曾深深后悔把这块3600w像素的底卖给了尼康,让尼康出了这么一台经典的机器,以至于今年发话,不再对外出售旗舰款cmos。天知道A7R2那块cmos如果卖给尼康或宾得,会不会被玩出新奇迹来。
D810,尼康几年来的最诚意之作,直到今时今日,135相机低感画质之王的王座仍未旁落。不要和我提莫名其妙的DXO排名,即使强如A7R2,在低感方面仍然不是D810的对手,谁用谁知道。
话说我两次佳能灭门都换成了D810,换句话说,D810最大的优点,就是5D3最大的缺点,这两部机器虽然特色迥异,却是被相提并论次数最多的机器,因为它们可能各自代表了CN两家的相机理念,一个要做最均衡全面的机器,一个要做最好的画质。
话说第一次入D810,买的是全新行货,那时候D810刚上市不久,我佳能系统静极思动,副机换成D610后起了连锁反应,竟然把主机5D3也给换掉了,买了D810。那段时间天气也是真的不错,拍了不少漂亮的照片,后期强拉宽容度的快感是以前从来都没有的。
不过三个月后,5D3之外的另一名宿敌出现了,就是来势汹汹的A7R2,在等待A7R2上市的日子里,出掉了第一台D810。
三个多月后,就是疯狂的十月,再次入手D810,一个半月后的十二月,再次出掉换成佳能1DX。
2016年3月,三进宫,一个月后为了迎接信仰中的K1,提前出掉了D810。
2016年9月,四度入手,搭配1DX,然而马上就迎来了时隔一年的第二个疯狂十月。
在16年10月这个疯狂的月份里,入过徕卡Q、5D4、1DX2、EOS M10,出过D810、1DX、5D4、GR。

亮点:原生ISO64,极强的动态范围,强大的暗部和高光找回细节的能力,低感画质干净细腻,细节表现良好,对焦追焦能力也不错;
槽点:高感一般,色彩比上一代有进步但还是不够满意,自动白平衡有时候会飘忽。

关于图片:1424是D810的绝配,大光比风光更是D810的强项。这张逆光的观音像,背后和天空亮处的细节,几乎全部靠后期强行拉回。



6、D750

这台机器我认为就是应对D610的不足而来的。D610的面世是被动的,仓促的,所以在D610上市后不到一年,就又推出了D750。然而谁知道D750又是另一款小问题不断的机器,搞得尼康很是狼狈。
当然,这些和我无关,在我短暂的两次使用中,并没遇到过任何“门”。
2015年5月,主机已经换成了D810,副机的D610觉得有点鸡肋所以出了。接下来的使用中,觉得D810拍娃晚上对焦有点慢,高感画质也一般,听说新出的D750是-3EV对焦,高感逆天,所以就下手买了一台。不过实际使用发现,D750的-3ev并不比D810在晚上对焦能好多少,或者说几乎察觉不到分别,而且对焦点覆盖区域还缩小了。高感参数上好不少,实际出片也并没比D810强多少。其它方面由于定位的差距,比D810还弱一些。本意是买来和D810互补的,谁想还不如D810,所以短暂用了一个月就出掉了。
再次入手就是在疯狂的十月,三天就出掉了,以至于我现在都记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而入,为什么而出。

亮点:机身很轻,尼康全幅首次加入翻转屏,性能比较均衡;
槽点:对焦点覆盖区域小,方向键盘太小了,比D7100还小,大拇指操控手感极差,"i"菜单改成滚动式很不直观。

关于图片:搭配腾龙150-600vc,走过动植物园的兔子笼后面,远远注意到一只大老鼠偷偷跑出来,听说“鼠目寸光”,于是我悄悄转到600端拍下了它亮晶晶的眼睛和探索的姿势,想必它并没有发现我。



7、D4s

尼康这几年最良心的机器,除了D810,就是D4s了。各方面素质非常均衡,并没有明显的短板,除了1600万像素略低。但是新的奥运年,不更新是不可能的,所以产生了D5。然而D5虽然升级了像素、色彩算法和对焦系统,但是尼康一直引以为傲的动态范围却出现了大幅倒退,尤其在是对手1DX2的动态范围大幅进步的前提下,D5这种左脚向前右脚向后的表现,恐怕会扯到蛋。
2015疯狂的十月,原本索尼+佳能的搭配,出掉了佳能之后,入手了这个传说中的机器。各方面觉得挺均衡的,但不知道是不是1DX先入为主的原因,总觉得D4s某些细节比较别扭,而且动态范围觉得也一般,所以用了十天就出掉了。话说这尼康旗舰出起来就没1DX好出,煞是费了一番功夫,险些被JS狠狠摆一道。

亮点:重量比1DX轻,发色浓郁厚重,远胜用过的其它尼康机器色彩。对焦和高感都不俗。续航极其强悍。
槽点:像素偏低,动态范围比其它尼康机器来说只能算一般。ISO按键放在背面下方很反人类,虽然录像按钮可以自定义为ISO,但那又何必。D5将ISO移到快门按钮附近是绝对正确的。竖拍的时候,多方向键盘离大拇指太远了,况且它本来也实在是偏小了一点。

关于图片:搭配适马150-600c所拍,清晨的高尔夫球场毗邻一片湖泊,日出之后升起朝雾,在阳光下梦幻迷离。



8、DF

这台机器尤其是银色版,颜值很高。我每次路过相机店都想过去看看,但是第一次摸过之后,发现我的眼睛和我的手产生了判断误差。看起来很复古很金属感的一台机器,摸起来却满满的塑料味。所以便因此暌违多年。直到2017年3月,一边玩着徕卡M-P,一边想另外弄台好玩的机器,正好有朋友在出,就入了这台黑色的DF。玩了一个星期后出掉,总体上还算满意,但不是我长期的菜。

亮点:发色和D4s很接近,画质比较干净,自动白平衡很准,高感优秀。
槽点:操控见仁见智,反正我不是很喜欢。出片反差还是大了些,尤其是在和徕卡同时持有的时候,对比尤其明显。

关于图片:搭配康泰时D25 2.8mmj拍摄,很好地体现了DF纯净的画质和舒服的色彩。



下面说说用过的尼康系统镜头:

1、原厂镜头
50 1.8G:普通版和银圈版都用过,一样,对焦略慢,焦外一般,全开锐度还不错,发色清淡。
50 1.8D:人精,发色比G版浓,分辨率稍弱一点。
85 1.4G:各家85 1.4/1.2最小巧轻便者,最近对焦距离比85L近10cm,对焦速度也快很多,锐度焦外都算不错,红绿色散后期很难完美消除。
300 F4 PF VR:价格不低,体积小巧。锐度还可以,焦外一般。最奇怪就是搭配D810,在1/125s-1/160s左右会无故虚影,更低快门或更高则不会。

16-35 f4VR:防抖给力,中心锐度可以,边缘锐度不行,畸变比较大,造型有点丑,略笨重。

14-24 2.8G:尼康最值得购买的镜头,没有之一,色彩浓郁,分辨率高,畸变控制良好。不足之处有两点:呼吸效应,彩虹眩光。
70-200 2.8G VR2:大竹炮各方面尚算不错,但最近对焦距离偏远,近摄时视野过大,等同焦段缩水。综合来说不及佳能小白兔,全新基本等价的情况下,二手一直比佳能便宜至少一千。比腾龙A009也无明显优势。
200 F2 VR2:全开锐,焦外柔和,色彩和氛围都不错。体积非常巨大,比佳能220L重大概一斤,脚架环不但短小而且位置靠前,方向还是反向的,不是很舒服。
24-120 F4 VR:曾经七八千,后来价格腰斩之后,成为尼康最具性价比镜头之一。各方面素质比较均衡,虽都不算出彩,但也无明显弱项。焦段也是非常实用。
24-85G VR:光圈非恒定,无金圈加持,无纳米镀膜。其余方面,并不逊色于24120。全焦段锐度都不错,而且非常轻便,关键是价格非常便宜。
18-105G VR:APSC曾经的标变,焦段实用,画质对得起身价。美中不足是塑料屁股。
18-140G VR:焦段更长,卡口改成金属。各方面素质比18105都有稳步提升。
80-400G VR:虽然光圈小,但是对焦快,锐度高,非常好用。容易进灰是通病。

2、副厂、转接/改口镜头
适马35 1.4art:具体情况佳能版说过了,尼康版我也进出了很多次,在D810上比较能全力发挥。
适马50 1.4art:同上。
适马150 2.8 os Marco:也许我用的那只有问题,防抖组件动静过于巨大。唯一一只用过的尼康微距头,尼康口微距随着对焦距离缩近,光圈值不断变小这件事还是在这支头上见识的,一开始还以为出了故障。
适马17-50 2.8os:同款在宾得用过,尼康上面用也挺不错,可惜用的时间不长。搭配D7100还算和谐。
适马150-600c:参考佳能篇评价。结合D810的高像素和丰富细节,后期裁剪极其给力。配合3D追焦,追踪动体也很迅速。
腾龙150-600vc:我买的那只尼康口,长焦端和广角端不同程度跑焦,调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极其蛋疼。
腾龙70-300vc:万金油镜头,在D810上面表现优异,远超自己的身价。话说这个是尼康730VR的孪生兄弟,光学结构基本一样。
腾龙70-200 2.8vc:A009锐度焦外都不逊于大竹炮,不足之处是反差过大,发色略干。
腾龙24-70 2.8vc:买过两只,24端不错,70端都肉得没法用,要缩到F8才堪用。变焦环非常紧,做工一般。
腾龙15-30 2.8vc:解析力没的说,比大灯泡只强不弱。但是畸变要更大,弱光下色彩不错,强光下色彩过渡很平,发干,不及1424。VC防抖效果一般,实际最多1-2级防抖效用。
蔡司21 2.8zf.2:比佳能口镜身细很多,在D810上表现非常优异,没什么槽点。
蔡司135 f2zf.2 APO:非常出色,全开锐度比220还要犀利一点,比佳能135L更强不少,色彩过渡好,焦外优秀,顺光逆光通吃,基本各场景没发现过色散,APO不是白给的。极力推荐。
康泰时D25 2.8mmj:原本的Y/C口改口成nik口,搭配DF用,发色正,而且非常浓郁,像要滴出油来。在尼康上反差略大,后期要处理一下。mmj版本有螺丝的才能无损改尼康口,AEG或其它没螺丝的版本,不能无损改。改尼康口好处多,除了尼康自己用,还可以转接给佳能EOS、徕卡M、徕卡SL、索尼FE卡口用。

四、索尼篇

索尼大法好什么的口号咱们不喊,那是无聊之举。不得不说,索尼这几年确实勇猛精进,比起鞋厂的老态龙钟,真心是让人觉得后生可畏,也是真正让牙膏厂产生了危机感的对手,能够在挤牙膏的节奏上加快脚步。
索尼的感光元件占据了相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让更多的厂家依赖度越来越高,布局方面非常有优势。这两年的宣传,尤其是在咱们国家,那也是铺天盖地,大有一种改朝换代一统天下的气势。然而,狂热过后冷静来看,还是有几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
首先,据说在岛国国内,无反相机销量仍然是奥巴第一,并不是我们看上去无敌的大法。
其次,“微单”这个译名,一方面有日系无反最初的初心在里面,4/3系统一直在坚持这条道路,而另一方面也是有国内宣传剑走偏锋偷换概念之嫌。
Mirrorless Camera,是没有反光板的相机,并不是“更小的单反相机”。无反最大的变革,是取消了反光板五棱镜这种当初为胶片而生的系统,从科技进步上讲,我个人认为是数码影像应该有的发展方向。
如果继续坚持“微、小”的概念,那么无反相机如今越来越大的cmos,越来越大的机身体积和越来越笨重的镜头,已经让不少人质疑微单的叫法了。但如果摒弃以上的误解和偏见,忘记“微单”这个词,仅仅把它们当做另一种不需要反光系统的相机来看,似乎心态会平和许多。
虽然是代表更先进的生产力,但是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无反相机先天的缺陷,比如cmos内置测光对焦系统带来的画质损失,小体积带来的散热弊端,短法兰距大入射角导致的边缘成像问题,光学进步赶不上电子进步导致镜头机身体积失衡问题,专业领域缺乏高速响应的机身和恶劣环境能高强度使用的机器等等(编者注:写文时,索尼A9尚未发布),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也昭示着无反相机取代单反相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总而言之,松下奥巴开启先河,索尼发扬光大,徕卡、哈苏、富士的强势跟进,让无反相机逐渐打破单反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咱们玩家而言,是大大的好事,没有理由不支持。

上面是我对无反相机的看法,这是索尼篇,还是言归正传。索尼虽然不能等同于无反,但已经是无反相机最有代表性的品牌。下面说说我和索尼的故事。

1、A6000

这是我购买的第一台索尼机器,2015年7月,当时主机是1DX,用来拍娃,听说大法的4D追焦非常强悍,很适合拍娃,又便携,就买了一部。到手之后,果然名不虚传。虽然画质一般,色彩一般,做工一般,操控也一般。但是就这一个亮点,已经是搔到了我的痒处,让我对索尼(无反)整体有了信心,以至于我直接放弃了笨重的单反,把1DX给出掉了,只为迎接无反新王者A7R2的来临。直到一个月后A7R2入手,就出掉了这个过渡产品。
2016年9月和2017年1月分别入过一次A6000,一个用了一周,一个用了两周,都是因为价格不错,收来玩玩就出掉了。

亮点:4D追焦真的很强悍,宽大手柄的持握感在小型无反里面算比较好的,动态范围也不错;
槽点:做工比较普通,操控一般。色彩尤其是拍人不怎么样,显脏,要深度后期。

关于图片:这张是用A6000+套头1650拍的,好天气下,这个组合拍出来的片子还是挺不错的。



2、A7:

这台机器虽然是最早的全幅微单,我却是最后才接触的。2016年7月,因为入了645z+7个镜头,把其它的东西出了个精光,只剩了个R50 2,当然钱也没剩多少,所以就去买了个二手A7套机,一来备着不方便携带645z的时候用,二来可以转接R50 2,不至于闲置。一个月后由于645z全套送走,设备重新搭配,A7也就出掉了。话说还有个原因,是因为短线投资理财啊,你懂的。

亮点:画质真的好,不要说12bit raw,反正我的直观感觉就是比A72画质要好一些。另外就是便宜,二手比D610还便宜千把块。
槽点:第一代A7系列的操控和手感比第二代确实差一些,LED和取景器显示也比较原始,有混合对焦但是比第二代也是原始很多。

关于图片:这张是A7转接R50 2拍摄的,一个扎染用的颜料缸。



3、A72:

2015年7月,主机1DX,副机D810,再加新买的A6000。对索尼好感提升,就等A7R2铺货+价格稳定。所以出掉了D810,然后按捺不住对索尼全幅的期待,打算先买个A72用着,再等A7R2慢慢降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买了一台水货机器。
机器侧面螺丝钉拿回来就有些锈痕。原本想想忍耐着继续用,然而A72上手之后,却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各方面只能说中规中矩,画质也没有太多惊喜,所以在最后关头,使用了终极大招“七天无理由退货”,把机器退掉了,决定一步到位上A7R2。

亮点:机身五轴防抖实打实的,新一代混合对焦比较迅速,AFC+广域对焦追焦不错。
槽点:画质没有太大惊喜,色彩一般。

关于图片:拍的实在不多,A72+55 1.8,晚上十点多在室内拍摄一盏台灯,对着灯泡测光,后面大部分场景都是黑的,然后通过后期拉回来一些细节。



4、A7R2:

这台机器不仅仅是大法家的招牌,也是无反相机界的标杆,放到整个相机史上,也应当是个里程碑式的杰作。我一直认为,无反相机虽然早露峥嵘,然而在A7R2出现之前,还是始终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地位,直到A7R2的出现,无反相机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和单反相机在更多的场合相提并论,进而分庭抗礼。
说A7R2默秒全,那显然是极度狂热分子的夸大之词。最起码,佳能1系和尼康个位数机身这种专业速度全幅机型,除了徕卡SL某些方面稍微接近之外,无反至今尚拿不出可以抗衡的机器。只能说在常用范围,爱好者范围内,无反相机终有一席之地,可以大声说话了。不卑不亢,不黑不吹。
2015年8月,A7R2的价格刚刚第一次调整就没忍住下了手,行货带票,价格不菲,也是够狂热够舍得。入手之后,总体上还是很满意的,在手上一共呆了超过十个月,几乎和第一台5D3一样,排在我所有机器持有时间的前两位。期间变着花样玩,原厂镜头,副厂镜头,转接过福伦达M头,佳能EF头,尼康G头,宾得DA头,徕卡R头,蔡司zf.2头等等,对于折腾爱好者来说,真的是一台很好玩的机器。
后来到第二年,也就是2016年6月,再次中毒645z,心中长草。当时手上是宾得K1系统和索尼A7R2系统,只能出掉其中一套系统才能买得起645z。原本出掉K1系统,留下A7R2系统和645z搭配才更互补,然而一是由于K1系统刚入手才两个月,颇有不舍,二是宾得系统真的没索尼系统好出,再加上索尼逆势涨价,当时二手A7R2的行情比两个月前还涨了差不多一千块,于是还是出掉了索尼的系统。
2017年2月份,出掉了手上大部分机器,打算入富士中画幅,已经预定,却又后悔,放弃了订单。在无机可用的情况下,胡乱折腾,不但入了徕卡M-P,还又弄了一台A7R2。其中一个想法,也是想试试M头在原厂机身和大法上面究竟有何不同,A7R2是否能取代M机。测试的结果表明,M头在M机身的表现要远好过转接A7R2,所以M机身不能动,为了进一步购买第二只M头,那就只能动A7R2了,遂出。

亮点:高像素+去低通带来强悍的解析力,得益于背照式感光元件,低感画质不俗,高感也同样很惊喜。对焦点覆盖广,有诸多适合追焦的功能,尤其是拍娃的时候,单手低机位盲拍的成功概率远胜单反相机。五轴防抖强悍,转接万能插。
槽点:缓存瓶颈是硬伤,开机尤其是每天第一次开机很慢,手动选择对焦点比较繁琐,色彩仍然一般般,广域追焦虽然强悍,但起始对焦点是机器自动判断而不是人为指定的,很可能一开始就咬着衣领或刘海不放,让你无可奈何,因为人脸识别遇到侧面或低头是帮不上忙的。极限大光比宽容度表现还是不及D810的,尤其是高光细节,例如天空层次,更容易断层。

最后附加说明一点:转接,永远是第二选择的玩法,不能作为主力玩法。转接佳能虽然可以自动,但各种转接环用下来,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舒适度始终无法和各自原厂搭配媲美,至于画质和色彩,无论自动手动头,都和原厂搭配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原厂头机身镜头之间毕竟匹配度高,或者有某种算法优化。转接副厂镜头比如蔡司、适马,则没有这种优化的劣势,反而色彩方面没什么损失。转接旁轴镜头,只能说是能用,但效果打折较多。

关于图片:这是A7R2转接蔡司21 2.8 zf.2拍摄,逆光下,较好地展示了A7R2的高画质。当然,网络小图看起来打了折扣。



5、RX1R: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心中最佳的相机组合是:5D3+小白兔负责长焦,D810+1424负责广角,再加个RX1R,堪称完美。然而自始至终也没有完成过这样的搭配,因为一直不太愿意花太贵的价钱买一台不能更换镜头的相机,更何况,不能容忍全系统最大光圈只有F2。所以不断有人给我放全幅黑卡的毒,我也没有为这个冲动买单。
直到后来,这机器的价格比发售之初有了腰斩,有朋友刚好要出一台极品成色的,我就一拍脑袋去收了下来,好歹体验一回。
到手之后发现,真的和黑卡的“卡”字不沾边,体积还是挺巨大的。这个时候手上已经有A7R2+55了,RX1R觉得并不比微单那一套小多少。画质方面,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比A7R2颇有不如,充其量A72水准,至于那颗被渲染过的35 f2镜头,也觉得不过如此,再加上操控的体验比A7R2差很多,对焦还是A7水准,所以在去收机器回家的车上,一边把玩,一边已经决定了它接下来的命运。三天后,打包卖掉。后来更新的RX1R2,采用了A7R2那块底和对焦系统,但我心中已经没有再起一丝波澜,因为它的机身布局设计操控并无变化,镜头也没变,加上高昂的价格,想不出购买的理由。

亮点:机身镜头做工尚算可以,比A7系列好一些,镜头盖尤其扎实。作为全幅DC的开创者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槽点:对焦比较原始,操控很差,按键功能以及自定义方案比较反人类,续航也很弱。

关于图片:收机器回家的公交车上,盲拍了一张坐在对面的人。



下面说说索尼系统用过的镜头:

1、原生卡口镜头:

FE55 1.8:E卡口最值得推荐的镜头,体积、素质、色彩做到了非常好的均衡,焦外算不上很好但挺有特色,是索尼无反镜头第一选择。

FE28 F2:价格便宜,锐度高,色彩平淡,畸变比较大。

FE16-35 F4:广角端素质不错,长焦端弱很多,体积尚可,外变焦略不爽。

FE70-200 F4:色彩表现很舒服,素质上佳,防抖也可以,颜值也不错。最近对焦距离不是固定的,200端比70端远一截,所以70端近摄再拉长焦距会发现经常要后退不然无法对焦。

FE35 1.4:锐度和色彩不错,焦外很舒服,氛围感好,色散略微重一点,体积略大了一些。

FE28-70:套头的锐度不错,镜头用料很塑料很轻,色彩一般。

E16-50:畸变略大,色彩一般,体积控制好,锐度不错,电动变焦比较适合视频,拍照片的话对焦略慢一点,每次开机会默认回到广角端。

蔡司Batis25 f2:色彩浓郁,暖色变现尤其突出,对焦迅速,焦外很好,氛围好,美中不足全开绿色色散略重。

蔡司Batis85 1.8:锐度强悍,对焦比较迅速,色彩不错,美中不足是F1.8,买的人会惦记没贵很多的F1.4。

2、转接别家镜头:

蔡司21 2.8zf.2:转接A7R2之后表现比在D810更优异,解析和色彩都很赞。

蔡司135 F2zf.2 APO:同上,而且有机身防抖后更实用。

福伦达VM12 5.6二代:畸变控制无敌,锐度高,星芒漂亮,小巧便携,超焦距方便,边缘画质下降明显,色彩不够通透。

徕卡R50 2 E55:色彩浓郁,焦内焦外都很棒,过渡舒服,性价比爆棚,最近对焦距离略远,搭配Kipon可调节近摄接环后实用性大大增加,强力推荐。

徕卡R180 3.4APO:七种武器之“长生剑”,色彩厚重,解析力强,50米外才是无穷远,尤其擅长远摄,最近对焦距离2.5米略远,加近摄环后还有1.5米,对焦环位置过于靠后,重心不是很协调。

徕卡M50 1.4A:转接之后比在M机色彩偏青黄,边缘画质下降较多,中心解析和氛围感损失不大。

佳能2470 2.8L二代:转接后色彩画质几乎没损失,为EF头转接大法表现最好者,搭配唯卓二代AF速度不逊于原厂,搭配适马MC-11效果一般。

佳能70200 2.8Lis二代:转接后色彩表现平淡,AF表现打折扣较多,防抖有冲突要关掉,总体而言不推荐转接。

佳能1635 f4Lis:转接表现类似小白兔,AF总会拉伸一下,边缘画质也有一定损失。

佳能85 1.2L二代:用MC-11转接,画质表现良好,色彩平淡,AF速度一般。

佳能50 1.8stm:转接后中规中矩,可用,但转接环厚度都快接近镜头的厚度。

适马35 1.4art佳能口:不同转接环表现差异较大,唯卓二代不识别,天工三代时好时坏,适马MC-11尚可。

适马50 1.4art佳能口:转接环识别度比35要好一点。

适马150-600c佳能口:MC-11转接,AF比较吃力,基本不具备太大实用价值。

适马150-600c尼康口:只能手动对焦,拍过一次月亮,画质锐度没得说。

尼康14-24 2.8G:类似佳能1635的表现,不建议转接。

宾得DA*200 2.8:当时K1还没上市,我用来证明了一下这是一颗地道的全幅头。转接画质表现良好,色彩很惨淡。

宾得DA40 2.8xs:同上,全幅头,全开轻微暗角,表现尚可。

未完待续:富士、理光、徕卡篇


    关注 相机入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