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烹饪精确,中餐无限可能 l 非典型性料理,人生可以这样来过

 

所谓"有正事的日子"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日子,因为我们的"菜谱"很不同。也许起初的我们都想做一道麻辣鸡丝,可最后有的人做了咖喱鸡,有的人做了菠萝鸡,有的人做了两杯加杯豆豉鸡,有的炒鸡不成炖了锅汤,有的不知道自己做的菜是什么名字,可是却不难吃。...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经典台词果然不被时间限制)
很喜欢吃一盒装里面造型各异的那种巧克力,虽然偶尔会吃到不喜欢的酒心巧克力,但还是会期待,因为那每一颗,不同的形状配有不同口味层次的叠加,在每一次入口后都是惊喜。一直没有机会尝试制作手工巧克力,很想自己亲手刻制模具,做成一个不规则海螺状。最里面榛子酱,外一层牛奶巧克力,海螺的两端有黑巧克力包裹,螺纹用白巧克力镶边。也许这样"土豪"的品味和造型没有一颗造型圆滑的黑巧克力那么纯粹,可是如果自己能“创造”并完成一件事,即使它的美感不是"最合理"的,也愿意告诉别人,这是我的作品。



其实不需要等到有机会做手工巧克力的时候才能发挥创造力。在日常的饮食里也可以。

“酱油少许,盐少许,料酒适量......”中餐和西餐不同,在西式餐饮中,各种配料,都以克为单位,精确的写于菜谱上。甚至烹调几分钟,用何样的容器都有规格。这样,即使做饭者是个菜鸟,只要按着菜谱做,做出来的味道也八九不离十。
但是中餐却不同,中餐的菜谱上,经常出现一些让人琢磨不定的词语,比如:少许啊,适量啊......令做饭者迷糊得不亦乐乎。但正是中餐这样给人留有一定余地的菜谱,才使各位大师带着自己的精气神融会贯通地烹制出一道道不可复制的美味佳肴。其实中餐的烹制比西餐更为复杂,如果西餐讲究的是烹饪上的精确,中餐则在这种个人意味的精确上还有一种无可把握的技术,所以任何一个人,即使他拥有了一样爆炒腰花的菜谱,这个人做和那个人做,味道也会千差万别。在中餐中,火侯的讲究,更为考究,一道菜,火候的掌握,决定了这道菜的成败。这也是中餐的魅力所在。
中餐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中餐八大菜系有很多有名有姓的经典菜肴,但除此之外,任意几种食材,也可以搭配出一道不错的菜肴,在外打工或独自在外求学的人深有体会,"弹尽粮绝"的时候,做一道京酱肉丝是不太可能了,但做一碗酱肉丝面还是可以的。

而作为"厨渣"的我们,也许对火候,调料掌握能力有欠,不要气馁,也许做不成某个"硬菜",加点其它调料,其他配菜,制作出一个新菜也说不定。这就是中餐的可塑性。
中餐和西餐相比有一定的制作"风险",但同时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相比也是如此  。前两天看到一条朋友圈儿状态,原文如下: 身在我国,在事业单位谋个职位,尽早娶个别人介绍的媳妇,不顾经济状况生个孩子给老爹老妈养,达成以上三条者,必然获赞“
你家孩子真有正事儿!”,成为关系圈儿中有口皆碑的佼佼者。其他均为“净整些没用的”。这条状态让我笑了好久。
中国与发达国家比,在公共设施,社保等各个方面可能是需要进一步稳固,可不得不承认,社会的机遇是这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这就如同中餐和西餐,披萨左烤右烤还是张饼,三杯鸡少一杯糖,换成豆鼓啥的也许会独创一道菜。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人生只有一种标准的活法,可认识了一千个人才知道,人各有命。也许起初的我们都想做一道麻辣鸡丝,可最后有的人做了咖喱鸡,有的人做了菠萝鸡,有的人做了两杯加杯豆豉鸡,有的炒鸡不成炖了锅汤,有的不知道自己做的菜是什么名字,可是却不难吃。在这个社会,优势在于生活瞬息万变,劣势也在于生活的瞬息万变。在这个社会,不是每个人都是大师,但是每个人家的桌上都有那几道拿手菜不是?所谓"有正事的日子"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日子,因为我们的"菜谱"很不同。
有人改了将名言改为"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了路。"其实不是没了路,你的路一直在那里,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同。

(编辑 Cc )


    关注 食尚亚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