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最恐怖的恐怖片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心理承受能力弱以及未成年人真的谨慎观看。...



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两次,先是被斧子砍,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

——简扎尔斯基

我们看惯了那些描写战争的电影,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运筹帷幄的将军们充斥着大银幕,在此之外,还有一部冷门的二战电影,高分,却一直游离在主流视角之外。

因为这部电影的观看体验十分糟糕,很多看过的人将它奉为最恐怖的恐怖片



电影的名字叫《沃伦》(《Wołyń》)。

豆瓣评分8.3,相较于前段时间,分数有微弱的下降,原因后面会提到。





沃伦是现在位于乌克兰西北部的一个小地方,而历史上,沃伦是个多民族融合居住的地区,这里有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也有俄罗斯人。

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主角是一个波兰女孩索菲亚,电影开始于她姐姐的一场婚礼。



在婚礼上我们能看到沃伦这个地方的生活状态,民族的融合十分明显,索菲亚的姐姐嫁给了一个乌克兰人,而索菲亚自己则和一个乌克兰男孩私定终身,在婚礼上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一起喝酒庆祝。

直到二战的打响,沃伦这个村子开始了它的苦难,而索菲亚见证了这一切。

苏联人来了,他们迫害波兰人。





德国人来了,他们迫害犹太人。



德国人败了,乌克兰人来了,他们凭借着纳粹的势力对这块土地上所有的“非乌克兰人”进行了“清洗”,直白的说,就是屠杀。



惨无人道的屠杀。

电影的高潮从第90分钟开始,那是长达30分钟的屠杀片段。

在这场屠杀中你能看到各种匪夷所思的死亡方式和残忍的虐待手法,剜眼、剥皮、砍头、腰斩……施暴者用斧头砍向地上的婴儿和儿童时和砍一个西瓜没什么区别,把孩子捆进干草堆活活烧死的场面宛如篝火狂欢。







这个段落真的会引起人的不适,因为画面太过真实

而在屠杀的大狂欢过后,凶手们还能聚在一起对昨晚做过的事情津津乐道,这些人前一天还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媒体们在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总爱用上这个词:真实。

事实上,《沃伦》对这场大屠杀的展现只还原了十分之一不到。

在历史上,1941年德军占领了沃伦地区后,乌克兰起义军就协助德军屠杀了15万左右的犹太人,而仅仅在1943到1944年间就有至少10万波兰人被屠杀。

《沃伦》还原的只是凤毛麟角,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了。

电影中的屠杀给观众带来的不适,除了画面真实血腥以外,更多的是把人性的恶赤裸裸摊开了。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描绘沃伦这个地区的日常生活。



虽然偶尔有不和谐,但是人们生活平静,几个不同种族的人们相处和谐,孩子们一同玩耍,不同民族的通婚也是常事。

乌克兰人的母亲可能是个波兰人,一起上课的同桌也许是犹太人,借给波兰人锄头的就是隔壁的乌克兰家庭。

他们有的人曾经参加过索菲亚的姐姐海伦娜的婚礼,当暴行开始的时候,也是他们毫不犹豫的把海伦娜按倒在门槛出砍下她的头颅。



即使家里有嫁过来的波兰人,也要强迫丈夫亲手杀死妻子。



事实上,在这场屠杀中,凡是保护、窝藏了波兰人的乌克兰人,一经发现也会被处死。

这样一场狂欢似的作恶中容不得一星半点的善意。

从昔日的邻居好友甚至亲人到刀口相向的敌人,角色的对调在电影中似乎不需要什么波折,人们在宗教和极端民族主义的鼓动下,瞬间完成了转换,不论大人还是孩子。

前一天还在田野间玩耍的孩子们,第二天再见面就因为种族不同冷漠的拒绝了对方。



提出报复波兰人的乌克兰男子,无视了自己的母亲也是个波兰人的事实,不禁让人细思恐极,也许这场报复会从一位母亲的死亡开始?



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胆寒,电影中的一句话对应这场屠杀正合适:



动物不会折磨人。

《沃伦》这部片子在国内的评分趋向两极化,一部分人认为十分震撼,发人深思。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给出了三星甚至以下的评价,原因不外乎:看不懂、为了血腥而血腥、很乱、铺垫太长等等。

类似的评论很多。
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抱着看娱乐大片的心态,你可以关掉这部电影了

这不是一部可以轻轻松松看完的电影。

一提到战争片,人们就像被大片惯坏了的孩子,总期望着看到刺激的战争场面,当他们打开电影看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的平铺直叙后,自然会失望。

另一方面,关于乌克兰人和波兰人之间的恩怨,在这场屠杀之前已经有了长达数百年的铺垫,而这段历史导演并没有直白的在片头告诉大家。

中国人对于东欧的纷争普遍不怎么关心,这导致电影很容易看的云里雾里。

其实,导演在前面所谓“冗长”的铺垫中给了很多信息。

最初,乌克兰人居住的土地在苏联崛起后被并入了波兰,而波兰贵族的迁入将他们的农奴制度带入了乌克兰,面对大量未开荒的土地,乌克兰人成为了波兰人主要的劳动力。

至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乌克兰人都是作为被压榨的角色存在,在他们的眼中,波兰人压榨他们,还抢占了他们的土地。

这一点,电影开头就体现了。



索菲亚被父母以交易的形式嫁给了一个波兰鳏夫,换来了十一亩地和两头猪、一头牛、一匹马



这个鳏夫就是典型的富农。

对于犹太人波兰人一直是不排斥的,但是在电影中乌克兰人却协助德国人迫害犹太人,甚至在纳粹没来的时候,他们就对犹太人充满了敌意,包括孩子。



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因为波兰人对犹太人的不排斥,很多躲避纳粹的犹太人迁往东欧,他们所扮演的是承租人的身份,代替波兰人监督乌克兰人工作,向他们收取租金,自然乌克兰人对于“帮凶”一样的犹太人不会有好感。

除了历史原因,宗教也是不能避免的一个大问题

在电影中作为细节贯穿了大部分的就是宗教。

前期,乌克兰人不断说出“东正教教堂要被拆掉”“不改信天主教就不能上大学”这种话,都在说明波兰人对于乌克兰人的宗教限制。





波兰人信仰天主教,而乌克兰人信仰东正教,在波兰人统治的情况下,东正教一度被限制,这也是仇恨的种子之一。

而当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他们的犹太教师则选择没收所有人的十字架,并告诉他们,这是迷信。



屠杀的前夕,一场具有煽动性的演讲就发生在教堂,这个画面十分有深意。



当了解到这些背后的故事后,你就会明白电影的前半部分埋了多少有用的细节,也正是这些细节让观众明白,《沃伦》虽然讲的是一场乌克兰人对波兰人的屠杀,但是它的立场是中立的

在这场人性至恶的大屠杀中,《沃伦》只是人们用来管中窥豹的工具,除了惨烈的死亡,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善。

借口回去拿锄头的索菲亚冒着生命危险保下了逃命的犹太人。



屠杀开始时躲在角落被发现的索菲亚,最后还是被那个乌克兰人放过了。



躺在田地里装死后又被救回去的女孩,救她的正是看到她装死的乌克兰人。



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与残忍的屠杀相比,实在是太无力了。

有的人从这部电影看到了反战,有人看到了人性,还有人看到了历史,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大家,只希望没有人是为了猎奇、娱乐的心态来看它。

最后,真心提醒一句,心理承受能力弱以及未成年人真的谨慎观看
——————————————————
关注电影大指南公众号(dianyzn)
后台回复“沃伦”取资源
———————————————————


    关注 电影大指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