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角工艺鉴别

 

清代造办处工艺(虬角)虬角,材质本身并不贵重也不神秘,将海象牙染成翡翠绿颜色,由于海象牙的结构密度的特点,浸...



清代造办处工艺(虬角)虬角,材质本身并不贵重也不神秘,将海象牙染成翡翠绿颜色,由于海象牙的结构密度的特点,浸染时使其断面呈脑状纹路,海象牙的密度比象牙大,触摸手感稍坚密,其质感如翡翠。这种海象牙染成绿色的工艺,当初只有清朝造办处独有工艺,所制产品如烟嘴,勒子,印章,葫芦的小口盖,蒙心,气眼,朝珠,佛珠,十八子,佩等小物件。大清国后,此工艺因当初的工匠解散而流传到民间,但只有少数工匠才掌握这项工艺,而今,这种工艺基本失传了。今天有虬角工艺产品,同样是少数人尝试摸索,所见还是存在着工艺方式及所用材料问题,至少环保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说老工艺失传,确是指原工艺失传,就原染料而言,是矿物或植物,清资料考,如老林野花枝叶,胶漆水蜜,天然矿物经特别加工而成,以泡,搓,滚,晞,煮,干等工序。建国后工艺厂用骨头染制充虬角,颜色浅淡无翡翠之感,现在也有仿制。

虬角即海象牙,古代曾经和象牙一起被用来做工艺品,属于名贵材质。古代有时代替葫芦制匏器。海象牙就是常说的海马牙,海马牙纹理粗糙,质地比象牙和河马牙粗糙,内芯接近普通骨质。波斯人常用于制造剑柄,斯堪的纳维亚人则常用于制造棋子和珠宝盒。海象牙主要来自北冰洋附近的海域。虬角在艺术品市场上就是指海象的牙齿,行内人也有称作秋橛,北京保利的秋拍中,一件清乾隆虬角海上仙山摆件,成交价50.4万元。清代中晚期,犀角来源稀少,常以虬角取代犀角。清代用虬角雕成一些小品器物,作为文案上的陈设清供和把玩。

在清代晚期,还有将海象牙染成翡翠色的工艺,以其制作的器物一般也只供宫内人员或皇亲国戚、朝廷大员享用。如尸虎骨染色,象牙染色,鱼骨染色等,清代以后,此种工艺流入民间,但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据说在民国初期的上海,能够拥有一件虬角制成的烟嘴或印章之类的小器物就能够显示出此人的身份和地位。到民国中期,因为会这种手艺的人相继离世,这种染色工艺也就失传了,到现在依然无人能之。在民间,有虬角普通物件发现,就是珠子及烟嘴,确实也很稀见了。随了工程建设有时能见到各种材质的虬角。








    关注 朱克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虬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