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培养下一代的ChangeMakers 微访谈

 

教育应该是公平、低价、低门槛,且没有边界的。...



// 写在前面 //
第一次见吴霞,是2014年的社会创新周,在+box的摊位前匆匆一瞥,倒是抓到了她眼里扑闪的光亮。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对她的了解都仅限于她在社会创新圈里活跃,做着一个带中学生玩儿社会创新的教育项目。

真正认识大概是一年后了,2015年8月,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掀起一股中外教育差异讨论热,身在教育圈的她大概也看不下去了吧,办了一场放映会兼中英教育差异沙龙,再次见到她时她的女儿吴所谓已经两个月大了。

再后来,我赋闲,得以去蹭“一初教育”的“前门再造”体验课和她们为某国际学校定制的社创项目,对她在做的事也越发地有兴趣。

所以在得知开课的创新教育15*10学习计划要求做两个关于教育创新的访谈时,第一个想到了她,她也爽快应允,于是有了下面这番对话。


吴霞,一初教育联合创始人,一初教育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创新,倡导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并通过系列课程培养具有领袖气质、公民意识、执行能力的青少年,由他们创造更为美好的社会。

访谈时间:4.26

人名简写:G-布龟  W-吴霞

// 培养下一代的ChangeMakers //


G:说到创新教育,立马就想到去年参加一初教育的社会创新体验课,我多多少少也算了解和参与过你们在做的事,但总是说不清,你来做个简单但较完整的介绍呗~

W:说起来也很简单,一初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ChangeMakers,我们对ChangeMaker的定义是:有意愿改变社会中的问题,同时具有推动改变的能力的人。我们看到青少年普遍缺乏且想要培养他们的是公民意识,也就是社会责任感,还有领导力的部分。怎么培养呢,我们的核心是辅导学生自己做社会创新项目,让他们深入挖掘一个社会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的能力。围绕这个核心,我们设计了公民领袖的课程,现在已经在北京的好几所中学开展,作为他们的选修课在上;我们也会针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校做定制化的课程,像去年秋天你参与的SPAS项目就是,给企业的CSR我们也做过。这些是课内的部分,我们还有一些课外项目,比如去年你也参与过的“前门再造”体验课,社会创新主题的冬夏令营,以及一对一的课外活动及过程辅导。

G:业务很多噢,都是面向中学生吗?

W:对,有初中有高中,但每个项目会有人群侧重,从今年开始,我们在不同产品线上的定位会有更清晰的规划,相应的,人群也会更精准。对了,从今年2月开始,我们还在筹划第一届的社会创新大赛。

G:这个很好奇,可以做更多介绍吗?

W:嗯,一初第一次办这个针对高中生的社创大赛,实际上是希望利用竞赛机制,完成一个教学的过程,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社会创新。从5月中到8月底,这是一个持续3个月的社创实践,主题完全开放,参赛者要深入一个社会问题并为之设计解决方案。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会给到一些实践案例和关于自身领导力的学习内容,并配合一些线上的互动;复赛阶段会有专家评委,对项目给予深度点评;进入决赛者则必须做到实施阶段。
△  2016一初教育将办第一届社会创新大赛


G:听起来好有趣,很期待!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大赛呢?

W:一初之前一直面向B端做事,但其实C端比如一些妈妈们对我们的课程很认可,这次大赛可以说是我们在B端和C端之间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连接,它会推动一初的标准化课程入校的进程,也为我们学生的项目提供了展示平台,因为是个全国性的项目,它也会让一初教育的品牌不止局限于北京和口耳相传,有一个全国的曝光,同时我们有配套课程可以带动,希望做成一个教委可以认可,自主招生可以参考的比赛。从机构发展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手段。另外,做比赛的初衷,也是希望用竞赛的机制,带动学生完成社会创新项目的积极性。
// 骨子里就对教育感兴趣 //


G:说到机构发展,我还好奇,你曾自嘲是中国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专业背景是金融,又是留美MBA,在美国做过精算师,是什么驱动你从这样一个背景出来,回国加入一初的创始团队呢?

W:其实读MBA的时候就想做教育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很多早期人生选择,都是因为成绩很好啊(笑~),当年高考分数够上北大金融,我爸是做宏观经济方面,比较了解,觉得很有前景,专业就这么按分数选的,最后也就考上了。但学到一半我又出国了,那时大家都觉得精算是很好的职业,我就在美国学金融和数学,考了精算师,找实习也很顺利。不过做到后面就觉得整天跟数据打交道很无聊,刚好因为签证的问题我就申请回国工作了半年多,相对美国会更有意思一些,因为在中国的业务刚刚起步,需要自己拓展,就同时要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咨询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我发现咨询挺适合我的,但做了几年后能看到头在哪了,开始思考其实咨询行业是个可有可无的行业,它能增加某些价值,但触及不到核心,客户需要你就有用,不需要你就没用,而且常常是纸上谈兵。

我父母都是很谨慎的人,没什么创业精神,等我后期做到经理时,公司让我在中国开创业务线,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创造新的东西,同期又接触了很多创业者,我拿自己和他们对比,觉得自己也没差,这第一次启发了我想创业的念头。然后我就去读MBA,拿到Offer时我想,我不能白白浪费了这两年读书的时间,就想了很多为什么要读书,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到中国其实非常缺乏公民教育和领导力的培养,这个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沟通、处理矛盾,如何更好地合作而不是内耗。我在公司工作时经常参加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公益活动,但我发现身边参与公益的几乎没有,想不通为什么外国人想让中国更好,而身边的人却无动于衷,然后就真的很想做教育的事情,后来接触了社会企业,就决定去西北大学,那里正好有一个社会创业的专业,我就去读了,负责专业的老师很上心,给到我很多鼓励。

后来机缘巧合地认识了竹晞,发现她做的事情跟我想做的很契合,聊过很多次,也一起合作过,知道彼此理念、能力互补,工作风格接近,就决定加入一初教育了。

我在美国闲的时候,经常去中文学校给学生上课,在公司时也喜欢给同事做培训,可能教育是我骨子里就很感兴趣的东西,总是会很自然且不断地去跟它发生连接吧。
// 社会创新从身边做起 //


G:你经常提到公民教育,它也是你们给中学生准备的一堂选修课,这堂课都关注些什么议题呢?为什么要特别给中学生引入公民教育?

W:为什么要做公民教育,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没有公益的文化,国外的社区有很多志愿机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社区服务,中国小孩没有这样的环境,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意识,很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想补充这个,就一定要做教育,从娃娃抓起嘛。为什么是中学生,因为这个年龄已经开始有自主性了,能更深度地思考一些东西,同时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强加我们的价值观,而是启发他们更多角度地去思考和看待身边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们的选修课叫做“公民领袖”,主要针对高中生,会让学生自己选一个关注的问题,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他们往往会选择和自己非常相关的,这也符合我们“从身边做起”的理念。比如有同学因为天天要骑车上下学,发现自行车道被占用的问题严重;坐地铁的又会发现老有人堵着地铁门,他们称之为“门神”;还有同学发现在公共场合基本看不到残疾人,地铁里也没有盲人设施;另一个很受欢迎的议题是同性恋,还有关注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食堂浪费的等等。这些都是他们身边切实相关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去思考和解决这类议题。我又想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曾经有学生做早恋疏导的项目,他们觉得家长和老师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式很野蛮,就设计了一本早恋疏导手册,但在手册前先附了一张情书,你可以想象一下——老师和家长先拿到一封含情脉脉的情书,心砰砰跳地读完,然后发现底下有一本早恋疏导手册——是三个大男生噢,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开启对话。


△  机智的一初学员们
G:哈哈,少年好机智!好羡慕这些孩子,高中时就能有这样的项目可以做,国内的大学都不见得有多少这样的实践。这在国外很常见吗?我记得去年8月BBC那部饱受争议的纪录片出来后你办了一场中英教育差异沙龙,你自己如何看待中外教育的差异?

W:啊,那个纪录片…看得好心塞…这个问题也好大的,嗯…我讲两个小故事来回答吧。

我的小学3-5年级是在美国念的,我是那种什么问题都想回答的学生,第一年刚去的时候英文并不好,到四五年级时上课就特别活跃,是那种非常开朗的小孩,但六年级我回国了,发现课堂上老师问问题,没有人会特别主动地回答,我自己也受这种氛围的影响,这跟国外环境的差异太大了,让我一度很难适应。为什么不愿意回答问题,我想很重要的是老师的唯一答案导向,即便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但说错了很容易被同学和老师嘲笑;国外老师问的很多问题更开放,更多是讨论、思辨的过程。从小学开始就有这么大差异。

另一个故事时间要跳到大学,我在北大时发现身边很多同学学习不外乎两个目的,要么是因为高中的习惯,要获取知识,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要么是关注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很积极地寻找到一个好的实习;这都是外在成就的驱动,更关注获取。但在美国,虽然大家也在乎这些,但根据大家平日交流的话术,能感觉到他们很注重参与一件事情的过程,喜不喜欢,开不开心,很关注Personal,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

我现在做一初,辅导社会创新项目,也深深感觉到中国学生是比较缺乏自我意识的,不了解自己,就很难关注社会,所以我们就往前导,让他们先有一些自我发现,再引到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 教育应该是公平、低门槛且没有边界的 //


G:聊聊吴所谓吧,女儿的出生有没有让你更关注国内的早期教育环境?你希望她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长大?

W:的确,她出生后拓宽了我对整个教育的视野,第一个感觉是,现存的选择都让我不是很满意。比较主流的选择,公立教育,老师的理念没有上去;私立有好的,但又太贵,而且是很固化的一群人,很难跳出自身的圈子去思考问题,阶层感很强,精英化趋势。个人比较偏普适,我觉得教育应该是公平、低价、低门槛的,不需要这么高的成本。我希望她在一个她能探索任何她想探索的环境里长大,没有边界的。

△  吴霞和女儿吴所谓
G:吴所谓现在还小,但很快也要面临就学的选择,关于这点你和沈博伦是怎么考虑的呢?

W:考虑过HomeSchool,但我觉得也不是一个很理想的选择,它的自身局限性很强,吴所谓是非常开朗的小孩,喜欢跟人打交道,她现在才10个月,就很主动地亲近其他人,前阵子因为过于热情差点把一个13个月的小哥哥吓坏了,她见到人就会很开心,HomeSchool可能会让她失去她本来可以获得的快乐。

目前都没有满意的学校,希望她三岁的时候有好的选择出现吧,我自己也很矛盾,一方面不想让她被竞争意识裹挟,一方面又希望她跟不同小孩多去接触。

G:感觉近年来国内的创新教育有蓬勃之势,比如前阵子大热的“一土学校”,三年后的环境兴许就会好些呢,你对一些新冒头的创新教育怎么看,有比较认可和看好的机构或个人么?

W:一土大概15w/年,也不便宜,虽然比大部分私立学校收费低很多。从教学上,我想参与到他们的课程设计,因为我现在也关注低龄教育。一土是实用型团队,想用互联网+的方式弥补一个教育的Gap,团队也很靠谱。我相信他们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学校。教学本身有多少创新性以及对教育行业会产生多大改变,只能拭目以待。

看好北大附,他们在办很多新的学校,倡导“未来学校”的理念,打破传统的中学授课,在体制内做改革,有政府扶持,又是项目制学习的方式。他们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校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地点,学生由兴趣驱动,自由选择资源,进行更多社会化的学习,探索世界。

回复【关键词】可获取延伸阅读:

【未来学校】:只代表体制内1%, [做]一所未来学校

【一土学校】:一诺,你们的学校能开学吗?

【一初教育】:一初教育官网



访谈:布龟

图片:吴霞提供


    关注 与自己和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