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潜艇合同 ——“国家队”赢了

 

4月26日,持续3年、号称“当代军售史最大悬念之一”的澳大利亚常规潜艇合同悬念揭晓:法国DCNS集团赢得总数...



4月26日,持续3年、号称“当代军售史最大悬念之一”的澳大利亚常规潜艇合同悬念揭晓:法国DCNS集团赢得总数12艘、总合同金额500亿澳元的建造合同,这些潜艇为“短鳍梭鱼”级,潜艇最早将在2017年开始建造,合同全部完成可能要到2030年,而包括设计、技术转让、部件生产和售后维护在内的“全合同周期”则更可能长达25年之久,总合同金额可能突破80亿欧元



对于DCNS的胜利,法国总统府办公室特意发表一份声明,称之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武器出口计划”、“法澳两国从此建立起政府与政府间50年之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历史性的项目”,溢美之词、激动之态,一望而知。

法国人的激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尽管按照合同规定,所有12艘潜艇都将在澳大利亚境内建造,但法国也将获得至少4000个就业岗位,超过200家法国分包商将从中获益——这还不包括DCNS的两个大股东,即法国政府和泰利斯公司。一直苦于在经济、就业等领域乏善可陈的奥朗德及其社会党,也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但在许多观察家看来,法国人的胜利多少有些“爆冷门”,澳大利亚政府一度近乎公开表态“我们青睐日本方案”,而日美澳战略三角关系又让日本中标似乎更加顺理成章。或许正因事出意外,悬念揭晓后措手不及的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居然在同日要求澳方“解释”,首相安倍也对此“深表遗憾”。

那么,法国人到底赢在哪里?是一些国内议论者所谓“中国因素”起了作用,还是如日方某些观察家所言,是日本准备不足、优势意识过于浓厚所致?按照法国经济大报《论坛报》等的分析,DCNS的胜利,是“国家队”对“散兵游勇”的胜利。

如前所述,DCNS的最大控股者是法国政府,因此从一开始,法国人就将这项投标下成了“全国一盘棋”。进入招标环节后,法国由政府牵头,协调各方运作。法国人最早看到问题关键是技术转让和在澳大利亚建造上,并率先拿出实际行动,最早专门成立了负责推动项目的澳洲分支,最早宣布“完全开放”技术转让和明确“所有潜艇都在澳大利亚本土建造”的,与之相比,日本的潜艇出口一直是安倍内阁“剃头挑子一头热”,三菱重工直到去年8月才正式宣布参与投标,直到今年初才明确“本土建造”,至于澳洲分支,则更是在4月15日才匆匆成立的(此时距离“落榜”只剩11天),等于授人以柄,甚至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德国人也因“先天不足”落在了后面。



三个竞争者都知道,澳大利亚此次潜艇合同的最大变数是美国,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大相径庭。日方一味依赖日美澳三角关系,认为只要美国“拉偏架”自己稳赢;德国则多少有一些“陪太子读书”的被动感,而法国则认定“正因为美国是关键因素,法国才有机会”——因为美国早已停产和停止发展常规潜艇,因此不会自己动手抢单,只要想办法促使美国在澳大利亚潜艇招标过程中保持中立即可。为此勒德里昂去年7月6日访美时直截了当要求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表明立场,迫使后者通盘考虑后作出“不在三家中选边”的明确表态。随后法国方面与雷神、洛克希德等美国分系统供应商频繁沟通,打消了后者的商业顾虑,最后法国政府果断出手,宣布“重视法澳战略关系”,并表示将把合同金额的一部分用于法国对澳投资。可以说,这些环环相扣的努力,一步步将“短鳍梭鱼”推向澳大利亚港口,而其中任何一环都离不开“国家队”发力。

自始至终法国人都是在“国家对国家”、“企业对企业”、“地方对地方”地打“对手牌”,并不因澳大利亚政局变化、政党和总理轮替而自乱阵脚。相反,日本方面过于依赖美国“背书”和前总理艾伯特的好感,在独自领先的大好形势下忘乎所以,导致澳大利亚工会、地方政府和选民及许多政治家对之反感,发现出现竞争者后又自乱方寸,不是设法改善公关,弥补短板,拿出更有吸引力的方案,而是一味打“美国牌”、“感情牌”和“中国牌”,结果或于事无补,或适得其反,中谷元在投标失败后要澳大利亚人“解释”,其实他更该问自己才对。


    关注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