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远方丨深思方能远观

 

这些属于现代公司的未来之思,是我们投向远方地平线的一缕眺望。...





《基业长青》背后的思考

文/贾淳
题记:真正基业长青的企业,往往是对企业本质始终如一的演绎。


“1999年年底,李彦宏和徐勇在中关村创建了网络公司,名为‘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马云家,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共18个人围着马云,只见马云猛一挥手,大声说道,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1999年3月,阿里巴巴网站在杭州正式推出。”

“1999年,深圳润迅的年轻工程师马化腾把大学同学张志东叫到一家咖啡馆,急切地说,我们一起办一家公司吧。他们又招揽了另外两位同学和一位懂销售的朋友,凑齐五十万元,创办了腾讯。”

十多年后,三位年轻人各自创办的企业,成为“互联网+”时代里叱咤风云的三剑客——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时人名之曰:BAT。

然而,当人们把这三家目前中国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大佬与另一张名单对比时,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IBM公司(始创于1911年)、迪斯尼公司(始创于1926年)、惠普公司(始创于1939年)、沃尔玛公司(始创于1962年)……不免心生感慨:相比这些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BAT的历史似乎还很年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用来描绘风云变幻的商界,再恰当不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当然也有超越时间、经久不衰的常青树。

把目光投向商界的常青树,一探企业持续发展的奥秘,内心也许有太多问题等待解答。柯林斯的《基业长青》正是打开这些迷思的钥匙。这也是我阅读本书最初动机之一。

基业长青

企业常青的奥秘。

一、关于企业案例的实证研究
有天,同学问我《基业长青》到底讲了什么,我想了想,说,就是一部关于美国高瞻远瞩企业案例的研究报告。

在这本研究报告中,柯林斯通过对18家高瞻远瞩公司和对照公司的研究,系统表述了高瞻远瞩公司的特征。

在我看来,实证研究的思维方法是做学术的学者应具备的基本功。具体怎么做呢?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路径。

第一,确定研究对象。这就有点像管理学决策过程中的确定目标,对于你所要研究的对象,你必须很清楚,我要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哪里可以找到所需案例去支撑我的研究?这都是研究前要了然于心的。

第二,使用对照组,确立标准。为了研究是什么使高瞻远瞩的公司有别于他者,作者精心选择了对照公司。通过对比,检验假设。用书中的话来说,你怎么知道这种发现确实是使成功公司和其他公司有区别的东西?你不知道,也不会知道——除非你有一个对照组,有一群对照公司。

第三,历史与演进。根据长时期的梳理,避免局限一点的偏离。从起步、演进、转型,在每一个变化时期的表现后,隐藏着根本的原因。追本溯源,结论才有说服力。

第四,寻找真理。再次对目标重申。

第五,分析。这是由多到少的建构过程,从纷繁复杂的方案比较中,提炼出基于研究目标的经验总结。

第六,实战演练。这是将研究成果进行检验的步骤,好比决策过程中的评估效果。

其实,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本质上也是基于这样的实证研究成果。
二、有所变,有所不变的公司哲学


曾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在《缔造百年老店的完全手册——读柯林斯的基业长青》中说,《基业长青》并不复杂,全书的核心理念可以表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做造钟师,也就是做建筑师,不做报时人。

2、拥护兼容并蓄的融合法。

3、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4、追求持续一贯的协调一致。

“保存核心,刺激进步”使我想起了导言中的一幅画。
恪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这是企业的永远不变,安身立命的稳定性;文化和运营方式,具体目标和策略的改变,这是企业的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灵活性。

太极之道,阴阳结合,动静相生,是一山一水,也是有所变,有所不变的公司哲学。

一方面,高瞻远瞩的企业建立在坚实的核心理念之上,稳重如泰山。正如第三章《利润之上的追求》中写到的:

想象我们全都突然间被送到了2091年,由于无法预测的发展,(我们的策略和方法)大部分都改变了,但是不管我们公司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一件最要紧的事情……就是默克人的精神依然如故。一个世纪之后,我相信我们仍然会感觉到同样的团队精神……我最相信这一点,因为默克公司献身于对抗疾病、解除痛苦和协助大家,这是一种正义的事业——一种可以激励大家憧憬、从事的伟大事业。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事业,会领导默克人在未来一百年里,创造更大的成就。

在高瞻远瞩公司里,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理性或外界的肯定,也不会随着当时的趋势和流行摇摆,甚至不会跟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这种不受时间限制,世世代代始终追求的事业感,便是一个组织永恒不变的使命感。

高瞻远瞩公司之所以基业长青,就在于他们持续不断地追求其使命,就像追逐地平线或指引方向的星星一样。迪斯尼可以不断演变,从廉价的卡通变成整部动画电影,到米老鼠俱乐部、大热门电影,再到风靡全球的主题公园,未来还可能发展出谁也不知道的事业,却永远不可能超出“带给千百万人”的核心使命。

另一方面,高瞻远瞩的企业永远不回避挫折和转型,在非核心部分上日新月异,灵动如活水。他们像冒险家,多方尝试,通过一系列有形、具体、特定、是在的内部机制,不断地调整和进步。

就像惠普不只是谈论惠普风范,也制定宗教般的内部晋升政策,并把公司哲学转化成许多方面的措施,用来评估和提升员工,使得任何行为模式不密切契合惠普风范的员工,不可能成为高级经理人。就像强生尝试许多新事物,保留有效的部分,迅速放弃无效的东西。强生培养一种高度分权式的环境,鼓励个人首创性,允许员工试验新构想,以刺激变化。

永远不变和应时而变,前者是大树的根基,是公司的根本,这决定了公司存在的意义;后者是大树的枝叶,是公司的调整探索,随时可以抽枝剪枝,这决定了公司能否避免僵化。就像沃尔顿所说:“你不能只是继续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因为你四周的每样事情都在变化。要想成功,你必须站在变化前面。”
亦如上表所示,虽然没有管理企业的经历,但当CEO和个人的自我管理,其中道理也是相通的。核心理念,就个人层面,是一贯以之的为人之道,内心的价值观,也是明确的发展愿景。刺激进步,就个人层面,是具体、灵活的发展策略,也是取舍的不断决策。拿学习这事儿来说吧,核心理念是对学习的战略性思考,是为何而学,是个人的学习风格。刺激进步,是针对不同学科的灵活策略,不断变化的学习节奏。而连接两者的,则是持续不断的调整与反思。

有所变,树立胆大包天的目标,培养永远不够好的上进心,明确择强汰弱的进化意识;有所不变,利润之上的终极追求,教派般的企业文化,自家成长的经理人。这是高瞻远瞩公司的成功哲学,又何尝不是兼容并济的人生智慧呢?
三、现代公司的未来之思


在我看来,《基业常青》实际上是对“公司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所尝试做出的终极回答。

无独有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也曾说,为“我们的公司是什么?”这一问题提供答案,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责任。

一个公司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企业的管理者对公司本质思考的深度、广度有关。

在《基业常青》里,柯林斯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高瞻远瞩公司的本质:植根于一套永恒的核心价值观,为利益之外的追求而生存,并能以内生的力量不断地自我更新。根本之处,乃是崇高的使命。

也许公司的本质远不止这个层次。什么是公司的根本?员工、顾客、还是管理机制?

在我看来,公司是基于相同理想信念的共同体,它能够通过组织设计降低交易成本,提出以产品或服务为形式的问题解决方案,而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基于全人类视野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时代的痛点,是人性的需要。比如强生的核心理念: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减轻病痛”,比如万豪的核心理念是:友善的服务与绝高的价值(顾客是贵客),“让离家在外的人觉得置身朋友当中,而且真正受人欢迎”,比如沃尔玛的核心理念是:“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用比较低的价格和比较多的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我想,公司的本质,在于从公司使命出发,去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去思考公司的内部与外部关系。雇员、管理者、顾客,服务、激励、价值,经济效益、社会责任……

互联网时代,新业态、新蓝海,好一个日新月异。每个行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颠覆与再构的故事。产品的迭代,有时候甚至与公司兴衰的生命周期一样迅猛。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平均寿命仅7——8年。由此看来,昨天风云一时的公司,大多俱往矣,死在了明天的今天。

面向未来,我们要像那些基业常青的公司创建者一样,试图回答某些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司?公司会不会走向消亡,被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所取代,比如社群?这些属于现代公司的未来之思,是我们投向远方地平线的一缕眺望。

1602年,波涛汹涌的大航海时代,世界上第一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创立。当时的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的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内涵远比现在公司的要多。而此时,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席卷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前夜。

就像《黑客帝国》里先知所说的,凡事只要有开始,就有结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未来某种经济形态下,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不复存在?

编辑排版:魏楠

图片来源:贾淳、网络


全民阅读 书香旅院


    关注 凤旅四海龙游九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