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故事|联海广播

 

点击以上“联海文化”关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小故事大智慧,听海光老师讲《论语》故事。↓↓↓原文子曰:“士志于...

点击
以上“联海文化”关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小故事大智慧,听海光老师讲《论语》故事。

↓↓↓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人如果立志于追求大道真理,却又把吃粗糙的食物、穿破旧的衣服当作是耻辱,那就用不着和他谈论什么大道了。”
阅读
曹雪芹约生于1715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从小生长于南京。十三岁之前的曹雪芹是一个贵族公子,在江宁织造府过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奢靡生活 。1728年,即雍正六年,由于受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因亏空获罪,家产被抄没,曹雪芹随家人迁居北京老宅。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清贫澹泊的艰苦生活。175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曹雪芹举家迁到北京西郊香山,选择一个远离尘嚣的偏僻之地安身立命。这个时候,曹雪芹已经开始着手构思、创作他的旷世巨著《红楼梦》,卜居香山就是想寻找一方净土,心无旁鹜,潜心著书。

曹雪芹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才子,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闲时,曹雪芹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扎风筝。曹雪芹自幼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童年时期生活在南京,后来到了北京城,所以他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了解、熟悉。年轻的时候,每年初春,曹雪芹喜欢和好友敦敏、董邦达等一起到宣武门结了冰的太平湖上放风筝。有一次,天上老不起风,风筝放不上去,大家很扫兴:“唉呀!这天气怎么放风筝啊,白跑一趟!”曹雪芹却笑着安慰说:“别着急,时间没到,时间一到自然会刮风,还是东南风!”果然,没过一会儿,东南风骤起,朋友们惊叹不已:“雪芹呀,你真神了哩!”曹雪芹放风筝的技巧也高妙之至,每一次放风筝,他的风筝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飞入天,其他同伴的风筝还在天上打旋,跑得满脸是汗,他已经稳坐一旁,开始悠闲地逗弄天上的风筝了。敦敏见了忍不住大声叫好,称赞说:“曹兄的风筝绝技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北京城无人能敌啊!”

从北京老宅移居西郊香山后,曹雪芹的生活日渐困顿,缺衣少食,最艰难的时候,全家只能靠喝粥度日。尽管如此,曹雪芹依然安贫乐道,还乐于助人,帮助和接济过不少穷苦人家。生计艰难的时候,曹雪芹一度以卖画维持生计,闲时,他也扎一些风筝让家人卖掉换一些食物。经过长期实践,曹雪芹对风筝的绘制、扎糊、起放等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练就一手风筝绝活。曹雪芹扎糊的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还有人物、花草,绘法奇绝,五光十色。据说,其中以宓[fú]妃和双童风筝尤为精美,远近闻名。有一天,一位叫于叔度的朋友来访。老于患有足疾,行动不便,家境十分窘迫。说话间,于叔度说到自己的境况,不由得唉声叹气起来:“唉,和老朋友聊聊,心里倒是畅快多了,可一想到回家……我,我这心里真是难过。只要一踏进家门,孩子们就拉着要吃要喝,这日子可怎么熬啊?”当时曹雪芹家里也正闹饥荒,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好友。突然,于叔度想起了京城的一个闲龙门阵,无意中讲了起来:“嘿,你说这挣钱养家艰难,可有些人挣钱却又像是易如反掌,据说日进斗金!”曹雪芹有些不明白了,问:“什么钱那么好挣啊?”老于说:“不相信?那可是真事!京城里有一家做风筝的,那风筝真是做得好,漂亮,飞得老高!豪门贵族、公子哥儿争相以重金购买,风和日丽的时候就聚在一起斗风筝,看谁的风筝漂亮,飞得最高最远!听说有一位公子为争得一只风筝,竟然一掷就是数十金啊,真是不可思议!”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曹雪芹自信自己做的风筝绝不会比别人差,恰巧家中还有些竹和纸,就对于叔度说:“你我朋友一场,可惜都穷得叮当响,我也没什么可给你的,现教你一门手艺,或许能帮你度过难关。”于是,曹雪匠就手把手教老于做起风筝来,完了还把自己扎的最漂亮的几只风筝送给老于:“这几件风筝不值钱,却是我的心爱之物。你带回京城去,也和阔少们去斗斗,看能不能换点儿钱,救一救一家老小的急难。”于叔度高兴得合不拢嘴:“啊呀,谢谢!谢谢!”拿着风筝就往家里奔!

没过多久,于叔度兴高采烈地又到香山来了,手里牵着一只小毛驴儿,驴背上驮着一大坛子酒,还有大块大块的肉。不等进门,老于就兴奋得嚷嚷起来了:“曹兄啊曹兄,你可是我们家的救命菩萨啊!”原来,曹雪芹的风筝一到北京城就被人给抢光了,于叔度为此得了不少银钱,这次是拿着礼物感谢曹雪芹来了。于叔度感慨了老半天,然后劝曹雪芹说:“曹兄您在这荒郊野地呆着干啥呀?干脆,跟我回京城卖风筝去,也胜过在这儿挨饿受冻!”曹雪芹笑了笑说:“我要是当了风筝大王,成了富比王侯的大富翁,我的书还写不写呢?”于叔度说:“见你过这样贫苦的日子,心里真是过意不去!”没过几天,另一位朋友又跟着于叔度找上门来了。原来,敦敏的弟弟敦惠也是一位瘸子,残疾人,他也想跟着于叔度向曹雪芹学做风筝,以此维持生计。从此,曹雪芹经常教于叔度和敦惠扎糊风筝,还为他们俩设计新的谱式。在教风筝、做风筝的同时,曹雪芹又一边写作,一边抽空搜集中国自古以来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逐一加以整理、归纳和提炼。经过两三年的艰辛努力,曹雪芹终于完成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风筝的种类,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以及扎糊和绘制的具体方法。为了便于传授,他还绘制了彩色图谱,如彩蝶、螃蟹、雏燕、比翼燕等,都相应地编写了口诀歌谣,通俗而生动,极易掌握和传承。

于叔度和他的子孙一直以风筝为业,不仅足以养家糊口,而且逐渐成为北京城制作风筝的著名艺人。敦惠也学得不错,后来他做的风筝竟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供奉给皇家内廷,连皇子、公主玩的都是他做的风筝。敦惠的后人也以此为业,他的后代金福忠就是近代北京风筝业的名家。曹雪芹的风筝图谱和制作方法在北京广泛流传,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几家著名的风筝艺人用的都是曹雪芹的图式,可见其影响十分深远。

朋友过上了好日子,可曹雪芹还在香山清贫度日。不过,也正因为他甘于清贫与寂寞,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伟大而不朽的《红楼梦》。

文字来源:秦岭梅
长按二维码关注
 联海 文化 


公众号ID:LH-media

电话:028-61369316

QQ:307360360
关注经典文化   听联海声音!


    关注 联海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