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微经1 - 7」概念是学科的精髓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价格机制的框架内,理性的行为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不同的竞争/博弈结构,或信息结构下,以最大化效用或利润为目的,做出的权衡与决策行为,以及,同时被决定的价格、交易量和资源与福利的配置。...

知识 | 第008篇   --   总 | 第017篇


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第7节  概念是学科的精髓
我在《「概念」和「概念体系」的意义、效率与局限》一文中提到过:概念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概念再加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几乎就等于学科全部的内容。一门学科的概念体系,就好像一个坐标系一样,帮我们“定位”(解释)现实中看到的现象,在细微考察之前形成直觉,找到大方向。微观经济学也是如此。

第一讲以《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题,讲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为之后各章节的内容作了准备。当然,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远非只有本讲提到的这些,更多概念会随着内容的展开逐渐出现,最终形成一幅更为完整的概念网络。本节将首先回顾一下这一讲中的内容,再简单概括一下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并尝试回答本讲题目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1内容回顾



在第一节中,文章从“经济”这个概念讲起,提到了它的三层含义:第一是学科名称,第二是以“交易”为代表的人类活动,第三是它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含义——一定收益下的成本最小,或,一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经济”中蕴含着的“优化”思想,贯穿微观经济学始终。

之后,文章又介绍了“稀缺”这个概念。一项资源如果是稀缺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相对人无限的欲望,资源总是稀缺的;二是同类资源间存在差异性,也会带来稀缺。存在“稀缺性”的不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还包括一些权利,比如土地使用权、温室气体排放权等等。最后,只要一样商品是稀缺的,它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吗?不是,还需要“它的价值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可,并形成了配置所有权的必要”。

因为“稀缺”的存在,资源的所有权配置成了问题。那该选择什么样的机制解决这个问题呢?经济学提出的办法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也只是各种资源配置机制中的一种,其他的还有“武力机制”、“时间机制”、“权力机制”等统称为“非价格机制”的机制。而价格机制的优势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各种配置机制中,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然而,因为价格机制只关心效率,不关心平等,也遭到了一些诟病,但这就是比经济学范畴更广的问题了。最后,价格机制虽然是“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但它的运行并非没有成本,这在有关交易成本的部分详述。

价格机制下,成本和收益是最重要的一对概念。在第二节中,文章首先介绍了两个成本方面的概念,为“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之后,文章又介绍了两个收益方面的概念即“(消费者的)效用”“(厂商的)收益”,最后,用收益减去成本得到的叫“剩余”,又可分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基于第二节中介绍的概念,文章在第三节中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交易?在个人与个人的交易中,文章指出了,交易本质上是“激活并分割”了一块存在于交易双方之间的“潜在总剩余”,或称“交易空间”——当交易是自愿发生的,它保证了“在没有任一方效用受损的情况下,使得双方的总效用增加”——这在理论上被称为“帕累托优化”。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议价能力”对于总剩余分配结果的影响,以及,“交易成本”对交易的影响。之后,文章又以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或者叫贸易)为例,介绍了“比较优势”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当比较优势存在,就足以促成两国之间的贸易。

第四节中,我们又探讨了另外一个经典的问题:钻石为什么比水贵?为此,我们介绍了“劳动价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两个概念,并分别尝试用它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在分别指出两个概念解释力的不足之后,又引入了“边际”的概念,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回答。

第五、六两节用较大篇幅着重介绍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它是一个看似不起眼,但事实上对经济活动影响非常深远的概念。文章从三个角度解释了交易成本,分别为:“麻烦”就是交易成本,“合同”也是交易成本,“制度”必有交易成本。最后,文章指出交易成本本质上是一种耗散。

2微观经济学结构



如前所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提出的方法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运行的环境叫市场,市场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组成,分别被刻画为市场上的两股力量:供给和需求。市场的一个简单图形表示如下:
在如上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商品的量,纵轴代表商品的价格。图上有两条线:斜向上线的叫“供给曲线”,代表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斜向上的含义是——随着价格上升,社会上所有生产者的总供给量上升;斜向下线的叫“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斜向下的含义是——随着价格上升,社会上所有消费者的总需求量下降。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的交点,代表市场的“均衡结果”,交点横坐标为“均衡交易量”,纵坐标为“均衡价格”,在交点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所以均衡价格又叫“市场出清价格”。此外,回顾本讲第三节可以发现,因为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可以看到,所有满足这一条件的“区间”都在均衡交易量的左侧。所以,市场均衡结果的另一个含义是:让所有能够达成的交易都达成了,激活并分配了买卖双方全部的“交易空间”,让双方的总福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这也是价格机制的“有效性”的含义。

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个模型,叫“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找到了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同时最大化了双方的总剩余。当然,完全竞争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威力不止于此,其在分析中的应用也多种多样,更多的细节会在第二讲“完全竞争市场”中介绍。之后,上面有关图中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的解释,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但其实从学术的角度解释起来,颇要费一番周折,相应的内容有两讲,分别是第三讲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和第四讲的“厂商理论”

这里为了引出微观经济学的结构,让我沿着完全竞争市场的路子再多讲一点点,问一个问题——那么,像完全竞争市场这么美好的情形,什么时候会发生呢?或者,如果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都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条件有四点:1.商品是同质的;2. 有无数个生产者和无数个消费者,所有人都是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不具有市场势力(marketpower),不能通过产量或购买量影响市场价格;3.信息是充分的,对称的;4. 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

以上四点条件中的前三点,如果不满足,则又会引出“新的市场类型”。比如,当第一点条件不满足,商品不是同质的,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无穷多,这种新的市场类型叫“垄断竞争市场”;当第二点条件不满足,这里假设消费者还是无数个,生产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对应的新的市场类型叫“垄断市场”或“寡头市场”——以上三种新的市场类型,之所以区别于“完全竞争市场”,是因为具有不同的“竞争/博弈结构”,三者被统称为“非完全竞争市场”——这是我们要在第五讲“非完全竞争市场”中要介绍的内容。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寡头市场的基础上,我们将在第六讲中介绍一些“博弈论”有关的内容,往小了说,它是对寡头市场情形——行为主体存在“策略性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更抽象而普适的刻画,往大了说,整个微观经济学都建立在它的框架中。

之后,如果第三点条件不满足,即市场上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类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被称为“柠檬市场”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与“非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它区别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键在于“信息结构”不同——这是我们在第七讲“信息经济学”中要介绍的内容,但“柠檬市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后,回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价格机制。一个问题是:价格机制会失灵吗?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机制是充分有效的,但当市场因为“竞争/博弈结构”或“信息结构”跟完全竞争市场发生偏离时,价格机制就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了——这两点会在第五讲和第七讲中详细介绍。其次,价格失灵的第三个原因:“外部性”存在。外部性是一个不好定义的概念,举两个例子简单介绍一下:1.工厂生产产品,卖给消费者,但排放的污水给附近居民带来负面影响却不用赔偿,这叫“负外部性”;2. 渔民为自己购买灯塔照亮夜路,却因无法制止其他渔民使用而无法收费,这叫“正外部性”。显然,外部性使得价格机制失灵的原因在于:发生了价格机制“以外”的资源配置。我们将在第八讲“外部性与公共品”中详细介绍相关的内容。

至此,由完全竞争市场开始,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都延展出来,如下图所示。
最后的最后,我们回到本讲的题目: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在此,我想给出一个自己的说法,供各位讨论、批评: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价格机制的框架内,理性的行为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不同的竞争/博弈结构,或信息结构下,以最大化效用或利润为目的,做出的权衡与决策行为,以及,同时被决定的价格、交易量和资源与福利的配置。

至此,第一讲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正如本节的标题所说,概念是学科的精髓,希望你在这讲中学懂了所提到的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等着你。

「完整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关注
「零敲碎打」是一个人像化的公号——记录思考与收获,分享生活的知觉。这里的文章被归于不同系列,且都是原创:

  • 「求真」系列:关于某现象原因的分析
  • 「求善」系列:关于对错善恶的思考
  • 「模型」系列:关于抽象的思考、行为方法
  • 「知识」系列:学习内容的总结
  • 「随笔」系列:一些生活体会的探讨
欢迎你的关注,期待真诚交流。


    关注 零敲碎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