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什么呢,古人的夏天可过得比你凉快!

 

这么热的天,小五走到路上都热到融化,空调房简直就是小五的命啊,那些没有空调的古人,到底该怎么过夏天?...





小五说:虽然近来多地有暴雨,但仍然挡不住这暴雨加高温的天气。看看这高温图,颤抖吧,人类!



这么热的天,小五走到路上都热到融化,空调房简直就是小五的命啊,但是小五转念一想,那些没有空调的古人,到底该怎么过夏天?

藏冰


要说消暑,古人一开始想得很简单,让后羿把太阳射下来就好了嘛。

不过神话毕竟是神话,既然太阳只有一个,也射不下来,聪明的古人自然要想点现实的法子了。最简单也是最费劲的方法,那就是藏冰了。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在《大清会典》里有提到,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住宅楼的体积。
制冰


但是,读到这里,机智如你会发现,在南方常年温度都在零度以上,就是不结冰,这该咋办呢?

没关系,既然藏不了冰,大不了咱就自己制冰。可真别说,咱古人就是这么聪明。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然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于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穿越后没有冰吃了。

“空调房”
既然有了冰,那“空调房”还远吗?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甚至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冰箱”

说到这“洋桶”,有人就会说,这不就是冰箱了嘛。是的,其实古人早就发明了传说中的“冰箱”,也就是冰鉴。



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冰鉴的外形其实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宽泛,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

就是它,我国的冰箱之祖↓↓↓

冰饮


既然有了冰箱,冰饮和冰激凌还会远吗?



到了唐代,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公开出售的“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冰棍。

宋朝的冷饮非常丰富。宋代都城汴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当时都卖些什么冷饮呢?北宋开封的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当时的杭州城里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凉水荔枝膏”“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小五写到这里,只能默默再喝口手中的凉白开。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
冰感
说了那么多冰,难道没冰就不能能凉快一下了吗。也不是,古人很擅长发现一些具有冰感的东西。比如大诗人陆游在《初夏幽居》曾经提到的“竹夫人”:“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诗中所谓的“竹夫人”,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觉的竹物。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长约1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工匠还会在竹夫人内放两个小球,能增加弹性,还能在滚动中去糙,保持清洁,且十分好玩。

竹夫人在旧时江南一带很受欢迎,夏日置于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拥而眠,或夹于膝间以求清凉。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凉,也能将汗意一点点褪去。以“夫人”唤之,正是看中它清凉解意,所谓“红袖添香也添凉”吧。讲究的人家,还会在中间搁些薄荷、栀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拥着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还有“百花娘子”的雅称。
同样具有冰感的还有瓷枕。瓷枕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风,四周能透气,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当然还有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凉席。古人常用的凉席,一般是藤、苇、竹等编织而成的,最昂贵的是象牙席。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还有一种丝绢编织的凉席,在南朝梁人刘孝仪的形容中,使用时会觉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袄,即便室外炎热如沸,也用不着扇子。

小五还记得小时候睡在麻将席上,起床去上课了,脸蛋上还仍挂着凉席印子。

End
看了古人这么多消暑之计,是不是觉得没那么热了呢。如果还热,小五告诉你一个古人消暑的终极秘诀....心静自然凉!

(资料来源:光明网、搜狐网、中国气象局官网等)


    关注 五当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