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语 我们只是认识,离“朋友”还差着远呢

 

我不强行占领你的公共视野,也希望我这点小秘密能就几个朋友知道。...



昨天有个读者向我抱怨:“因为一些原因,朋友圈里加了很多新的‘陌生人’,说是认识吧,其实又不熟,说是关系还好吧,也不至于掏心掏肺。每次想发点心情,又怕人家觉得自己矫情,想发张自拍,又不想让太多陌生人看到,于是发了又删,删了又觉得难受。”

这些话让我有同感,倒也没有她说的那般凄凉,因为经常写东西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我的微信号里也加了很多不是同学和朋友的“陌生人”,大多是要转载授权的编辑,一些活动负责人,一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加上的叫不出名字的人。

我觉得如今“朋友圈”在不断地在偏离原来的定位,还有一直蔓延的趋势。

有人开玩笑:“朋友圈里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朋友的人并不多。”

好像的确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朋友圈是一个相对私人的公共交际圈。但是随着进入这个“圈”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在发布一些动态的时候开始考虑到其他人的看法,确切地说是考虑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于是我们对自己发的朋友圈小心谨慎起来。在一些时候,心情不是心情,至少不会是纯粹的心情。

发个朋友圈,照顾这个照顾那个,最后发出去了,却没有照顾到自己。
上学期营销案例分析课的时候,犀利又风趣的女老师炫耀了她混迹朋友圈的秘籍:“分组可见”。

当你朋友圈的“朋友”达到一定数量时,分组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分组有几种情况来展现我们平时的消息发布。

她是混迹于新媒体圈子的社交达人,主要研究方向是社群,朋友圈里也有很多社群研究达人。

这位女老师眉飞色舞地说自己每次发朋友圈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下应该如何分组可见,是给家人看呢,还是给老师同学看呢,还是给那些社群研究者看呢。

听她这么一说,我暗暗为今早上发了一个没有分组可见段子感到脸红不已。

她接着介绍这里面的大学问,我边听边翻她的朋友圈,大多都是学生的合影,学校的活动推送,还有女儿穿着小裙子抱着洋娃娃的笑脸。

看来我被她划分至了相对亲密一些的层次,至少能看见她自拍和晒娃。

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感动。

可转念又产生了疑问:如此这般,我们是不是就变得很不真诚?好像朋友圈变成了自己的另外一张脸。分组可见让我们八面玲珑,树立着日渐鲜明的形象。

但她将这个行为叫做“职业素养”。
打开朋友圈,除了一些朋友的,还被各种信息刷屏,代购的,宣传网课的,活动报名的,就如同在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

分分钟让人有想要屏蔽的冲动。

从朋友圈里看到的,只是对方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对方想让你看到的一小部分。

在我看来,分组可见是为了相互之间的信息精简,是为了让各自的公共空间更加纯粹。我们有权利选择将不一样的自己展示给不一样的人,但不能将这个功能当做屏障,背着他人为所欲为地说谁的不是。

人人都很忙,大家相互体谅一下,不要过多打扰。

当我们没有进一步做朋友的可能,不如彼此精简一下交流的信息。
朋友圈里的“陌生人”,其实这话并不是贬义。我不强行占领你的公共视野,也希望我这点小秘密能就几个朋友知道。

我平时朋友圈发得不多,有时候会发一些个人作品的链接,我分组可见给那些编辑或者平日爱写文的朋友看,而一些照片啊、心情啊,还是愿意让关系近一些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就好了。

我不觉得人们能在朋友圈里做完全真实的自己。朋友圈就像个大橱窗,每个人将自己以不同风格打扮好,展示出来任人观赏点评。

我倒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将私人生活与工作分开。

我的情绪,只向懂我的人说,不想让自己短暂的情绪泛滥霸了别人的屏。在这个套路又真诚的世界,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你对分组可见是怎么看的呢
在下方评论区与团团分享哦~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值得关注
点击图片查看



青语 | 不试,其实你什么也不知道
编辑 | 李梦玥
校审 | 郗宏历 王家荣
责任编辑 | 李林阳
↓↓↓你的点赞将督促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注 团中央学校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